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州祠堂的前世今生

 RK588 2016-11-08
2016-09-09 朱炳国 常州家谱






横林余巷冯氏宗祠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它记录着家族的传统与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标志与象征。放眼神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在常州这片悠久的吴文化诞生地上,祠堂更是星罗棋布,氤氲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气息。

目前,集中介绍一个地域祠堂的著作,全国范围内还很少见。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对常州祠堂作一番梳理。




瞿氏宗祠


从皇室到平民——中国祠堂的历史足迹

   祠堂的起源和形制,历史悠长,内涵丰厚,纵贯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涵盖了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它萌生于祖灵崇拜的初始宗教观念,植根于“宗君合一”的宗法社会,始兴于两汉的“陵庙制度”,鼎盛于明清的“三纲五常”。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宗祠、祖庙的雏形。在甲骨、金文中多次出现的若干“示”字,即是宗庙神主的称谓。1976年安阳发掘的妇好墓中,即有殷商宗庙的遗迹。及至周代,“家国同构,宗君合一”,宗法制度正式确立,祠庙形制已有定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祭于寝堂。帝王宗庙称为太庙,为江山社稷存亡兴衰的标志,故有四时祭祀的典礼:春祭曰“祠”,夏祀曰“礿”,秋享为“尝”,冬敬曰“烝”。

西汉初年,设陵庙之制,帝王死后立神主于太庙,安葬之处另设陵寝,岁时祭享,为国之大事。臣民士庶,仿照此例,在祖坟墓茔修筑石室,作为祠室,名之曰“堂”,“祠堂”一词即源于此。山东长青县孝堂山石室,即是东汉初年郭氏墓祠的原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横林赵氏宗祠


魏晋、隋唐迄于两宋,祠堂发展较为缓慢。南宋时朱子《家礼》虽明确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但朱子所言祠堂并非明、清以后祠堂之形制,而是与居室连在一起的“寝堂”。独立于居室之外,辟地另建祠堂、家庙,实盛于明代中叶。中国民间大规模建立祠堂始于1536年。当时,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使民间建立祠堂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嘉靖皇帝的这一举措,其实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基础而进行的一次权力斗争。正德皇帝死后,已经继承了兴献王位的朱厚璁被立为新皇帝,他是在弘治、正德都无子嗣的情况下,以成化皇帝长孙、正德长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朱厚璁当上嘉靖皇帝后,就想把自己已去世的父亲牌位从老家湖北迁到北京太庙里,但却遭到了以权臣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这使嘉靖大为不满,于是展开了强力反击,并且终于获胜,为自己的父亲争取到了庙号和帝号。这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在这次斗争中嘉靖皇帝颁发了“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的诏书,这才促使民间祠堂的大量建立。客观地讲,虽然大礼仪之争带有权力斗争的印记,但是它毕竟成为祠堂发展史上的一大契机,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建造祠堂的热情,嘉靖以降,大批家族祠堂就在民间涌现出来。尤其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几乎达到了一姓一族都有祠堂的境地。虽几经兵燹战乱,历经浩劫,祠堂家庙十不存一,但劫后遗珍,仍镶嵌在湖光山色、园林胜境之中,成为江南人文的一道靓丽风景。从此,祠堂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从西盖赵氏宗祠到瞿秋白故居——浩荡龙城的祠堂状况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武进乡志记载和实地调查考察,常武地区原有1000座以上的大小祠堂,以建于明清时期的为多,这也正暗合了嘉靖以来的现实情况。仅横林就有60座、礼嘉有32座、村前有48座、寨桥有26座、百丈有48座、郑陆有49座、三河口有47座。现在常州市区还有浦前的“蒋氏宗祠”、南河沿的“沈氏宗祠”和“薛文忠公专祠”、东下塘“刘氏宗祠”、天宁宝塔旁的“徐氏宗祠”、古运河边的“晋陵白氏宗祠”、“茶山赵家村赵氏宗祠”等,这说明在古代常州地区祠堂极多。




