分享

漠河李金镛祠堂

 老刘tdrhg 2016-04-24

                     漠河李金镛祠堂

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7
31日上午看过北极村,再去游览北极村西南20多公里的胭脂沟。光绪年间,李鸿章举荐李金镛在胭脂沟创办过金矿。李金镛去世后,谕旨为李金镛建立祠堂,现为漠河重要的人文古迹。

到了胭脂沟已看不出当年掏金的模样了,两边山梁上长满郁郁葱葱的獐子松,平坦的河床上种满了庄稼,中间一二丈宽的小溪中蜿蜒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导航仪把我们引导到一片向阳的山坡下。一对威武的石狮立于登山台阶两侧,一块三角形石头上刻着一个大大的“金”字。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李金镛祠堂”。碑阴刻有一篇《李金镛祠堂》简介: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林场场址西侧北山坡上,占地15000平方米。该祠堂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架木为之,至民国末年被毁。为纪念这位漠河采金鼻祖,1997年漠河县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祠堂,风格为明清仿古式。后又立“金圣”碑和石狮。该祠堂铭记着百年前李金镛奉命率众穿密林,越高山,涉激流,历尽艰险创办漠河金矿,乃至把自己的身魂永远留在他最后的驿站——漠河

看完简介,带着对李金镛的崇敬之心,踏上了登山道。登至一半休息平台,见上面立有一座盘龙石碑,上刻“金圣”二字。我想,那是当地老百姓给李金镛的最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高荣誉。

踏着台阶继续向上,迎面是一幅大型浮雕。细看,那是背附在岩石挡土墙上的石雕墙,雕刻内容是李金镛指挥矿工开发漠河金矿的现场景象。场面宏大,雕工精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细,人物栩栩如生。

踏着“之”字形台阶登上平台,上面按“品”字形布局建有三幢房屋,中间一幢是三间连廊式重檐歇山顶祭殿,两檐间挂着一块“李金镛祠堂”横匾;前面左右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两侧各建一幢硬山顶配殿,分别挂着“幕僚馆”和“功德馆”匾额。

走进祭殿,殿上供奉着一尊李金镛朝服坐像,梁上高悬“兴利实边”横额,两侧挂有楹联“义赈救灾恤邻德政昭宇宙;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说的是李金镛一生的功绩。后墙镶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刻有一篇《清史稿·李金镛传》李金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镛,字秋亭,江苏无锡人
。读到这里,心头不禁为之一惊,这位漠河采金鼻祖竟是常州同乡!因为在清代,无锡县是归常州管辖的。另外几块石碑上分别刻着:光绪皇帝《御赐祭文》;李鸿章《漠河金厂官督商办折》、《奏派接办漠河矿务片》;王文韶《报充军饷银三十万两片》、《奏请被议道员恳恩开复原官送部引见片》;定安《金厂开道碍难派兵工作折》。看了这些石刻碑文,方知漠河采金事关黑龙江边防,地荒人稀,实属不易。

