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赵武灵王墓

9月6日我们游览过应县木塔之后,仍然从203省道回到浑源,穿过恒山风景区到灵丘县城住宿。去灵丘的目的是要拜谒战国的一代英主赵武灵王的墓。
赵武灵王,名雍,赵国第六代国君,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主政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力推“胡服骑射”,辟疆扩土,移民北疆,修筑长城,设置郡县,发展经济,对后世影响深远。公元前299年,提前退位,称“主父”,集中精力谋求统一大业。公元前295年死于沙丘宫变,终年45岁。
灵丘,为战国时赵邑,代国的交通要道。也是赵武灵王开疆扩土的必经之地,出塞游猎的重要场所。赵武灵王去世后,即葬于此。公元前196年,西汉置郡县,因葬有赵武灵王墓故名灵丘县。
我们当天到了灵丘县城,在寻找旅馆时就看到了赵武灵王的雕像和墓园。由于时间不早,没有前去游览。第二天用过早餐,便直接把车开到了赵武灵王墓园前的广场边上。下了车,我们看到这是一片不算大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尊赵武灵王骑在马上的青铜雕像。花岗岩基座正面刻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八个大字,背面
刻的是赵武灵王生平简介。我们看那赵武灵王一身戎装,背挂箭壶,手握强弓,目视远方。雕像背后就是赵武灵王的墓园。墓园四周有一道围墙,朝南有一座门楼,门楼上的匾额是“武灵门”。三个拱门,大门紧闭。讯问旁边的经商户,说此门要
到9点钟才开,看看时间还不到8点。走过去仔细看时,见两扇大门中间有一条门缝,撑开以后足以伸进照相机镜头。我们便在门缝中把赵武灵王墓照了进来,再看
看墓园里也无任何建筑,便不再等管理人员来开门了。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后来看了《战国策·卷十九》才知道大概。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以后,经过赵简子、赵襄子两代君主的治理,赵国开始内部稳定,外部强盛起来。但由于地处北疆,经常受到来自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尤其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穿的都是长袍大袖,行动不便。且习惯于农耕,不会骑马射箭,遇到游牧部族来袭只能束手就擒。赵武灵王即位以后,用心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他觉得赵国人聪明能干,就是骑马射箭不如胡人。而穿着长袍大袖就难于骑马射箭,于是他下决心从推广“胡服”着手,教官民都来练骑马,学射箭。但是,改革之初,朝中阻力很大,尤其是王公贵族以祖宗成法来否定这些改革。赵武灵王没有一意孤行,盲目蛮干,而是一个个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一次赵国的大夫肥义陪着赵武灵王闲坐的时候看到大王似在想什么问题。便问,“大王是否在考虑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使用,思念简子、襄子的业绩,盘算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处呢?”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功德,这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和功绩,这是做臣子的本分。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出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现在我想继承襄子的事业,开发胡、翟居住的地区,但是我担心一辈子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敌人的力量薄弱,我们付出的力量不大,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会得到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建立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现在大王既然下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从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着身子进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们并不是想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道德,建立功业。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你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都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带头改穿胡人的服装,还派王孙绁去跟公子成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的道理;子女不能违背父母,臣子不许抗拒君王,这是先王定下的通则。现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我担心天下的人对此会有所议论。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原则,但要以有利于民众为出发点;处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但首先是政令能够畅通。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要想执掌国家政权,首先要使贵族接受君命。现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只想纵情恣欲自己享乐。事情一旦开了头,就有成功的基础,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绩才能显现出来。现在我担心王叔违背了从政的原则,以至助长贵族们对我的非议。何况曾听说过,只要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绁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听了赵武灵王的一番话后说:“我已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因我卧病在床,没能去拜见大王,当面陈述我的意见。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我听说,中原地区是聪明而有远见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种物资和财富聚集之地,是圣贤对人进行教化之地,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之地,是读《诗》、《书》、《礼》、《乐》之地,是各种技艺得以施展之地,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之地,是四方落后部族效仿学习之地。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改穿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降低古代的道德标准,违背众人心意,背离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做法。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报告了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会反对这件事的。”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家里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剪掉头发,在身上刺花纹,两臂交错站立,衣襟向左掩,这是瓯越民众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雕画,头戴鱼皮帽子,身穿缝纫粗拙的衣服,这是吴国的风俗。礼制和服饰虽然不同,但求其利国便民却是一致的。因此,圣贤的君主只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并不统一他们器物的用度;只要方便行事,礼制完全可以不相同。儒生虽都师从同一老师,可是传下来的礼法却各不相同;中原地区风俗相同,但各国的政教不同,更何况地处偏僻山区,难道不更应该考虑便宜行事吗?所以说对于风俗礼制的取舍变化多端,即使聪明人也无法统一;不同地区的服式,即使圣贤君主也难以使其一致。偏僻的地方人们少见而多怪,孤陋寡闻的人喜欢争辩;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轻易怀疑,对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不非议,这才是无私地追求真理的态度。现在王叔您所说的是有关适应风俗的意见;我所说的则是如何改变旧的传统。现在,我国东面的黄河、漳水,是和齐国、中山国共同拥有的边境,但却没有战船守御它。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东面与燕国和东胡接壤,西面与楼烦、秦国、韩国紧紧相邻,但我们没有骑兵部队防守。所以我准备制造战船,招募习于水战的居民,让他们来防守黄河、漳水;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防备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的支持,侵夺我国的土地,掳掠我国的民众,引水围灌鄙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鄙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国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旧俗,违背筒子和襄子的遗愿,讨厌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再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
说服了王叔公子成以后,赵武灵王又耐心的做了赵文、赵造等贵族的思想工作。然后才将胡服骑射在赵国推广开来,使赵国逐步走上了强国之路。了解了这段历史,使我看到了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位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君主,也想到了国家改革之不易,强国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