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悲鸿作品赏析

 百了无恨 2016-04-25

徐悲鸿作品赏析!

徐悲鸿

徐悲鸿 古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111 × 108.5 cm

徐悲鸿作品赏析!

古松 局部

徐悲鸿作品赏析!

古松签条

磨弥吉郎(1892-1970),生于日本秋田县,日本外交官与中国书画收藏家,日本最重要的齐白石作品收藏家和传播者,将齐白石称作“东方的塞尚”。须磨1927-1937年间出使中国,历任驻华公使馆二等参赞、驻广州总领事、驻南京总领事兼使馆一等秘书等职位。1937年转任驻美大使馆参事,离开中国。须磨氏能画,自号升龙山人,额其室曰“梅花草堂”。在以外交官派驻中国期间,特殊的身份使其有机会接触并结交画家,凭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对中国近代画坛独到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仅十年之功,便建立了日本收藏家中最为可观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须磨收藏的70多件齐白石作品大都捐给了京都博物馆,该馆现藏百余件齐白石作品。

须磨弥吉郎

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为数不少,但多偏重于中国古书画。须磨氏独选择同时代中国画家作为收藏重点,兼容并蓄,汇集有齐白石、徐悲鸿、溥儒、张大千、张善孖、陈师曾、姚华;海上画派画家任熏、吴昌硕、王震;广东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等诸多名家作品,其中更不乏齐白石的巨幅山水《宋法山水轴》,徐悲鸿油画《蒋碧微肖像》,国画《骏马图》等难得佳品。从其收藏方向与规模不难发现,须磨氏收藏注重从画史研究的学术角度出发,不仅收藏具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亦收藏他们周边门生与友人的画作,形成序列。这些藏品对于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的美术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1934年秋天,徐悲鸿曾带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学生到天目山写生,其中便有孙多慈。徐悲鸿还以二人在天目山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油画《台城夜月》。此时徐悲鸿意兴勃发,创作热情高涨。天目山上的两枚红豆被徐悲鸿装饰成两枚戒指,古松也是虬劲多姿,以中国笔墨,用西洋技法,斑斑驳驳,一派雄浑之气。作品签条题有“乙亥初春于金陵国府路宝文斋展览会。山人题。”盖系须磨先生早年入藏的中国绘画,称得上是颇具代表性的中国绘画精品。

徐悲鸿作品赏析!

徐悲鸿 奔马

镜心 设色纸本

1948 年作

61.5 × 75 cm

徐悲鸿生平所作中,以骏马最值得称道。他对马最为喜爱,画的也最多。徐氏之所以对马有如此的塑造能力,源于他对马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经常去山村有马的地方写生,给马画的速写不计其数。因此,他画马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下笔时已经了然于胸,正如岭南画家高氏兄弟所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其笔下的马既有传统中国画中鞍马画的功底,又是中西技法高度融合的完美典范,这源于徐悲鸿极深的绘画造诣,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他闻名遐迩的马便是吸取西画之所长,再以此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成果。

此画图绘奔腾骏马一匹,其空间感、立体感、真实感汇集一体,马的躯干以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勾勒,马的神韵由极具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传达,同时注重马的解剖动态,马头鼻骨、马肚四肢、面部阴阳转折都很是符合马的生理特点,就连胸部的肌肉也无不体现出马的矫健。徐悲鸿还将西洋画的笔触跟传统没骨画法相结合,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骏马肌肉的质感,马鬃马尾处用浓墨干笔扫出,加上力透纸背的臀部线条,极富弹性和动感。使得骏马仿佛四蹄腾空几乎跳将出来,如此筋骨强壮、倜傥洒脱、风劲彪悍也仿佛自由和力量的象征。画中的马从远处疾驰而来,它昂首天外,奋蹄如飞,意气风发,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这种威武的战马形象实际上也是徐悲鸿自己的精神象征。徐悲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探索出大写意意马的笔法,到此画之年已经是驾轻就熟,信笔挥洒。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作于1948年。这一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徐悲鸿个人,都是处于巨大的转变中。当时他以这种焦急万分而又坚忍不拔的心态画奔腾的骏马,其笔下已有一种恢弘的历史感,一种奔腾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强悍作风,恰如此时徐悲鸿的心情。堪为徐悲鸿奔马的“标准件”。

徐悲鸿作品赏析!

徐悲鸿 费宫人

设色纸本 镜心

96 × 41.5cm

“费宫人”是明末著名历史人物。明末,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大臣纷纷逃走,当时宫中还有长平公主、太子永王及宫人费贞娥。费宫人出生在天津东门里大费家胡同,是天津佥事费敬的族人,从小就机智灵敏。她叫公主和太子急速逃往外祖父家去,自己扮成公主模样。闯王进宫,她自称是长平公主,闯王见她相貌出众,就将她赐与大将李虎。在洞房花烛夜,费贞娥用酒将他灌醉,李虎上床睡着后,她用利刃将李虎刺死,自己也自缢而死。“费贞娥刺虎”遂成为佳话,袁枚亦作有“费宫人刺虎歌”,咏其忠烈节义。

徐悲鸿作品赏析!

程砚秋《费宫人》经典桥段,刺虎

1937年在华北告急的呼声中,一代大师程砚秋推出了京剧《费宫人》。程砚秋饰费宫人,俞振飞饰崇祯,侯喜瑞饰李闯王,钟喜久饰李虎。程砚秋演出此剧为颂爱国气节的可贵,丧权辱国的可耻,国破家亡的可悲。

徐悲鸿此幅《费宫人》作于1944年,是否与程砚秋此剧直接相关,目前已不可考。然抗战期间绘此烈女,其背后的寓意与寄托,当与程砚秋一致。另还借此表达对不肯同流合污的志节的歌颂。用仕女寄托清高气节,亦是徐悲鸿国画的改良内容之一。《费宫人》目前所见则仅此一本,以费宫人刺虎场景入画,是徐悲鸿极为特别的人物画创作。画家处理这类仕女画,除了轮廓线条及五官的勾勒略见西画技巧外,与传统渊源较接近,仕女体态婷立修长,玉手纤纤,现弱不禁风之姿,显刚毅坚强之态。仕女开脸依然是典型的“徐氏开脸”,此类开脸学者多认为融入画家本人面相特征,极富浪漫色彩,亦可视为画家情感宣泄的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