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氣要入樁,樁要入地 @ 江湖第二高手孤獨劍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昵称32726992 2016-04-24

氣要入樁,樁要入地 蘇峰珍 2012 06 24

樁的內涵,就是裏面含有氣的能量,如果沒有「氣」這個能量,腳站在那邊,只有物質的重量,在武術的運用範圍中,不能產生極至的戰鬥作用,只有局部的「拙力」獨撐格鬥的局面。因為「爆發力」是函蓋著「力」與「氣」的,如果只有單獨的「力」,而缺乏「氣」的能量,它所發揮的戰鬥效果,還是有缺陷的,還不是完備的「爆發力」,不是太極拳經所說的「完整一氣」的「整勁」。

所以,練習「樁功」,不是練冤枉的「腳酸」,不是蹲得很低,去練肌力或肌耐力,這些都是捨本逐末的,都只是練到枝末,沒有進入到內家拳的核心。但是,也不是說你練站樁,就不必落胯曲膝,站的高高的,一點也沒有樁法的味道與氣氛。

外國武術較少會練樁功,除非少數有受到中國武術的薰陶,但是練的都是表面文章,沒有領悟到樁法的內涵。

硬拳武術系統,部分是不練樁法的,有的雖然有站樁的練習,大多偏向練腳力與承受耐力,所以要站得很低,讓雙腳去受苦。

內家拳部分,太極是有站樁練習,以渾元樁為主,或將太極拳招式拿來個別站樁,如提手上式等。形意拳,入門先練三年樁,這是古時候的練法,形意以三才樁為主,步法是前四後六或前三後七,兩腳要前後撐蹬,營造二爭力。八卦樁法最多,以單腳樁為主,淌泥步是活動樁。

坊間有些鬥牛式的推手,捨樁功而專練腳力,老師要施壓,令學生去承受重力,或左右按肩膀,按雙胯,或下壓,讓學生左右搖晃,或後仰下坐蹲低,謂之走化,練到抗力出來了,可以站著讓人推不動,謂之功夫。這應了王宗岳老前輩的一句話:「本是捨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這是王宗岳老前輩在古早之前,為後輩晚生所預下的警語,老前輩真是苦口婆心,在那個時代,練武者頗眾,但是以硬拳為多,崇尚練力,就連練太極者,仍免除不了尚力這個毛病,因為不知道太極拳是捨己從人的功夫,往往會誤成拙力方向,所以就越練離太極拳本質越遠。即使到了現在,盲目者仍多,盲師以盲引盲,把太極拳搞得烏煙瘴氣,為人所詬譏。老前輩很早就語重心長的告戒我們「學者不可不詳辨」,但是後輩學人還是無法詳辨,還是被盲師所乎籠,把「斯技旁門」誤為是寶,以「被人推不動」而擺傲,自露我慢而不知,貽笑方家而不覺。

武術的格鬥搏擊,不是局限於讓人推不動,不是局限於斯技旁門的鬥牛推手,在詭譎的戰鬥中,是分秒必爭的,是剎那剎那的無窮變化,不是站在那邊讓人推不動。如果只是讓人推不動,那麼,人家一掌按過來,一拳擊過來,是否還能完封應化,是值得深思的。

以前高雄有人推手比賽都是冠軍的,以為自己功夫了得了,就去參加搏擊比賽,結果是不堪一擊的。2007年大陸一則體育新聞,報導在河南舉行的武術比賽,當時被公認實力最強的選手,是多次獲得推手重量級冠軍的張某某,從一上擂台就被對手追打,滿場抱頭鼠竄,全無還手之力,場面慘不忍睹,裁判不忍看下去,中途終止了比賽。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了知推手不是功夫的全部,雖然真正的推手在實戰中,確實可以起到沾連黏隨等聽勁效果,但在陣仗中,對手的快速出拳,若是推手沒有在一定的水準以上,恐怕是較難以應付硬拳的強大蠻力。這邊所說的推手在一定的水準以上,是指按部就班的從基礎起練太極拳的人,他們得從站樁、拳架、基本功、推手,進而練習散打,一步一步的打好基礎,這樣才能應付硬拳的,若是不信邪,急功近利的的中途闖入推手的陣仗中,舍近求遠,捨本逐末的去練頂抗之力,在僥倖推手比賽中得到冠軍,就以為了不起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去參加搏擊比賽,是難以有好的成績的,如果沒有被打得抱頭鼠竄,就算不錯了。

