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老刘tdrhg 2016-04-24

 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游览过石路文化公园,穿过上塘街,上塘河边竖有一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立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标志牌,旁边是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题写的竖匾“七里山塘千年古街”。这倒提醒了我们,尽管山塘街已经游过两次,但是山塘街的头却没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有游到。便对时云彬说:“我们去看一看山塘街的头。”时云彬欣然同意,于是两人一起走上石桥。走到石桥中间,看到一块“渡僧桥”石刻铭牌。觉得名字很特别,再看旁边的石刻介绍:
相传三国时,有僧呼渡,船工不应,僧折柳浮水而过。众皆惊异,愿借神力成桥。遂募建而成,故名渡僧桥。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始建石桥,曾多次修建,2004年重建。这个故事倒像河南嵩山“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但是,千年石桥多次重修重建倒是事实。千年古街留此渡僧古桥,却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能使游客生出些遐想。

走过渡僧桥,右侧有幢仿古建筑。走近看,门楣上挂着“唐少傅白公祠”匾额。两侧八字院墙上分别写着“山塘始祖”“乐府诗神”两幅大字。一看便知是唐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代诗人白居易的纪念祠,应当进去瞻仰一下。但是,看门上的作息时间,上午:
9时开门。那时还不到8点半,便跟时云彬说,我们先游山塘街,回出来时再瞻仰白公祠。

大约一个半小时,游览过山塘街东段的古街及玉涵堂,回到渡僧桥时白公祠已经开门了。

白公祠不需要买门票。走进大门,里面是四合院布局,坐东朝西是一座祭殿。祭殿门前立有一尊白居易青铜雕像,但见他右手拿书卷,左手拈胡须,目光炯炯,两眼有神。雕像身后是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门前挂有楹联:“五水汇阊门,千年仍咏江南好;一堤连虎阜,百姓犹思白傅贤”。上联说祠堂位置,白公祠正好坐落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在朝宗阁中轴线上,朝宗阁前是上塘河、下塘河、山塘河、北外城河、西外城河的交汇点。下联歌颂白居易剌苏期间组织开凿山塘河,解决苏州古城西北面的水陆交通及水旱灾害,百姓至今不忘。

走进室内,正面屏风上挂有一幅《白居易为民修山塘图》,案几上置一尊白居易汉白玉头像。两侧挂有楹联:“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剌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上联说的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成就。下联说白居易在苏州当剌史,百姓至今怀念,尚有祠堂可祭祀。墙上陈列有白居易生平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事迹连环画。

抬头看,堂上高悬一块“济世善身”匾额,由当代著名记者范敬宜先生(范仲淹后裔,前面《苏州天平山》提到过)题写。“济世善身”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缩写,也是白居易一生逐渐形成的人生观。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村。前年,与老伴到河南旅游,在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寻访到了白居易故居遗址(《晚霞客游记·第二册》)。白居易出生时,河南一带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任巩义县令的祖父在长安去世,接着祖母亡故。父亲白季庚授徐州彭城县令,为躲避战乱,白居易被送到安徽符离暂居,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苦难生活在幼年白居易心中播下济世安民的种子。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致口舌成疮,手指生茧,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34岁及第后当上陕西一个小县的县尉。36岁当上左拾遗,为感恩皇帝的信任,频繁上书言事,反映民间疾苦,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开始,宪宗皇帝还能接纳他的建议,后来便觉得他太烦了。于是借个机会将他贬为江州(今九江)剌史,后来改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剌史。

从此,白居易用建言让皇帝施善政的想法破灭了,渐渐确立“穷则独善其身,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观。在位时尽量替百姓做好事,不在职位时,不为百姓添麻烦,过自己闲适的生活。白居易
49岁时转中书舍人,为五品官。次年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纳,便请求到外地任职。七月,调任杭州剌史。到了江南渔米之乡,发现百姓的生活同样很艰苦。原因是历任官员不顾百姓死活,任水旱灾害发生。于是,他组织力量疏浚了六口枯井,解决城中百姓饮水问题。经过勘察,将西湖一带严重淤塞的水道疏通,确保数十万亩农田涝能排,旱能灌。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将治理西湖的政策、方法、及注意事项刻石立于湖边,供后人知晓。离任时,将一笔官俸留在官库作为基金,供后来的杭州剌史一到任便有资金周转,并订立规矩,循环往复,一任一任传下去。这项基金延续到唐代末期。白居易调离杭州后任苏州剌史。一到任便组织百姓开凿阊门到虎丘的山塘河,解决苏州西北面的水陆交通和农田灾害。5月到任,次年因病离职。短短几个月就帮百姓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以至千年之后,人们行走在七里山塘街上,还常常想起这位把百姓冷暖挂在心间的古代官员。

白居易“济世善身”的人生观,不仅体现在为官为政上,其诗文也秉持现实主义观点。他反对诗文无病呻吟,笔下无物。他在《新乐府序》中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把诗词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各种事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还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唯歌生民病,但愿天子知。”他的著名诗文《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便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影响后世诗风。甚至有人认为苏轼的创作风格是模仿白居易。宋代诗人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无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走出祭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分别名“坐啸斋”、“生云轩”。不过配殿内江苏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暂时没有布置。走出白公祠大门,站在山塘河边看着河水向东缓缓流去,便想到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