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观园】行-舟山岛古代海船种类细说

 RK588 2016-04-25
2014-08-28 科大助手

古代海船的种类很多,按职能分,有渔船、兵船(即战船)、运输船、冰鲜船、古航船、渡船等。但因海上交通有个特殊情况,尤其是小岛与大陆上的交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专辟的交通航线,更没有固定班次的航船,海岛人与大陆上的交往和行旅,全靠渔船、兵船或运输船兼而职司,俗称“搭便船”,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直到今日也常有发生。

  当然,从远古时代至今,舟山岛所处的海域,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古海船,包括广船、福船、沙船、乌船四大船型。但真正有舟山岛特色,并与海上交通和运输相关的古代海船主要有以下几种,现介绍如下。

1.筚与浮筚。

这是两种在远古时代出现于舟山海域的航行交通工具。俗称“筚”者,为毛竹扎成的竹筏。所谓“浮筚”,即为木头制成的小船。方头平底,略具长方形,形如稻桶。船中间插一支竹竿,上挂一幅用蒲苇织成的方形风帆。据考证,浮筚在舟山海域的出现稍晚于筚,大约在商或西周时期。

2.“丈八河条”。

“丈八河条”又称网梭船,在舟山出现于明嘉靖年间,先为渔船,后因抗倭之需改制成战船。一船三人,首者拉帆,后者执桨或橹,中者执兵器。攻守自如,布帆轻捷。因船之长度为一丈八尺,俗称“丈八河条”。后因船身增大,船一侧加装船肋者或两侧皆装船肋者,称之“单拦河”和“双拦河”。其船身近似小对船,古时也用来作为岛间的交通运输工具。

3.小对船与大对船。

小对船又名带角船,在嵊泗列岛又有“下山对”、“雄鸡对”等俗名。该船的造型船头有角,船首两侧有船的眼睛。在船首涂红色者,俗称“红头对”,因其形似雄鸡,故称“雄鸡对”。其中亦有白色船底者,称之“白底对”。小对船船身较短,船长7-9米,宽1.60米左右,船员4-5人,船上无遮雨及食宿装置,始为近洋浅海捕鱼的渔船,后经改装,船的中舱内设置坐人的两块长搁板为凳,船员2-3人,这才成为舟山或台州的岛间交通的渡船。不过,此船摆渡时为单船航行,至清朝光绪年间,十分盛行。

大对船,类同于小对船,只不过船体比小对船大得多了,按照惯例,大对船的船长和船宽为小对船的两倍。但它的特点,船眼特大,而且色彩丰富。上文已叙,海岛的船只一船多用,汛时捕鱼,闲时摆渡。但作为交通和海上运输时,为单船航行。

4.绿眉毛船。

绿眉毛船为象山石浦渔民所首创。该船以船眼上方涂有一条绿色的眉毛而著名。船上有三道桅樯,主桅高大,后桅杆细,俗称“吹梢”,桅顶有“风向鸟”,俗称“桅花”。船上有舵楼俗称“鳖壳”,可供船员居住。甲板在船舷之下半米左右,下分多舱,可装货物或载人。甲板在舱盖之上,亦可装货,船上还有“水舱”、“圣堂舱”、“伙舱”等设置。船的装饰较为华丽,如船首两侧有鱼眼,黑球白圈,船头处称陡门,如船之鼻涂以红色。自船眼周围至船头涂以草绿色,如船之眉,故称绿眉毛。据考证,此船始于南宋,明清年间成为舟山海域的主要船型,并远航日本、东南亚。船的用途,主要用于海鲜的干鲜产品和盐、米等货物的长途运输,并也兼带客商,是明清年间较为专一的海上运输交通工具。后经改装,此船成为清末民初最早的海岛航船的船型之一。

5.乌槽。

乌槽又名乌船,乌沙船,俗名乌靴船,为中国著名的四大海船之一,为舟山群岛所首创。其船历史悠久,明成化初年(1465年)济川卫杨渠献在《桨舟图》中提及:“海舟以舟山乌槽为首。”可见不仅评价之高,而在明代为舟山岛屿间的主要船舶。乌船的特点:“耐波涛,且御火,能容百人。底尖上阔,艏昂艉高,楼三重,帆桅二。”船首是个“鹚头”,头有船眼一对,意谓船即鹚鸟,有驱邪图吉之兆。此船可载货二三百吨,为明清年间舟山海域水运中转江、浙、沪、闽等地的海上货船之一,同时也兼带客商。

