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评:少年毛克利的“奇幻森林”之旅

 闻诗人 2016-04-25

能把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的《丛林之书》(the Jungle Book,1894)改编得如此成功,这个世界上除了迪士尼之外,恐怕再无其他电影公司能够做到。

1894年第一版《丛林之书》,吉卜林父亲手绘插图

《丛林之书》系吉卜林1894年出版的儿童故事集,小说集包含8则故事,男孩“毛克利”,巴鲁熊,黑豹巴赫利,蟒蛇“卡奥”,老虎谢利·可汗……这些形象均取材于印度丛林,光是名字已经散发着浓浓的印度的味道。这部《丛林之书》最初是吉卜林写给女儿约瑟芬的,约瑟芬1899年去世时才只有六岁。

第一版《丛林之书》出版时,里面所包含的插画竟然就是吉卜林的父亲亲手绘制的!可以说,这部森林故事集名副其实,既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年人的。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2016年4月15日,《奇幻森林》在中国大陆上映。当迪士尼将它搬上大荧幕时,我们有幸通过形象逼真的3D、CG技术和真人演绎,再次领略诺贝尔文学大师笔下的“奇幻森林”。

美国版正式海报

这部电影引进中国时,取了个很讨巧的名字——《奇幻森林》,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实际上,只要观看过这部电影,你就能真切地体会到,影片中除了会说话的动物之外,“奇幻”的色彩少之又少,它既不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中的绚烂和梦幻,又不像刚刚席卷了大荧幕的《疯狂动物城》中虚设的动物乌托邦。

虽然有影迷亲切地称之为“真人版”的《疯狂动物城》,因为二者的角色设定很相似——警察兔子与毛克利都代表了身处在正义和邪恶的包围中。

可以说,这部电影结合了前者丰富哲学隐喻,也略带后者对种族、正义、和平与战争的反思。

目前Metacritic网上7家大媒体为《奇幻森林》给出的综评为78分,烂番茄网上19家媒体给出的好评率为100%,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这部电影的势头丝毫不减《疯狂动物城》。

《奇幻森林》以“狼孩”毛克利追寻自我的旅程作为主要线索,围绕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和追寻,两大护法——懒熊巴鲁和黑豹巴赫利悉数上阵。影片中的几大势力——狼群(他们抚养狼孩毛克利成长),作为大反派的老虎谢利·可汗,以及做梦都想成为森林之王的巨猿“路易王”……

老虎谢利·可汗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总会恍惚,觉得它是儿童版的《荒野猎人》。

不管是人物角色的设定,还是剧情的展开,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只不过,在《奇幻森林》里面,莱昂纳多换成了狼孩毛克利。

这两部电影同样是以人在荒野丛林求生作为故事主线,不过在《荒野猎人》中,莱昂纳多扮演的男主人公为儿子复仇,到了《奇幻森林》,复仇的双方则反转了过来:老虎谢利·可汗多年前杀死了毛克利的父亲,被他手中的火把灼伤了脸,留下了一道丑陋的伤疤,谢利·可汗慌乱中逃走,毛克利躲过了一劫,之后被黑豹巴赫利发现,最后由狼群抚养长大,可是多年后,老虎谢利·可汗对人类的仇恨始终未消,为了躲避它的追杀,毛克利踏上了一段穿越丛林险象环生的旅程。

可以说,这其中的复仇是双向的:既有动物对人类,又有人类对动物的。这就使得影片的意味更加复杂深刻。

黑豹巴赫利

这样一个故事的设定,其中并无绝对的正义与邪恶之分,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逻辑严密,围绕着毛克利对自我身份(identity)从怀疑,到追寻再到确认的过程,贯穿在《奇幻森林》中的价值观始终非常稳定。

换句话说,你也可以把这部电影解读为一则成长故事,或者类似于一则教育小说。这样“成长教育”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极为普遍,比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白人孩子费恩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也倾注了马克·吐温对费恩的成长、自我身份和种族歧视的关注。

