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老刘tdrhg 2016-04-24

      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我们离开唐生智故居,直接将汽车驶上二广高速(内蒙二连浩特至广州),南行至零陵再转泉南高速(泉州至南宁),共行驶了
50多公里,在“白水”出口下了高速直奔祁阳县城。我们去祁阳为的是游览一处唐代流传至今的胜迹——浯溪碑林。

汽车到祁阳我们没有进入县城,而是直接驶往浯溪碑林景点。当汽车行驶到湘江边正要过桥时,见桥堍立有一座高大的重檐歇山三门牌坊,坊额刻有“浯溪”二字,便知浯溪碑林景区到了。于是,把车驶近牌坊,在停车场上停好车。走下车来仔细观察,大门左侧墙上镶嵌有一块“国家AAAA旅游景区”石碑;右侧墙上镶嵌一块“新潇湘八景:浯溪碑林”石碑、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浯溪摩崖石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刻”石碑。

当年徐霞客从衡阳乘船逆湘江西行,一直卧病船中。而到了祁阳,却带病坚持游览浯溪碑林。《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记载:初十日,余念浯溪之胜,不可不一登,病亦稍差(病情稍轻些),而舟人以候客未发(船夫以等客而不开船),乃力疾起(用力快速起来)。沿江市而南,五里,渡江而东,已在浯溪下矣。……浯溪由东而西入于湘(湘江),其流甚细。溪北三崖骈峙,西临湘江,而中崖最高,颜鲁公(颜正卿)所书《中兴颂》高镌崖壁,其侧则石镜嵌焉(旁边有块象镜面的石头嵌于崖壁)。石长二尺,阔尺五,一面光黑如漆,以水喷之,近而崖边亭石,远而隔江村树,历历俱照彻其间(都清楚的映在石面上)。不知从何处来,从何时置,此岂亦元次山(元结,字次山)所遗,遂与颜书媲胜耶?宋陈衍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为浯溪,因山以为峿山,作室以为吾(加广字头)亭,三吾之称,我所自也。制字从水、从山、从广,我所命(我的构想)也。三者之目,皆自吾焉,我所擅而有也(属于我专有的)。”崖前有亭,下临湘水,崖巅石巉簇,如芙蓉丛萼(象芙蓉丛密的花瓣)。其北亦有亭焉,今置伏魔大帝像。崖之东麓为元颜祠(元结、颜正卿的祠堂),祠空而隘(室内空且狭小)。前有室三楹(房屋三间),为驻游之所(是游客休息处),而无守者(没有守护人)。越浯溪而东,有寺北向(朝北),是为中宫寺,即漫宅(元结故居人称漫郎宅)旧址也,倾頹已甚,不胜吊古之感。时余病怯行(那时我有病怕走路),卧崖边石上,待舟久之(等客船很长时间),恨磨(摩)崖碑拓架未彻(拓碑用的脚手架未拆除)而无拓者(没有拓碑人),为之怅怅(郁闷)!读了徐霞客这段游记,方知浯溪、峿台、吾亭均为元次山命名,次山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字。唐朝大历元年(766年),诗人元结第二次任道州刺史,乘船经过祁阳,泊舟登岸暂住。被湘水景色所吸引,在那里安了家,并将宅边一条小溪称为“浯溪”,一座小山称为“峿台”,山上建一座“吾庼”,意为“我的水”、“我的山”、“我的亭”,独揽风月,后人称之为“三吾”之地。次年,元结将撰写的《浯溪铭》《吾庼铭》交篆书名家季康、袁滋分别用玉箸、钟鼎两种篆体书写,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揭开了浯溪碑刻的序幕。

购票进入大门,里面是树木葱茏的公园。路边立有一块“景点示意图”木牌,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大致看了一下“三绝碑”的方位,便朝江边走去。先是顺着一条林间小道前行,走到尽头崖脚有个小岩洞,洞口刻有“浯洞”二字。洞内空间狭窄,阴湿晦暗,洞顶滴着水,既无介绍,也无古迹。退出岩洞向左折向山坡石阶,行不远见路边立有一座二层亭阁,门楣上挂着“虚怀阁”匾额。站在阁前能从树枝间看到浩渺湘江,故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被命名为“虚怀水色”景点。走过虚怀阁,路边立有一杆指路牌,向前是“峿台晴旭”和“窊尊夜月”。再登数十步台阶,见路边岩石上刻着“峿台”两字。字迹已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经风化,不知是何朝、何人手迹。再向上攀登,见山顶建有一座水泥结构的重檐四角亭,亭额挂一块“峿台”匾额。我想这里应是唐代元结命名的峿台、吾亭遗迹了。亭后悬崖边围着一段折角形铁护栏,栏杆上用钢筋焊成“峿台晴旭”“窊尊夜月”两组字。地面岩石上有个小洼坑。“窊”是洼的意思。据说那是当年元结与朋友一起在山顶赏月时喝酒的大杯子。《祁阳县志》记载:“山顶有窊,
形如臼,洼圆,天然若尊,深可储斗酒,人称窊尊。传说为唐代刺史元结所凿。元结居浯溪时,常同友人月夜登峿台,环窊尊而坐,骈句为诗,成者捧饮,相与为乐。然常因酒不足而不能尽兴。女神湘夫人知道后便使窊尊下与湘江相通。从此,每逢晴夜月满之时,湘水便变成醇酒汩汩上涌,不溢不竭,元结与友人便可尽欢而归。一段美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丽的神话传说,使得游人浮想联翩。