崔桥丁氏宗祠开祠揭牌庆典


常州的祠堂建设,有不少都与本地区的著名人物有关。如横林西盖赵氏,本来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遗脉。始迁祖赵孟堙为宋太祖第十二世孙。也是文化名人赵翼、赵元任的祖祠,赵翼曾在祠内主修《赵氏宗谱》。又如毗陵唐氏在常州也是人才辈出的一个家族。始迁祖唐华甫为翰林院检讨,二世筠州提举唐汝文、三世明赠大理寺左寺唐伯成、四世广西乐平府知府唐复、七世兵部主事唐顺之、八世太常寺少卿唐鹤徵、十三世兵、刑两部尚书左都御史唐执玉、十六世陕西商洛兵备道唐霈霖、十九世清末举人、陆军少将唐凯。其中,声名最显赫的是民族英雄唐荆川。唐氏宗祠原位于青果巷内,2002年,为配合常州城市建设,被移建至市南郊荆川公园东侧。








丁堰樟村陆氏


晋陵白氏是江南望族,明代弘治年间,刑部尚书白昂和江南大侠白泰官就出在这一支。弘治皇帝为表彰白昂而亲书“宏裕明达”的御匾,后一直高悬于大厅之上。现在他的祠堂还矗立在大运河与采菱港的交汇处,叫做“白氏宗祠”,也叫“白尚书祠”。

能够保留下来,并在目前这一轮兴修家谱和祠堂热潮中重新修复,得以重现青春,重放光彩的祠堂,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躲过了各种乱世,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灾难时期;解放后,这些祠堂都被当了集体的财产,以后用作地方学校、政府办公处,后来又用作生产队仓库或社队办厂厂房。但是,也有不少宗祠好不容易躲过很多劫难,却在办学校或者办工厂时,因缺少建筑材料而拆除,可谓一大不幸。

目前,常武地区对于这一波发端于改革开放的家谱、祠堂修缮热,地方政府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态度:只要祠堂遗址尚在,且家族内有建造财力的,一般都不予干涉,有的甚至积极支持,而不像有的地区一味压制民间的这种正当要求,而致使群众十分反感。






陆氏宗祠 


提到常州的祠堂,下面介绍的几座比较有代表性。

常州城西瞿氏宗祠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祠堂。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经住在这座祠堂里。他的叔祖父瞿赓甫是修建这座祠堂的捐资人之一。1904年,瞿秋白因家贫迁居于东院侧厢房,将第四进以屏门隔开,大房间为秋白弟妹卧室,小间系“翻轩”,为秋白书房兼卧室。连结三、四进的“穿堂”,是秋白与父亲的画室。咸丰十年石灰桥西祠被毁,梅轩、印山、赓甫三公再次重建,光绪戊戌竣工,共四进及东屋。建祠筹款由立甫公“集捐于南分(即南祠,也称大宗祠),族人而不自引嫌,一视同仁”。在四川綦江任知县的十三世瞿朝宗,字印山,“邮寄千金于赓甫公,嘱为凑集建祠之用”。又十三世瞿树铭,字梅轩,在沪经商数十年,捐巨款建祠。他们对祠堂建成功劳极大,因此,《瞿氏宗谱》卷三像赞特为印上了重建西祠有功的梅轩、印山、赓甫三公影像。梅轩、印山系十三世,列于前;赓甫为十四世,列于后。而印山官仅知县,赓甫为按察使,官位虽高仍列于后。有人错误地认为西祠系瞿赓甫所建,甚至称为“赓甫专祠”,是由于未见到《瞿氏宗谱》所产生的误解。1985年,城西瞿氏宗祠严格按照原貌修复,并改名瞿秋白纪念馆对外开放。

礼嘉周陈王氏宗祠是目前常州规模最大的祠堂,它堪称常州东南第一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选址于“风水”极佳的鱼池村,东西两侧有两个碧波荡漾的池塘。占地面积为1473平方米,建筑面积862.8平方米,气势恢宏,美轮美奂。据《礼嘉周陈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宗祠原为四进五楹,现为四进,系经典的硬山式建筑。每进的山墙都是马头墙,且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廊棚相连,即使在雨天也能参观,第三第四进之间是一个宽畅的天井,可以搭台唱戏,东西都有长廊。王氏宗祠前三进的屋脊上塑有精美的雕塑,第一进为麒麟送子,第二进为双龙戏珠,第三进为吉祥如意。走进王氏宗祠,仿佛步入一座艺术殿堂。王氏宗祠门前广场上种了三棵槐树,寓意“三槐堂”。据说还准备建牌坊。