6.卤潭船。

卤潭船形如大鸭蛋,又称沙卤船,俗称“蛋船”。始源于浙江上虞、绍兴交界的三江一带。清道光十年(1830年)前该船专运盐卤,至民国九年(1920年)改装盐和其他货物,成为舟山海域常见的从事海上运输的货船之一。该船的船型有圆头和方头两种。船型的特点,船底平,船肚大,舱口小,吃水浅,货舱多。始时吨位仅十吨左右,后改货船扩大至二百余吨。船上有桅二三,主桅高达十余米。因海风大,故该船常挂帆远航,若进入港湾或无风时,则靠船工用三支橹推动向前。速度缓慢,但因船底平,故适宜搁滩候潮卸货。

7.沙船。

沙船在宋朝称为防沙平底船,明代才改称沙船,亦为中国大海船之一。清乾隆《崇明县志》中云:“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仓、松江、通州、海门皆有……”可见沙船始源于崇明岛,属于吴越海区范畴。据传,秦代徐福在江苏赣榆(又说在浙江慈溪)造船,其中就有沙船,可见历史之悠久。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孙权派卫温等人直达台湾,唐朝的鉴真东渡扶桑到奈良,乘坐的都是沙船。就此而言,在古代发展海上的长途交通运输和国际间的海上往来,沙船的作用不可低估。沙船的特点是平底、方艏、方尾、稳固性强。后又在船舷两侧增设披水板,使之逆风中行船不易摇晃。当然,这种船型的产生是与江苏启东、吕泗和崇明一带海域环境有关。因为这一带海域的底部多沙丘和沙山,若吃水深的尖底船过此海域容易搁沙覆舟,而平底的沙船却可平稳前进,故盛行之。在清朝,沙船的用途主要是货船,在海上进行长途运输,兼带客商。始时也作过渔船或战船。但在清朝康熙海禁命令下达后,沙船就指定为海上的专用货船,不作他用。有的沙船还专营中日海上航线,成为海上的古航船。

8.白底船和雕梭船。

白底船因船身和船底用白漆刷白,故名。但该船形如水鸭,俗呼白鸭船,源于浙南洞头岛,又称“洞头白底”、“青头堑”。此船的特点是艏处微方,船尾宽圆,主桅高大,船长在11~27米左右。此船既是渔船,用于海钓作业,但也常常用作货船,为浙南沿海的运输工具,在洞头的三盘岛,则为岛际交通船。

雕梭船的情况较为特别,它的特点是船头两舷外张,又称“开角”。“开角”下画有“八卦图”。船舷两侧和船尾,都画龙雕凤,色彩十分丰富。在吴越众多的海船中,雕梭船为装饰最漂亮的船只,俗呼“花雕船”。闽浙用来海上交通运输的大货船,都选此船型。与此相似的还有浙南的“打烊船”,又称“马榄船”。“打烊船”有两种,一为平头平艄,二为尖头平艄,船肚较大,舱口敞宽,船尾还描着一条土龙。此类船型既作渔船又为货船。

9.乌浪船与平头船。

所谓乌浪,原名河豚鱼。因此船型状似河豚而得名,始于浙南玉环岛。乌浪船的特点桅樯高大,密封性好,船长8米左右,为岛岸间运输海鲜水产品和冰块的小货船。还有一种俗呼“水底眼船”,船头尖翅似织布用的梭子,航速快,高壁壳,在浙南为沿海水产品收购的冰鲜货船。据传,该船始创于北宋初期。

平头船,又称“钉送头船”,因船头平宽而得名。船头画有鹚鸟的船眼,船艄状似燕子尾,造型较为奇特。它的特点是独舱开口,篾篷舱盖,装卸便利,为沿海岛屿运载蛎壳以及黄沙等散装物质的货船。此外,还有“大排船”、“连江船”等船型,可见除舟山海域外,在海上交通方面,活跃在浙南洞头玉环诸岛的古海船,种类也不少。

其实,在舟山海域中除了上述列举的船型外,还有乾隆年间从奉化、象山传入的大捕船,明清年间在舟山盛行的蜒船,即夹板船,元代庆元年间所造的商舶以及宋代出使海外的神舟、客舟等,都是与吴越海岛的交通工具民俗及其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此,若从工具民俗的传承角度看,舟山岛的交通船型大致有三:一是渔船兼带交通运输,如大对船等。二是专作货船兼带载人的,如“绿眉毛”等。三是专作航船和渡海的,如舢板、带角船等。借此显示海岛交通工具民俗的多样性和兼顾性,并随着固定的班次客轮和货船的出现,逐步向专一性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