走下峿台,见路边岩石上到处刻满诗文。少数字迹尚可辩认,大多已经漫漶不清。我一边照相,一边慢慢前行。走不多远,路边立有一块小石碑,上有文字:“一品石。此石瘦、漏、透、皱,故名一品石。大书法家米芾曾来此爱而拜之,故又名米拜石。”我在襄阳游览米芾故居时,知道米芾人称“石痴”。原来“石痴”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雅号的出处就在浯溪碑林。

顺着之字形的山路继续向下,岩石上的石刻碑文数不胜数,我与何树荣左顾右盼走到江边。江边是一块平地,靠着山崖建有一座两层高的亭轩,屋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显得庄重典雅。细看,亭轩旁边搭满了钢管脚手架,外侧蒙有塑料安全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网,岩壁上的摩崖石刻被罩在里面。我们绕过亭轩向前走去,右侧是高耸的崖壁,左边是浩渺的湘江,江边筑有一道石驳岸。想当年徐霞客游览过浯溪、峿台后,就是躺在这片江滩的岩石上等船的。眼前则是平整的水泥地,近岸江水中横卧着几块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巨大的岩石。触景生情,不免有些“古人已去,江山依旧”的感叹。

抬起头来见崖壁上刻有两幅大字。仔细辩认,一幅是明朝嘉靖戊午(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祁阳教谕事阎士麒题写的“圣寿万年”四个大字;另一幅是光绪戊戌(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衡湘观察使者陈璚题写的“书山”两个大字。望着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高耸陡峭的岩壁,部分岩石似有崩塌之势。这时,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正站在岩壁下端详一处摇摇欲坠的岩体。我指着搭在崖壁上的脚手架问:“这里为何要搭架手脚呢?” 中年男子指着高处的几块岩石说:“这些岩壁经过千万年的风化,已成危崖了,我们正在加固修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岩缝中自下而上嵌进了不少新的石头,砌筑得严丝合缝,竟与原来的岩壁相差无几。我再问:“请问颜正卿写的《大唐中兴颂》在哪里?”中年男子说:“那块石刻被罩在脚手架里面了,我带你们去看。”我连忙说:“谢谢!”接着问:“先生贵姓?”中年男子回答:“敝人姓孙。”说着孙先生带我们走到亭轩二层掀开一幅安全网说:“就在这里面,进去小心碰头。”我与何树荣先后钻进脚手架。见一丈见方的一片岩壁上刻满楷体大字,每个字约有十几公分见方。石面已经严重风化,好多字已难以辩认。《大唐中兴颂》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结撰文,大书法家颜正卿手书,又是刻在浯溪最好的一块石壁上,世称“三绝碑”。只因脚手架内空间有限,只得照下局部几个文字。再看,旁边正好有连在一起的两幅石刻。仔细辩认,一篇是“
同治壬戍正月二十三日於同轩大令陪游浯溪,知扬海琴太守方议重修。二十五日至海琴郡斋谈中兴碑作此,用山谷韵。何绍基子贞:

归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

外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

咸丰纪元旧题在,时方失恃悲孤儿。

次年持节使蜀西,剑州刻如饥鹤棲。(剑阁另有摹碑)

既无真墨本上石,何事辗转钩摹为?

唐人书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师。(平原指颜正卿)

次山雄文籍不朽,公伟其人笔与挥。

当代无人敢同调,宋贤窃效弱且危。

涪翁扶藜冻雨里,但感元、杜颂与诗;

公书固挟忠义出,何乃啬不赞一词?