唐氏宗祠


横林冯氏宗祠,号“追远堂”,原为余巷冯氏五房长房建造在东巷门外的“冯氏分祠”,占地约300平方米。现已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余巷冯氏原有祠堂三处:一是族人共有的“冯氏宗祠”,号“伦正堂”,坐落在余巷中央,现在是余巷菜场;一是五房长房建造在东巷门外的“冯氏分祠”,号“追远堂”;另号“愿学堂”,又称“竹坡宫祠”,在原余巷小学北侧。“追远堂”的主体建筑前后共三进,每进三楹。头进左右两侧分别是厨房和护祠人员居室,二进为宽敞明亮的正厅,三进供奉祖先的牌位,更显庄严肃穆。二、三进之间,有穿堂相连。正厅和穿堂,匾额高悬,金碧辉煌。追远堂的主体建筑极具特色,二进与三进之间的穿廊联结,为追远堂所独有。大门上方的明清戏文木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用石灰掩盖才得以幸存至今。门前的抱鼓石埋在田里40年后终又重见天日。余巷冯氏,在明、清两朝中出进士6名、举人3名、庠生52名。还有著名抗联名将、首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冯仲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冯铉,美国生物动力学之父,“五院院士”被称为华人科学史上奇迹的冯元桢教授。






丰北周氏宗祠


祠堂的修缮从古代到未来——常州祠堂的发展趋势

一、祠堂里曾经的风云际会

常州祠堂,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甚至凸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武进礼嘉周陈王氏族人是北宋宰相王旦的后裔,而王旦的父亲王祐曾任北宋初年的兵部侍郎,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大文豪苏东坡收入《古文观止》的名篇《三槐堂铭》说的就是这件事。以后,王氏子孙不论迁徙何处,如建祠堂,必取名“三槐堂”。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军进入鱼池村,看到如此巍峨的王氏宗祠,不忍心予以烧毁。1937年12月常州沦陷,日本侵略军面对如此威严的祠堂也感到畏惧,没敢滥施淫威。抗战时期,江南大儒钱振鍠携全家至此,祠堂成了文化大家的避难所。1958年大跃进时,有一位乡干部要把祖宗牌位扔出去,刚扔了几块,一阵强风吹过,嘴立即歪了。乡亲们私下里都说:这是祖宗显灵,惩罚恶人。当然,这种说法不足为信,现在看来,大约是因冷风而引起的面瘫。

  芙蓉岳家塘,是岳飞后裔的聚居地,至今岳氏宗祠基本保存完好,只要重修就能恢复原貌。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鬼子曾抓了40多个农民关在祠堂内,把他们吊在梁上,下面用火烤,逼他们供出新四军。半夜,农民在祠堂后墙打了一个洞,全部得以逃脱。鬼子恼羞成怒,在祠堂西边杀害了三位村民以作报复。如今,民族仇恨依然记在岳家塘百姓的心中。



崔桥吴氏宗祠  


戚区丁堰樟村陆氏,始迁祖即北宋陆元光。苏东坡临终前,他一直陪伴在病榻前,苏东坡病逝在懒板上,懒板就是陆元光所赠,上刻有由常州人苍梧太守胡德辉写的66字铭文。懒板实为一种躺椅式长榻,如今陆氏族人准备按图复制,送给即将修复的苏东坡纪念馆。近代才女陆小曼就出于该祠。

2005年,当泰国著名企业家丁文志先生得知自己的先祖为常州双桂坊北宋兄弟进士丁宝臣、丁宗臣之后裔,激动地彻夜难眠。2006年3月,当丁文志看到《丁氏宗谱》,更是激动不已。后来丁文志率泰国丁氏宗亲会到常州寻根,当走进横林丁氏宗祠,老人不禁热泪纵横,虔诚地焚香祷祝,行跪拜礼。回到泰国后,丁文志先生大力促进泰国和常州的经济文化交流,已成为一段佳话。

二、旧祠堂修缮的文化品位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的祭祀功能消失了,大都被改作学校、仓库、村办工厂等。到上世纪末,常州的祠堂已所剩无几。古代的一些祠堂更是由于抗日、文革等灾难而成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修缮祠堂的善举自古有之,而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随着传统民俗复苏,不仅具备了重修家谱和祠堂的物质基础,而且拓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于是在常武地区民间形成了修家谱建祠堂的热潮。从本世纪初开始,笔者与常州的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护修缮祠堂的紧迫性,于2007年9月28日成立了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暨首届祠堂文化学术研讨会,与家谱续修的热潮相呼应。重修祠堂热也应时而生,各族宗亲纷纷自筹资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纷纷修复祠堂。