《奇幻森林》海报

 那么,《奇幻森林》的成功之处,或者说,它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认为,首先在于它尽量祛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尽管这部电影处处充满了人道主义,充满了对人类社会、丛林法则的反思和批判。但说到底,它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塑造了男孩毛克利这个独特的主人公形象:作为“狼孩”,它身上既有狼的动物性,同时又有人类的智慧,而所有这一切集中在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更何况扮演狼孩的小演员尼尔·塞西(Neel Sethi)实在演得好。

狼孩毛克利

Neel是个标准的“00后”,2003年出生于纽约,是个印裔美籍。

Neel从小在美国长大,但因为他的族裔和肤色,以及出色的演技,出演这部散发着浓浓印度风味的森林故事再合适不过了。我想,要是吉卜林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时代,看到迪士尼将他写给女儿的《丛林之书》搬上大荧幕,一定会感动得亲吻混血儿Neel的。

电影中狼群有它们的一套“丛林法则”,孤狼惟有团结起来才能繁荣昌盛,违背狼群的原则则必将灭亡,毛克利自幼被狼群抚养长大,狼群教会他如何在丛林之中生存,然而,随着老虎谢利·可汗的介入和寻仇,丛林之中各种动物和平相处的状态被打破了。这时候,毛克利不得不面对他自己的“成人礼”:要么离开丛林回到人类社会,要么留在丛林——那样必将遭遇危险,并且会危及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狼群。

萌熊巴鲁

在黑豹的启发下,毛克利不得不踏上穿越丛林的冒险之旅,与此同时,它遭遇了一系列的危险,老虎的追捕、蟒蛇的诱惑、迁徙的牛群、泥石流以及由巨猿路易王的威胁……而这一切的背后,充满了险恶的权力斗争,老虎谢利·可汗想要杀死毛克利,一血人类对它的伤害;而巨猿路易王,则想通过利用毛克利的人类天赋——盗取火种——来称霸整个丛林社会。

当毛克利陷入种种的威逼利诱时,他身上未被激发的“人性”开始显现了,他要为被老虎谢利·可汗杀死的“狼父”报仇,这样,他就必须利用人类文明的火种来对付老虎,一下子,狼孩成长了,而与此同时,成人世界、人类社会的残酷法则在他身上显现,由此,他的选择,决定了他对“自我”的发现——“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也同样适合毛克利。

让我惊喜的是,这部电影中,人类对动物的残杀以及人性的残酷一面,始终作为一个背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这里面,狼孩毛克利作为故事中绝对的“人”,同时又是去人化的,他天性中有着对动物世界,对丛林生活的认同。

巴赫利和毛克利

 再者,《奇幻森林》展现了动物社会之外深深隐藏的另一个黑暗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人类。当毛克利深入到丛林边缘的人类村庄去盗取火炬时,成人在火堆前饮酒狂欢的场景给毛克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克利对自己为什么要回到人类社会,有没有必要回到人类社会是没有真切的答案的,但就在他盗取了火把重回丛林时,这部电影的深刻性就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毛克利始终身处在不同的伦理法则的困境中,作为一个孩童,它本不应该面对残酷的成人世界,但《奇幻森林》把这种残酷性巧妙地呈现给观众:为了替狼父报仇,一向被警告要拒绝使用人类文明伎俩的毛克利不得不利用他人的优越性——对文明火种的借用,而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火——在电影中,“火”被动物们称为“红色之花”,红色之花开遍的地方,动物、森林、原始和野蛮的一切即将毁灭,进而被人类统治。

会唱爵士音乐的路易王

老虎谢利·可汗最终葬身火海,或许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文明毁灭了野蛮的象征。可是,《奇幻森林》的反思不仅仅止于此,它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论,而是将毛克利的痛苦(他盗取的人类火种不小心燃遍了森林)、他的赎罪和后悔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一幕,曾被毛克利救起过的小象,它和作为森林造物主的大象族群一齐伸出了救援之手,最终阻挡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凡此种种,都暗示了电影最核心的价值观——消除种族分歧、和平共处才能共享大自然和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一切。

谢谢迪士尼拍了这么好的一部电影。

2016年04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