走出祭殿,来到功德殿。功德殿内用大量文字、图片介绍李金镛非凡一生:道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光十五年(
1836年)李金镛出生于常州府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的一户农民家庭。少年时,随父亲在无锡经营“同丰参药号”。石塘湾地势低洼,常有水患。咸丰五年(1855年)李金镛发起集资整修杨家圩、界溪圩等堤岸。不久赴沪经商,与人合资开办招商客栈。在沪期间,与浙商、徽商多有交往,结识了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经商所得乐于捐助公益事业,曾独资修复家乡的洛社大桥。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攻至南京,李金镛带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当年,捐得同知衔,由李鹤章介绍投效淮军。同治九年(1870年),负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责督办西征粮饷,因成绩卓著而受葆奖。光绪二年(
1876年)至五年,徐淮地区,及山东、直隶、河南等地相继发生旱灾,李金镛筹集巨资前往助赈,景州灾民为他建生祠纪念。当年,被擢升为直隶知府。光绪六年(1880年),主持承修西淀长堤,共一万二千六百余丈,百日内完工,被誉为“能吏”。次年,受吴大澄举荐,赴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当时,珲春城东苏城沟已被沙俄侵占,华人饱受欺凌。李金镛亲赴俄方交涉,使华民相继迁出苏城沟。不久,有俄人烧杀八道河一带居民,他亲往调查,并向俄方提出抗议,要求严惩凶手。俄方迫于事实,只得交出凶手,交中方惩处。光绪八年(1882年),奉命查勘图门江边界,抗议沙俄违约侵占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我领土,迫使俄方退还侵占土地,并立“土”字界碑,禁示俄方永远不得越界。同年八月,受吉林将军(地方行政长官)铭安举荐,出任吉林首任知府。到任后严整税政,兴商促农。次年十月,代理长春通判。三年任期内,恤民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暴安良,与民相处如同家人。他深感东北地广人稀亟待开发,且急需人才,遂自捐薪俸创办长春“养正书院”,购书千卷,供教学之用。还创办同善堂,安置孤残老人,救济贫弱者。光绪十二年(
1886年)擢升道员。次年,奉命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河(今俄罗斯结雅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根据《中俄瑷珲条约》与俄方力争,悉数收回补丁屯至老瓜林170余里被占土地,并挖壕定界。同年年底,受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赴漠河开办金矿。次年,带领部众经墨尔根(今嫩江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市)沿古驿道北行,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道,历尽了辛苦。到达漠河后负粮携枪,深入无人之境
1500余里,踏勘地形,寻找矿脉,采集金样,并拟订《漠河金矿筹办章程》,返京后向李鸿章禀报。开矿奏议上报朝廷获准后,立即忙于募集资金,延聘技师,采购器械。18884月,带着500兵丁,1000名罪犯,由20名鄂伦春猎人探路,踏着羊肠小道,穿越深山密林,历数月到达漠河。次年114日祭山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开工,当年生产黄金
19000余两。因漠河地处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李金镛呈给李鸿章的奏折称:“地邻北极,严冬则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虫多,塞耳盈鼻,起居饮食无一不难,无一不苦,……”正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日夜辛劳,第二年8月,李金镛一病不起,至917日离开人世,年仅56岁。

走进幕僚馆,正面墙上镶嵌一块巨大的画像石刻,画面上刻有二三十位跟随李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金镛来到漠河创办金矿的有志青年。左右两侧墙上镶嵌的是李金镛的两位得力助手章大化、宋小濂的线刻画像。旁边刻有人物简介:章大化(
18511935),字行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南,安徽涡阳青疃区大袁庄人。弃学从军,被委派至黑龙江边界侦察俄方军情,以修补知县衔应召来漠河任矿局提调之职,李金镛去世后,接任矿局总办,至二品道员衔。宋小濂(
18621926),字铁梅,吉林人,初任矿局文案兼办理外事,后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升任矿局提调,
1906年为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办,1912年任黑龙江巡抚,并黑龙江首任都督。

另一块石碑上刻有《漠河金矿筹办章程》全文,读完这十六条《章程》,大体了解到了漠河金矿创办的背景与艰难,感慨良多。

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一、漠河金矿的起源。相传,最初是鄂伦春人在漠河老沟葬马时发现砂金。消息不胫而走,先有俄国人进来盗挖,几年后场面越来越大。黑龙江将军恭镗遂派兵驱逐,并上奏朝廷,由国家投资开发。《章程》第三条指出,
昔俄人已在溪边盗挖,五六年已挖十四、五里,唯溪身正脉未挖及。西至奇乾、阿勒罕等均二百余里,东至额尔木河下游口三百余里。据俄人云:此道金脉自额尔古纳河西山发源,经奇乾、阿勒罕直至额尔木河下游,计长500余里。……经美国化学师乐百时化炼,计1000分中,得净金871分,银75分,铅、硫磺、铁54分。此金可与美国旧金山之金并埒。

   二、漠河矿局是清末较早的官督商办企业。《章程》规定:漠河金矿招商股银共20万两,其中由李鸿章保借商银10万两,黑龙江将军恭镗拨付库银3万两。其余7万两,在上海、天津、吉林设立分局招徕股东。每股收天津行平化宝银100两,如交上海规元,每股收106两,填发股票一张,认票不认人,长年官利七厘,于次年端午节前凭折支付。《章程》还订有“司账宜公举”、“股友宜助理”、“局用宜节省”、“盈亏宜预计”、“余利宜分派”等条款,有较为健全的公司制度。

