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

 杏坛归客 2016-04-24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茶与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题目设计的范围比广泛,有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我国西汉时期已出现,不过当时是指与“武力”相对应的“教化”。这与今日的“文化”概念就大不相同了,有人统计,各门学科从不同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三四百于种之多。按中国新编《辞海》的解释,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姑且不说,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当今“文化”一词主要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文化是集合一个民族智慧创造出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活动都是相互影响,彼此刺激的。基于大文化的概念与茶得特殊性,茶文化可以说是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其物质与精神两大财富的融合。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茶原生于中国,它的开发利用,远远早于我们历来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几千年来,茶叶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从药用发展为饮用,从上层社会的“雅玩”发展为寻常百姓家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渗透到中国多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全国无分南北东西都有饮茶习惯。多少城镇居民“比居皆饮”多少名胜之区茶馆林立。社会上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品蔚为风气;许多社交场合,每人面前无不伴有清茶一杯。学术界、艺文界人士在读书、论文、吟诗、作画时,也往往通过煮泉品茗以激发灵感,提高思维活力,创作出不朽的名篇。医学界对茶的药效和保健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更加提高了茶的身价。因而人们对茶得喜爱,几乎到了“不可须臾离”的程度。可以说茶是中国的“国饮”,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长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历史条件下,国内饮料种类不多,国人习惯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时至今日,中外饮料品类层出不穷,诸如咖啡、可可、可乐、汽水、果汁等等,万花纷呈,充斥市场,然而所有这些饮料,都不能动摇或取代茶作为我国“国饮”的地位;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把茶当成最优美、最廉价、最普及的饮料,全国茶叶产量和消费量依然有增无减。我国人民之所以如此偏爱饮茶,我以为既是由于茶叶本身具有其他饮料无法比拟的优美品质,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饮茶能解毒治病,增进身心健康,这在我国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经过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探明了茶叶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药理功能,能防治多种疾病,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古代不少吟咏茶叶的诗词中,称茶为“瑞草”,“仙茗”现代人则公认茶是“康乐饮料之王”。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孙中山极谙中国的茶饮之道,茶叶经济在他的《建国方略》中作了深刻的评述,“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最合卫生,最优良之人类饮料。”清茶淡饭之食亦纳入民生主义的国策之中。1916年在杭州品饮龙井茶时,盛赞其“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鲁迅喜爱饮茶,他丛饮茶之道。他是“北国”、“陆国”、“妙奇香”、“陶陶居”等茶楼的座上客。他总结茶馆的作用有三条:打听新闻、闲谈心曲、听听说书。他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半日谈。”“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殊感觉。”

新中国高度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也重视茶文化建设,把“清茶一杯”的茶话会,作为节日喜庆、或送旧迎新、移风易俗、廉政建设的新风尚。国家领导人论茶咏茶之事很多。毛泽东饮茶是一大嗜好,他不仅饮茶汤,而且还要将“叶底”吃掉,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认为茶能提神,不吃掉是浪费。每天起床就要饮茶,工作时饮茶,与人交谈也饮茶,沉思默想时更要饮茶;他的思想火花与诗意灵感可能正是来源于品茶和吃茶之际。一九四九年《柳亚子先生》七律,首句“饮茶粤海未能忘……”追述二十三年前在广州两人相对品茶畅谈国事的情景,一系列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柳的规劝。周恩来重视发展拆也生产,也爱饮茶,一九五一年对正在杭州小住的邓颖超写信,当中谈到龙井茶时很幽默:“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他在梅家坞视察,评价“茶是珍品”,并指出“茶树常年碧绿,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种茶本身就是绿化”。1958年他观看浙江戏剧二团创造的现代越剧《雨前曲》时,给该戏插曲中两句话修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成为后来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郭沫若嗜茶,饮了由湖南省高桥茶叶实验站创制的“高桥银峰”后,书赠“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玩家……”的诗篇,成为“自古长沙有铁色,而今高桥颂银峰”的韵事,使该名茶身价倍增。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中国茶叶传到国外时,立即引起轰动,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中说:“茶乃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英国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在1915年4月出版的《茶与咖啡》杂志中说:“若无茶与咖啡的传人,欧洲人比饮酒至死”。他以为“茶无疑是东方赠与西方的最佳礼品”。