晋陵白氏宗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胞羊宗达就十分关心修祠堂之事,他还写信给村中羊氏宗亲建议修祠。1993年,宗亲羊禹畴和羊宗秀、羊宗玉受兄弟羊宗达的委托主持羊氏宗祠的修缮,村中羊氏宗亲也十分支持。很快,羊氏怀宝公家祠就修葺一新,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接着横林西盖赵氏宗祠,在族人奔走呼号下,积极倡导重修祠堂。2003年西盖赵氏宗祠修复后成三进三楹,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祠内还保存明清石碑和多块墓志铭,并有古井一口。自此,新一波祠堂重修迅速热遍常武地区:2004年潞城大树下王氏宗祠动工,丁堰樟村陆氏宗祠启动修复;很快横林丁氏宗祠、横林梅里张氏宗祠、中沙礼嘉周陈王氏宗祠、横林余巷冯氏宗祠、芙蓉奚氏宗祠,以及芳茂山方氏宗祠、雪堰殷氏宗祠等,也都在原祠的基础上重修,面貌焕然一新,还原了历史风貌。在这一波的修复热潮中,族人积极性高涨,武进区湖塘镇龙潭村委书记徐汉法大手一挥,应者纷纷。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将占地面积达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在常武地区也数一数二的卢庄徐氏宗祠重修完成。




圻庄黄氏宗祠


一大批祠堂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江南祠堂特有的娟秀婉约的水乡风格温润着江南人的心灵。

细细数来,常州地区重修的祠堂已有一百多家:从最早的羊氏怀宝公家祠的,到横林赵氏宗祠、潞城大树下王氏宗祠、丁堰樟村陆氏宗祠、横林梅里张氏宗祠、古运河边的晋陵白氏宗祠、芙蓉奚氏宗祠、丰北周氏宗祠、顺庄诸氏宗祠、江头村周氏宗祠等都在这一波修缮热中重新焕发青春,有不少已在最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武进礼嘉周陈王氏宗祠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市区的城西瞿氏宗祠作为瞿秋白故居,于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已经深入人心,修复的祠堂,大多延续了以前风格,保留了原有风貌。在材料和工艺方面基本与原来的承接一体。但是也有一些祠堂是修建过程中,没有完全从这方面进行考虑,大量使用现代材料,虽然祠堂建得富丽堂皇,但已经缺失了原有风貌和内涵;有的本来完全可以评上常州市文保单位的,却因为这一原因而失之交臂,殊为可惜。




横山高氏宗祠


三、祠堂修缮的积极意义

已故常州民俗专家吴之光强调,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重在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贵在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具有祠堂文化内涵的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学习,形成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情谊的文化娱乐场所;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具有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在全国上下一心,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常州作为长三角的第一方阵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文明道德素质作为一种持久而绵长的前进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常州在全国首创的“道德讲堂”,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实践,而曾经遍布常州城乡作为人们情感寄托、家族纽带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祠堂,有着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理应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讲堂和前沿阵地。这道传统文化的亮丽风景线,在常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中,必将会让常州的创建工作增添更多的独特魅力。但是,在笔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中,也发现在祠堂的修复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修复不按旧制,违反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搞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另外,跟风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个家族修复了祠堂,相邻的其他几个家族不管有没有条件,也必定要跟风建造,以至反而失去了修建祠堂的本来意义。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祠堂重建活动的日趋成熟而不断改进。




横山任氏宗祠


从建筑形制到人文理念——常州祠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常州的祠堂大多保留了它原来的风貌。一般都有原来的抱鼓石和门墩石,有的还有石狮;都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刻,图案则有花卉虫鸟、八仙过海等;门窗月梁有精美的图案,且刀法细腻,刻工圆润,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常州的祠堂还拓展了它的功能,成为农具等一些历史物品的陈列馆,赵氏宗祠收藏有许多即将消失的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如石磨、油灯盏、耥耙、石臼、蚕匾、罱网等,俨然是一个农具博物馆。而横林冯氏宗祠保存的人工压水救火水龙等器物,也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祠堂已成为人们追思先祖创业之艰辛,生发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资源。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常州应充分利用这一笔祖先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如可以辟出一块地,让一些因建设需要而要拆迁的祠堂易地重建,形成相对集中新的旅游资源。

  常州祠堂群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善加保护,让它在传承常州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常州祠堂,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走向全国,迈向世界,香火延绵,洪钟长鸣。








卢庄徐氏宗祠 


         常州家谱与祠堂  敬请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