   三、漠河金矿可收“兴利”“实边”双重之效。《章程》“陆路宜开通”一条称:齐齐哈尔省城至瑷珲850里,自瑷珲附俄轮至漠河1500里,水陆兼行共2350里。……拟请派兵一二千人,除底饷外,量予犒赏。开路宽以一丈为率,分哨设段,限日兴挑。其监察一切及设渡造桥,因地制宜,斯役约一年可竣。工竣即可安电线、置卡房,次第举行,且道路既通,即以此项兵丁分布要隘,人烟渐集,边庭日益强固,亦足消强敌觊觎之心,即不开矿亦是边防要图。《章程》“轮船宜自备也”一条说:黑龙江本隶中国版图,今则为俄人独行之江,由于我无船也。……所设驻防仅东有瑷珲一处,其西至额尔古纳河1700里,如入无人之境。虽新设卡伦(边防哨所)20处,兵力单薄,山深路遥,消息难通。瑷珲至漠河水路1500里,冬犹可踏冰行车,夏则我无一舟可行,因之兵粮往来,不得不借俄轮,种种受其挟制。然此犹患之轻者,其大害则在漠河金厂,久为俄人窃挖觊觎,此次卑府(李金镛谦称)奉差前赴黑龙江左分界,俄员谆谆以税租金厂为托,今我一旦开采,彼不必违好兴戎,只须轮不我借,则粮无可运,金厂中人便有束手待弊之虞。反复筹议,必须自备轮船。……俄轮俱用木柴代煤,故江左沿江距三五十里即有一村,村民砍木存储,供卖俄轮之用。江右绝无居民,我轮往来用柴不便,拟禀请黑龙江将军恭镗,将设立之卡伦一律整顿,就饬各卡兵一体砍储木柴待用,立定章程,给予价值,……该兵有此分外出息,当以卡伦为优差,不但不视为畏途,抑或争从其事矣!《章程》“保护宜募勇”一条说,漠河口驻防500兵,以之驻防尚虞不足,势难调遣入厂,即在金厂自行筹给口分,由总办为统率,用西法西械,勤加训练,庶内可资弹压,外可以与防兵联为一气,声势既壮,矿务、边防两裨益。以上可见,李鸿章、恭镗、李金镛的眼光看得是远的,开发金矿重在开发东北,巩固边防。

   李金镛病逝后,袁大化接任矿局总办。在其领导下,金矿颇有起色,不久就归还了黑龙江省库银3万两和李鸿章所借商银10万两。还在观音山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分厂,黄金产量大幅度提升,利润滚滚而来。新任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得不到好处,借口说观音山金矿妨碍放牧,欲关闭此矿。李鸿章得知后,让袁大化将漠河办矿以来向朝廷贡献的黄金如实奏报,户部和总理衙门最终支持袁大化,使得金矿继续扩大。至1893年,投资者每股可分得20两银子股息,从而产生了不少暴发户。朝廷得到的黄金也相当可观,至1895年,上缴黑龙江省库银53万两,北洋军饷银9000两,黑龙江赈灾银6.7万两,这在全国金矿中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由于提饷过多,影响了金矿的发展。加上袁大化遭人诬告而被革职,虽经继任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请被议道员恳恩开复原官送部引见片》后官复原职,另调他用。然漠河金矿总办一职由湖南候补知府周冕接任,此人只会当官,不会做事。到任后就将矿局从漠河迁至瑷珲,至使生产管理松懈,黄金产量每况愈下,至1899年已降至6800两。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沙俄乘机强占了漠河金矿。清政府经多次交涉,才于1906年用巨款赎回。然而,此时的金矿积弊丛生,漏洞百出。1911年,矿局遭匪徒抢劫,总办等主要人员均遭绑票。事件平息后,移交给黑龙江省经营,然始终未有起色。之后,随着军阀混战,矿局数度易管,矿工生存困难,引发暴动,金矿日益衰落,最终无声消失。

   漠河金矿,现在地图上标的名称是“胭脂沟金矿遗址”。为什么称“胭脂沟关外四省游之十七:漠河李金镛祠堂
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漠河产的第一批黄金送进皇宫,穷奢极欲的慈禧太后见了说:“这些黄金够宫中的脂粉钱了。”高兴之余,赐漠河老沟为胭脂沟;还一种说法是,漠河金矿鼎盛时期,吸引了大量的淘金者,最多时达一万多人。淘金的财富来也容易,去也快。漠河荒僻之地,几年间竟办起了上百家妓院,俨然成了清末最大的红灯区。其中,日本妓院有
27家,俄国妓院有24家,中国妓院有66家。这些妓院随着矿点分布延绵百余里,深山老林,青楼随处可见。每天妓女脸上洗下胭脂,淌满了山沟,遂有人称之为“胭脂沟”。

   昔日荒僻之地,因为掏金,数年间成为繁华都市,这本在金矿创办者意料之中。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强邻的觊觎,倾刻间又化为乌有。这当是“胭脂沟金矿遗址”留给人们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