由于饮茶具有特别明显的保健作用,加之我国茶叶区广阔,茶价低廉,所以饮茶风习,迅速普及到庶民百姓中间,唐《封氏闻见记》中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唐宋时期,茶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且还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古往今来,饮茶品茗常常以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为目的。古今文苑中流传的大量茶书,茶诗以及有关品茶的书法、绘画等,充分说明瞭饮茶与文化艺术生活的关系。

茶是一种带有刺激性的饮料,但茶得刺激性比较和缓,不像酒那样强烈,可以使人狂言乱语,乃至沉醉如泥;也不像咖啡、可可会引起血液胆固醇增高,导致血管硬化等疾病。所以说茶是一种安全兴奋剂,饮茶可以振奋精神、荡涤昏寐、促进思维、引发遐想;还能稳定情绪、戒躁除烦、陶冶性情、使人心旷神怡。茶的性味清香隽永、醇和高洁、质朴自然、典雅脱俗、最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宁静致远,谦和待人等传统精神和思想品质,也正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情趣。因此,人们往往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表现自我,抒发感情的精神生活来刻意追求,藉以显示自己的高压素养,或者寄托人生的理想和志趣。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历代名流的诗文著作中,不乏以茶喻人,以茶状物抒怀的内容。如苏轼在《叶嘉传》中称茶为“清白之士”,说它“不喜城邑”,“惟乐山局,风味德馨,为世所贵”;并借茶的苦味来表达他因苦谏皇上遭受贬商的苦闷心情。他在另一些诗句中,还把“佳茗”比作“佳人”和“君子”。明代屠隆《考盘余事》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菜,罪莫大焉。”

古人往往把自身所追求的理想和意境,寄托在对茶的品评之中,以至于把茶拟人化,“一一赋予君子性”,说它具有君子的一种美德,只有品德高尚、情操高雅的人才配饮茶。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在人际交往中,茶与酒都被当成款待宾客的饮料。但茶价比酒低,所以自古以来就把以茶代酒视为一种节俭的美德。东晋时,吴兴太守陆纳为矫正时尚大摆酒筵招待宾客的奢靡之风,当他宴请贵宾谢安时,“唯设茶果而已”,以示节俭。大约在宋元之际,“茶饭”已成为“饮食”一词的同义语:“粗茶淡饭”,用来形容俭朴的生活。因此,人们认为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既有高雅情趣,又符合“勤俭治国”、“勤俭持家”的传统精神。于是客来敬茶,便成为最通行的礼仪,宾朋聚会,也常用茶宴,茶会来代替酒筵。宋杜未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炉边品茗,促膝谈心,更能增进友情。唐颜真卿诗“泛花(唐采盛行煎茶,茶茉浮现水面形成花纹)邀座客,以饮引清言”。大家在茶会上浅酌细啜,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切磋学问,更能体现文化生活的高雅情操。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曾为陈彬藩著《茶经新篇》一书题诗:“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说明“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清廉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当前我们正在大搞廉政建设,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这种以举行茶话会的形成来代替酒筵很值得提倡。记得胡耀邦承担总书记时,在一次新年茶话会上说:“一杯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这句话意味深长地启发我们要克勤克俭,努力搞好国家经济建设,并对实现“四化”的美好前景,寄予无限憧憬和希望。茶叶还被当做一种高尚的礼品。在古代婚俗中,南方必定以茶叶为聘礼,称为“下茶”;女方许婚接受婚礼,称为“受茶”。古人认为“茶性不移”,用茶叶作聘礼,象征男女双方爱情的专一和坚贞。清人福格《听雨丛谈》中记载:“今婚礼行聘,以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聘礼以茶代币,既含有严肃认真的象征意义,又摒弃了买卖婚姻的陋习,在今天值得大力提倡。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古代文人之间也常常赠茶叶,互相唱和诗,藉以表达友谊或抒发当时的情怀,留传下许多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诗。茶诗作者笔下的茶效神奇无比。《茶诗》云:“……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裹,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此诗优美动人,成茶诗中的千古绝唱,历代是人多有引用或模仿。比卢仝晚七十四岁得唐崔道融在《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一首(选一)》一诗中云:“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期炉烟。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轻身欲上天。”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北宋苏轼在《游诸佛师壁》中唱道:“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饮卢仝七碗茶”;陆游在《试茶》一诗中亦曾写道:“……睡麾何止避三舍,欢伯直知输一筹。……”所有这些宣扬茶效的佳作,虽多夸张,却也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崇尚饮茶益于健康之说,迄今仍畅传不衰。

