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城村邢氏宗祠和家谱

 田牧 2016-04-24

南京市高淳区薛城村邢氏宗祠和家谱

◎ 杜 臻 丁津津 朱莉莉

2014 年 5 月 27 日至 6 月 23 日,笔者在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薛城村进行了为期 28 天的民俗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为主,参阅了当地的碑文、县志、家谱等相关文献资料,运用了录音笔、照相机等采录设备,从文字、录音、拓片、照片等方面着手,如实记录了当地民俗事项的现状,现将薛城村邢氏宗祠和家谱的调查情况整理成文。


薛城村概况


南京市高淳区(原高淳县,2013 年撤县设区)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南京市的南端,其地形东高西低,东部以山区为主,西部以圩区为主,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淳溪镇薛城村地处高淳区的西北部,位于石臼湖畔大丰圩内,东邻临城村,南邻芜太路,西与官溪河隔河相望,北邻薛贾路,距高淳城区所在地约 4 公里。薛城村为行政村,现下辖 5 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共 956 户,人口 3228 人,经济来源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外,主要依靠特色水产养殖(螃蟹、珍珠蚌等)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全村主要姓氏为邢姓,约占总人口的 85% 以上,其他姓氏有黄姓、张姓、王姓等,人数很少。


邢氏宗祠


薛城村邢氏宗祠称为“启后祠”,位于薛城村的中心位置。根据《启后祠祀田碑记》(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启后祠碑记》(中华民国二十三年)、《重新修建启后祠碑记》(2010 年)三块碑文记载:启后祠由邢氏藻泉公倡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遭遇水患,经邢氏万里公及其四子(本豊、本姬、本岐、本稷)捐资重建,至宣统辛亥年(1911 年)以及民国辛未年(1931 年)又遭遇两次水患,于 1934 年再次修建,1954 年高淳大水,又遭重创,至二十世纪末,启后祠已断垣残梁、满目疮痍。2010 年,启后祠重新修葺,历时近七个月,终于重整威姿,展现昔日风采。

启后祠坐北朝南,为三间两进式结构,前两间成贴背式组合,天井为中心衔接主厅,厢房式走廊坐落于天井两侧,整体呈中轴对称。启后祠台基高近三尺,使用柱梁百余根,外观以白、灰、朱红三色为主色,简洁明朗又凝重端庄,蝴蝶瓦整密地覆盖在飞檐翘角的歇山屋顶上,马头形的山墙从屋顶两侧筑起,以用作封火墙。祠堂细节处的雕梁画栋、磨整光亮的石质地面使得祠堂流光溢彩、富丽典雅。从祠堂正门望去,屋檐下的斗拱敷以绚丽彩绘,一对石狮置于扇门两旁,寻着台阶拾级而上,可见门扇上刻有二十四孝图中的八幅,笔触生动有劲,推开门扇可见“邢氏宗祠”的匾额悬挂于木门上方,两旁的楹联援引自家谱中的旧联“:周封聂北邢开国,晋渡江南淳作家”。祠堂中的楹联及匾额皆出自邢精琪、邢国强两位本族书法家之手,木门左右置抱鼓石一对。由木门进入祠堂天井,进门处的东、西墙壁上书有“忠、孝、义、节”四个大字,这不仅表现了邢氏宗族对儒家思想的尊奉,也时刻警示后人,不忘先辈的教育。天井“纳天地之气,采日月之光”,祠堂利用天井院落进行采光和通风,并收排雨水。院落两旁的厢房式走廊连接主厅和序厅,屋檐下的木雀替采用大象和龙的造型,既承重受力,又吉祥别致。走廊两边的墙壁上嵌有重建祠堂捐款名录石碑,其中坐东的走廊还保存有清至民国的四块古碑,分别为:康熙四十年(1701 年)的《二十九世祖兆一公祖妣王张两孺人墓祭捐田记》、康熙四十六年的《启后祠祀田碑记》、康熙五十五年的《府宪禁碑》、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重修启后祠碑记》。祠堂的主厅作为享堂,供奉着荫庇后人的祖先牌位和画像,正墙壁中央还挂一幅鲤鱼头家徽,主厅整体为抬梁式木构架,梁柱尺寸都比较大,柱子下的石柱础坚实有力,梁柱之间的雀替施以彩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室内共有两对楹联、四块牌匾,中间的“启后祠”牌匾与“史文深厚”“宗脉同荣”“荣宗耀祖”三块匾额遥相对望,两对楹联均为联家汪士延先生所创,分别是“:祠堂再造赖政善人和,世泽绵长占天时地利”“匡廷画祥凤书七县超群,孟贞诗献之刻三吴翘楚”。该厅的 24 个门扇雕刻有二十四孝图和民间故事,底部还刻有吉祥花鸟图案,精细活泼。此外,启后祠大门正前方还辟有一处广场,建立“邢氏功德坊”,高达三丈,由鲁南石雕建构而成。