海琴、同轩喜我至,珍墨名楮纷相随。

书律深处请详究,拓本成堆吁可悲!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何绍基
17991873清代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州人。何绍基早年书法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股刚健之气;中年渐趋老成,时有颤笔,雄浑有味;晚年更见炉火纯青,不同凡响,是清末碑学大家。

另一篇是清代吴大澄于光绪癸已(十九年,公元1894)三月三十日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次山谷诗韵:

    潇湘奇气钟浯溪,次山文章鲁公碑。

    我喜涪翁诗律劲,石栏坐对雨丝丝。

    唐祚中衰寇患起,太息朔方无健儿。

    六龙远去蜀江西,鸾凤纷纷枳棘栖。

    灵武即位上皇复,歌功勒石臣能为。

    作者文雄书者健,忠清亮直皆吾师。

    若以墨本工磨刻,徒资文士霜毫挥。

    古今循吏为君国,身与磐石关安危。

    杜老书名吾未见,千秋犹颂春陵诗。

    元祐残碑未磨灭,吁嗟党祸起文词。

    宜州谪所去不远,清游时有高僧随。

    两碑读罢一慨叹,苍崖日暮啼猿悲。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号恒轩,江苏
吴县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我想,本幅石刻应是吴大澄就任湖南巡抚后视察祁阳时所题。

孙先生见我在脚手架内照相时辩认文字非常吃力,便说亭轩内有《大唐中兴颂》全文复制件。我走出脚手架见亭轩后梁上挂有一块黄色长匾,上面写有《大唐中兴颂》全文:大唐中兴颂有序,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元结撰,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正卿书。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克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

边将聘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

大驾南巡,百寮窜身,奉贼称臣。

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

独立一呼,千麾万,戎本前驱。

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

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

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

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

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去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于孙。

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之膺。

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

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在“安史之乱”刚结束那年,历经离乱之苦,并亲率军队平叛的元结乘兴写下这篇颂文,表达了对战乱平息的兴奋,并期盼大唐中兴。碑文后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从撰文到刻碑,前后有十年时光,可见大唐中兴并非一帆风顺。欣赏《大唐中兴颂》碑文,内心十分感激孙先生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的帮助,便邀他在脚手架前合影留念。

离开亭轩,我们顺道登上西侧一座小山游览。路边一块牌子上有文字介绍:“龟石古篆”,左为唐代诗人元结的《浯溪铭》,唐代书法家季康书,为玉箸篆体;右为元结《吾庼铭》,唐代宰相袁滋书,为钟鼎篆体。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篆文,此独有之,可贵也。”不过,在我们游览过那座小山后,并未见到元结那两篇铭文,大概是我不认识篆文的缘故。这让我更加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感激起孙先生刚才为我们在《大唐中兴颂》碑刻下耐心的指点了。

 再向前行,山脚有一条小溪,溪上有座小石桥。看了介绍,方知这就是“浯溪”。但见溪底流水很少,而且有些混浊。有介绍说,浯溪与湘江汇合处为溪口,溪边有块剪刀状巨石伸向溪中犹如跃入湘江的两条蛟龙,那石头曾是元结垂钓处,元结为此作过一首《欸乃曲》: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巅堪自逸,谁人相伴作渔翁?

溪中有块圆形巨石,叫“龙珠石”,每当洪水下泄时,水流冲入湘江时会围着圆石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不停地旋转,故称“双龙戏珠”。

   游过溪口便顺着指路牌折向东南,步行数十米见路边立有一对金色塑像,一为坐姿,一为站相。细看,基座正面刻有“元结、颜正卿塑像”一行篆字,背面刻的是颜正卿和元结生平简介。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再向前行,路边有座四角方亭,亭额挂“宝篆亭”匾额,亭中立有一块古碑,上面刻满篆籀古文。细看,亭中还挂有一块用揩体书写的清朝抚湘使者吴大澄的《峿台铭》:湘江之水自南而北流,衡山之脉自北而南迤。奇峰怪石错立于湘滨,若熊罴,若虎豹,若麟,若狮,若古柏之皮裂而莽缠;可惊,可愕,可图,可咏。舟行三百里不可殚述,吾台其最著也。远而望之,栈岩峻截,如斧削成;右江左溪,隐相回抱。古木阴森,松竹相间,环翠耸青幔岩塞窦,峦壑清幽之致,或为所掩。台据其巅,乃次山之旧址也。地以人传,兹山之幸矣。鲁公书中兴颂,刻于崖壁;后有山谷诗刻。次山之铭去台后百余步,字多完好,无风雨剥蚀之难。余抚是邦,有愧前贤。惟于篆籀古文习之有年,铭而刻之,以志向往。铭日: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大贤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处,思其文辞。次山私之,谁日不宜?光绪癸已夏五月乐炳元刻。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湖南祁阳县浯溪碑林
我们进入浯溪碑林已经慢慢游走了两个多小时,流连于碑、石之间,真是满山岩石,满目碑刻。浯溪碑林真不愧是一座宏大的露天碑刻之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