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小学“三级建模”的成功范例

 江山携手 2016-04-24

本文发表于《天津教育》2015.5P25

 

一个小学“三级建模”的成功范例

王敏勤

      2012年我在《天津教育》第10期发表了《学校三级建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三级建模”的理论与操作思路,即: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而天津市河东区缘城小学是这一理论的积极响应者和实践者,为小学“三级建模”工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该校积极开展三级建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模式体系。

一、可贵的理论探索

教学是否需要模式?这个问题在教育理论界也有争论,在实践中更是不乏“强烈反对者”。反对者说:“教学怎么能有模式呢?有模式不把大家的思想束缚了吗?”

教学是否应该有模式?缘城小学为了统一老师们的思想,首先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探究:“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一言以蔽之,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通过理论的探索,他们清楚了创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事实上不但教学有模式、管理有模式,生活也有模式。如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人类经过一代代的生活实践总结出的生活模式。不同的是每个人吃的食物不同,劳作的性质不同,但这些基本的模式还是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循的。教学也是如此,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人们也会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很多模式。其实那些反对教学模式的人,本身就有模式,今天教这篇文章是这个套路,明天换另一篇文章还是这个套路。套路是什么?就是模式。

缘城小学不但探索了构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还通过学习清楚了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科学评价。这为老师们构建教学模式提出了规范的结构。

二、创新的实践研究

明确了构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缘城小学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系统构建教学模式的道路。他们遵循“三级建模”的理论,首先由一批骨干教师总结研究出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融—情—导—悟,做到了“一校一模”;在学校基本模式的指导下,各门学科不同课型都构建了更为具体的教学模式,做到了“一科多模”;而每个老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做到了“一模多法”。

如刘长苓老师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而新授课又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解决问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新授课等。 

缘城小学的老师们在学科建模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的做法,如刘长苓老师把“概念教学”的模式归纳为四个字:“感、概、用、化”。展开这四个字就是四个教学环节:充分感知—抽象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内化。而几何图形新授课教学模式也归纳为四个字:“垫、作、迁、用”,展开就是四个教学环节:铺垫转化—操作实验—有效迁移—实际应用。这种用四个字概括教学环节的做法容易记忆,便于老师们交流和推广。

三、丰硕的科研成果

缘城小学在“三级建模”的研究和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们不但在理论方面探索了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要素,在实践方面,他们结合本校的情况,构建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除了前边所谈小学数学的多种教学模式,徐雯老师在书中总结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课型和相应的模式。根据教材编写内容可分为:汉语拼音课、识字写字课、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等。每种课型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而每种模式也都用四个字来概括,如阅读课教学模式概括为“导、读、研、升”,展开是四个教学环节: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质疑问难——熟读精思,升华主题。

赵焱老师把小学英语课分为句型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三种课型,而每种课型也都总结归纳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句型教学是“情境协作模式”,对话教学是“情境交互模式”,故事教学是“情境表演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具体的教学环节。

杨国瑾老师将小学科学课划分为三个基本课型:观察课、实验课、制作课。她把观察课的教学模式概括为“观、述、导、提”,展开也是四个环节:观察—述评—指导—提高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缘城小学已经在各门学科构建了系统而具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个长期的过程,缘城小学的老师们认为:“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一个完美的模式可以参照”。他们把教学模式的建构分为三个阶段:1.初步建构粗坯型的模式;2.动态建构修改型的模式;3.最后建构“相对稳定型”的模式。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模式趋于完美。他们认为:“教学模式的研究路线应是行动、反思、修正、再行动、再反思、再修正直至理想答案找到,这将是一个艰苦的行动过程。”

有了这种认识,他们就会把“三级建模”作为学校长期的工作,不会朝令夕改,更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种远见卓识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