邢氏家谱

薛城村人口主要以邢氏构成。家谱名为《薛城邢氏宗谱》,由 1945 年薛城村邢氏第十二次修谱完成后保留至今,共计 42 卷,70 本,每本约 100 页左右,现收藏于启后祠内。邢氏宗谱保存完好,参照欧苏体例,字迹工整清晰,为从右到左的竖排正楷字书写。经村中老人讲述,这套宗谱是以上等宣城产的宣纸为材料,用活字木版印刷而成,能够传承至今极为不易,1945年时共印制了 30 套,但是最后只有这一套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并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10年从未拿出来过。《薛城邢氏宗谱》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邢姓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具体可分为以下部列:1. 序、题、引;2. 谱例,即谱要、凡例;3.族规、家规、家训、家范等;4.诰敕;5.祖先赞像;6. 传记、诗文、图记,如传记、墓记、祭文等;7. 世系、世传。《薛城邢氏家谱》中有几卷内容文字记述非常详实,分别是《首卷》《统谱卷》和《末卷》,其他的卷本主要内容为世系图录,所占比重较大,约占了整个家谱80%以上的篇幅。因整套宗谱体量庞大,现仅对《首卷》《统谱卷》和《末卷》作简要介绍。

《首卷》是记述内容较为重要的卷本,共分五卷:《首卷一》《首卷二》《首卷三》《首卷四》《首卷末》。《首卷一》包括:旧叙一篇、诗九十四首、像赞十二则、赋一篇、祀志十六篇、序四十六篇;《首卷二》包括:行状十四篇、传四十九篇;《首卷三》包括:祭文十篇、墓志三十篇、说草三篇、章引三篇、启跋三篇;《首卷四》包括:序十三篇、传五十三篇、行状三篇、挽词墓志两篇、祀两篇;《首卷末》包括:新文传十二篇、祖先像赞世系表祠规十六则、田号、旧序跋六篇。
《统谱卷》全称为《邢氏鱼鳞统谱》,“鱼鳞”之来源是因为鲤鱼为薛城邢氏的家徽。《统谱卷》内容包括:邢氏续修宗谱序、邢氏统谱源流序、凡例、统谱引、宸翰引、人物引、得姓、得姓引、世系引、冠礼之图、婚礼之图、丧礼之图、祭礼之图、邢氏重修鱼鳞统谱跋。
《卷末》内容包括:人物传记十二篇、光裕祠条规十六则、光裕祠田号亩数、邢氏统谱源流序(从河间本)、当涂邢氏族谱序、薛城邢氏第七次修谱后序、第十次修谱跋、薛城十一次修谱跋。
《薛城邢氏宗谱》记载:“唐子华公创立宗谱”,曾经十二次修撰,有文字记载的几次修撰时间:第七次修谱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第九次修谱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第十次修谱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第十一次修谱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第十二次修谱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关于邢氏由来,在《薛城邢氏宗谱》中“得姓引”有所记载:“按邢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传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是也。后为卫所併,子孙遂以国为氏焉。在周有蒯聩,齐臣弑庄公,蒯聩而返驱死忠以报其君,厥后望于河间。自汉晋魏隋迄唐宋以来,代有顯士支裔蔓延于吴、楚、济陰、郑縣、雍丘、乐寿、太原、并州、鼎州、河东、滁、全椒、丹阳、中山、姑孰、濡须等处。旧牒可考世远莫详者,不录。惟汉司徒穆公居河间为邢氏肇世之祖,自穆公起。”其中《统谱卷》记载了邢氏因迁居地点不同,可分为河间派、郑县派、全椒派、乐寿派、雍丘派、并州派、鼎州派、中山薛城派、当涂湖阳派、繁昌紫岚派、无为派,其中中山薛城派即为现居住在南京市高淳区薛城村的邢氏族人。
高淳于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 年)建县,历史上曾属丹阳郡的溧阳县、溧水县管辖。“中山”之地名得名较早,根据明万历《溧水县志》记载:“中山:县东十一里,为邑之镇。以其形不倚,故名。旧志皆云邑名也,遂列于赖水并,然前此注邑者必它以山水,而中山弗一见也。何遽以名邑哉?独周邦彦《插竹亭记》乃指中山为溧水,则知其名著于宋矣。”《薛城邢氏宗谱》记载:薛城邢氏一世祖为“肇公”,字惟始,河间郡人,晋永嘉年间(308 ~ 313 年)迁居中山薛城,娶何氏,生一子云鹤,卒葬于薛城西花犇岗头,寿八十二。薛城邢氏传承谱系较为完整,至宋神宗元丰(1078 ~ 1085 年)年间已是三十四世,至民国达七十余世。
《薛城邢氏宗谱》记载了薛城村邢氏族人姓氏来源、世系繁衍、家族迁徙、婚姻状况、家规家训、风俗礼仪、祠堂坟茔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谓是“薛城邢氏家族的百科全书”。对它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其所蕴藏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具有很大的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的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