历代帝王以名贵的贡茶赏赐亲信大臣、有功将士和边疆番夷的记载也很多。末代建州所产龙凤团茶最为名贵难得。诗人王禹僻得到了皇上恩赐的龙凤茶,不胜欣喜,吟诗云:“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臣”“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以肉类、乳类为主食,非大量饮茶不足以解油腻。于是朝廷对蕃夷头领赏赐茶叶,就成为拉拢驾驭他们的手段,据台湾出版的朱重圣《北宋茶之生产与经营》中统计,自宋太祖至哲宗的一百二十余年间,对西夏、契丹、吐蕃等赐茶共二十八次,每次赐茶达二、三万斤之多。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历史上,茶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唐朝中期开始征收茶税和实行“榷茶制”。唐以后各朝代都设官专司茶证,制定茶法,茶叶税、利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还采取“以茶治边”政策,巩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以宋朝为例,当时由于遭受西夏、辽、金频繁入侵,到后来只剩下半壁河山,但依靠东南和西南地区的茶叶生产贸易,每年增加国库收入六、七百万贯之多;并借茶叶专卖和茶马交易,驾驭西部少数民族和保证战马需要,这对维系摇摇欲坠的南宋政权起了很大作用。

茶与佛教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徒有严格的戒律,饮食上要求戒酒、戒晕,过午不食,坐禅时要求不昏不睡。于是饮茶便成了僧侣不可或缺的生活大事。佛教徒饮茶的历史课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东晋永和二年(西元346年)敦煌人单道开在邺城昭德寺修行,他画夜不卧,“时复饮茶而已”。所谓“茶”就是将茶与姜、桂、桔、麦等香料一起煮成的茶汤。唐宋时期,佛教禅宗迅速发展。禅宗强调以坐禅方式修心养性,必需籍饮茶以驱睡魔。《封氏见闻记》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打,大与阐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食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可见佛教对饮茶的传播作用。