樁法,是內家拳武術的基礎,萬丈高樓都得從這個基礎打起,沒有樁功基礎的內家拳,是較難以與硬拳相抗衡的,因為內家拳是走鬆柔路線,以練氣為主,以求勁為要,若是氣勁沒有練出來,要比力,是無法跟硬拳相比的,因為硬拳就是以練力為多,人家練力,你沒有練力也沒有把氣勁練出來,單憑鬥牛式的推手之技,在實戰中是無法發揮全方位的戰鬥力的,所以難免被打的無還手之力。

所以,內家拳,練樁功是絕對必要的,只有練就最基礎的樁功,功夫才能有所成就,等練就全方位的內家武功,才能超勝硬拳的。但是,樁功不是練腿力,不是練腳酸,樁功是在練氣,這個氣,要沉斂到樁上去,要深層的進入到樁上去。

一般的樁法,通常是指下盤的腳根;身體上的樁,大抵而言,還有中盤的腰胯及上盤的手臂。下盤的腳根要靠丹田之氣的挹注,把氣傳輸到腳,氣要入樁到腳部,然後這個樁還要入到地底深層,所謂入地三分是也,樁要如何入地三分,在鬆淨當中,要靠意念的引導,初練之時,這意念要特別強烈,練習日久,在有意無意之中,就可以把氣引入地底。有一個比較容易體會的方法,形意的三才樁,腳的暗樁要前撐後蹬,用一個暗勁,讓前後腳產生二爭力的暗勁,這是一個巧力,不是僵拙力,不可錯悟,二爭力暗勁產生了,這個樁就會慢慢深入地底。這裡所說的「慢慢」,是指要練到一些時間,最快三年,所以,古早,形意入門是要先練三年樁的,有了這個基礎,往後才會有大成就的。

中盤的腰胯,在鬆腰鬆胯中,氣能沉於丹田及兩胯,使中盤的落跨與下盤的腳根連接一線,貫串起來,這個動作如果做好了,就沒有膝痛的問題,因為全身的重量,會順著胯而落到腳底,不會讓膝蓋吃到力,無形中起到保護膝蓋的效用。很多人練鬆柔的太極拳,卻練到膝蓋受傷,豈不冤枉,因為老師沒有把這氣的落沉,樁的入地,這些方法、要領教出來,或許老師也沒有練到這個水平,這只能說自己遇人不淑,沒緣遇到好老師。

上盤的手,是要成就掤勁的,所以要沉肩墜肘,令氣沉斂於肩肘腕三節;牽引主力,以根節的肩為主軸,去牽動催促氣勁到肘、手。肩也要與中盤的腰胯及下盤的腳根連接成一線,綿接起來,完整一氣。

三盤的氣都要入樁,上盤的樁是肩,中盤的樁是胯,下盤的樁是腳底,氣不僅要入於三盤的樁,三盤的樁還要落入地底,或許你要質疑,下盤的腳可以落地,中盤的胯與上盤的肩如何落地?豈不是要躺到地下去嗎?非也,因為下盤的腳既已落地,而三盤相接相連,氣已貫串成一氣時,它就成為一個整體,沒有分割,既然是連體的,下盤落地,就是三盤落地,所以,三盤落地,是指三盤之氣有落沉,而且貫串成一體。

內家拳的戰鬥,是發勁,不是使力,唯有成就渾厚結實的氣勁,才能瞬間有爆發力的產生,才能打出短近之寸勁或貼身之黏勁,不須時間加距離而得機得勢,這樣才能取勝於硬拳。

發勁有三個要件,第一,丹田氣的飽滿;第二,腳要會打樁;第三,手要有掤勁,這三者是不能分離的,而且是要連接而貫串的。

腳,練就了入地的樁,在丹田氣的挹注運輸下,把氣同時下傳到腳樁,暗樁一打,摺疊、彈簧勁同時回傳到手,三盤相接,瞬間爆破到敵人身上,這才是內家拳的發勁,才是內家拳制敵的武器。

如果沒有成就這樣的功夫,要與硬拳系統比賽,還得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