佛教不但提倡饮茶,而且在南方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寺院,大都自已培植茶园,焙制茶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出不少品质优异的名茶。如四川的蒙顶茶,福建的武夷岩茶等,最初都是由佛教寺院栽种的。佛寺大都建于名山胜地,又产名茶,这对一些文人士大夫很吸引力。他们在对世事的厌倦和无聊中,常来寺中开游品茗,或与高僧谈诗论道,从中得到慰藉和乐趣。苏轼在扬州做官时,曾到西塔寺品茶,吟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刘禹锡也有一首《西山兰若试茶歌》,非常著名。寺院饮茶,还要举行庄严肃穆礼仪。许多寺庙的佛堂里设有“法”和“茶鼓”。讲经说法时敲法鼓,召集僧众饮茶时敲茶鼓。宋代诗人林逋就有:“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的诗句。佛教与饮茶的密切关系,使中国的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人们常把饮茶叫做“品茶”,其实二者是有所区别的。所谓“品茶”,带有品评欣赏的意思,它说明人们把饮茶的方式和方法艺术化了,使之即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二者的高度统一,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茶道—品茶艺术中国茶道不但对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和泡饮的方式方法有严格的要求,而且非常讲究茶的水质是否清冽甘美,使用的茶具是否典雅精致,品茶的环境是否清静宜人,乃至于品茶者是否有高尚的品格与情操。千百年来,经过茶道中人的不断追求和创新,使品茶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境地。如宋人特别爱好的“分茶”、“斗茶”清代以来闽南、潮汕一带盛行的“功夫茶”,都有很强的技巧和浓厚的趣味性。传说宋代有个叫福全的和尚特别精于分茶技艺,有神通之艺,“他能将茶汤水面的花沫变幻成诗句或花鸟虫鱼之属,总巧如画”。他曾咏诗夸云:“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品茶艺术的丰富多彩,促进了制茶工艺的不断创新,曾出不穷的品茶,千姿百态,争奇斗美,促进了陶瓷工业的不断发展,历代名窑的大量涌现,为现代茶叶科学和茶叶文艺奠定了基础。茶给人类留下了多少文化瑰宝,写下了多少璀璨艳丽的诗篇。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中国茶叶文化渊源而流长。当它传播到日本,于是有了日本的茶道,传播到英国,于是有了伦敦的“午后茶”。

茶在美国历史上有其光辉的一页,1773年波士顿毁茶事件虽是一种“武化”行为,但是茶叶成为美国人抗英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美利坚合众国因此而延生。近年美国波士顿一位海底探险家申请寻找当年沉入海底的三百多箱茶叶许可证,说那些茶叶都是中国瓷器和漆器密封包装的,是一些极有价值的珍贵文物,如能捞上来,此茶在美国是因“武化”而转化的茶文化中之珍品。

中美建交使者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一位爱茶的老茶客。他认为茶有消除疲劳,帮助消化,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特殊作用,爱饮早茶和晚茶。他喜爱中国茶,更喜爱中国高档名茶;他访华时喝上正宗极品龙井茶,顿感身心舒畅,连称“好茶,好茶……”并把喝到龙井极品作为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回国向尼克森汇报时,还将龙井茶的色香味描述一番,并将周总理送的龙井茶分送一点给尼克森,从此,尼克森也爱上了龙井茶。因而,龙井茶在中美关系史上也起了一点润色的作用。

 

论茶与中华传统文化(陈彬藩)
 

茶由其祖国乔迁异城,不但带去种子与生产技术,同时带去享受方法与艺术,更重要的是带去精神价值。茶叶具有普遍可接受的属性,这种属性成为东西方两种文化、两个世界的接合剂,迄今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植茶。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均不同程度地饮茶。尽管各地的语言文字不同,人情风俗习惯各异,而茶的名称的名称均为中国的语言。举凡由海路传去茶叶的,则按夏门音teti发音呼tea,为欧美各国茶的名称。从陆路向北向西传播的,则按华北语音cha为其发音。如日本语、希腊语、俄语、阿拉伯语等,甚至有不少的语种俗语是以“茶”构成的。如“小费”,俄语唤做(HaUau)法语直译为“喝一杯的钱”(pourblire,其意为给服务员一杯茶或咖啡的钱。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类繁多,名茶遍布各茶区,各名族饮茶习俗多姿多彩。茶是文化的载体,茶文化深入全人类各阶层。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都在日常生活中离不掉茶。卡尔·马克思对茶尤其有感情,曾给外孙爱德格尔起了一个“茶先生”的绰号,由此可以想见。几百年来,茶成为国际性文化载体传遍全球,并在一些国家形成了传统习俗,有的人因茶发迹而成亿万富翁,有的国家还因茶导演了种种情趣、逸闻或震撼世界的大事。

 

 

(潘飞翔摘转并配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