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五原路

 大塔塔 2016-04-25

五原路是连接着常熟路和乌鲁木齐路东西向的小马路,儿时的它其实就是各路小摊贩聚集的菜场马路。依稀记得五原路连接常熟路的东头是最脏乱差的开始,那边主要是活禽,生鲜和各类冰、活河鲜海鲜的聚集地。在东头的空气里永远混合着开水涮烫鸡毛的骚味,各种河、海鲜的腥味以及家禽排泄物的酸臭味。就在这酸爽的空气里面,有小摊贩推着自行车后面绑着鸡笼,手中抓着活鸡,和老太太比划着自家家禽的优良品种,还时不时示意老太太摸摸鸡腮 (好像就是鸡的胃)以表示没有塞过额外饲料以增加鸡的分量,另一边,水产的小摊贩口中叼着半截香烟,手上熟练的划杀着鳝鱼。大概上午11点过后,这东头的摊位便逐渐消停下来,大抵此时,孩子们会欢快的来捡漏了,沿着水产区域的街沿总是湿漉漉的,那里偶尔可以捡到2~3只还在鲜蹦乱跳的河虾,到了夏天,运气好的时候,兴许还能捡到活的小龙虾。把捡到的小龙虾兴冲冲的带回自己弄堂,在午时热辣的太阳底下,自己被太阳烤着,小龙虾在放大镜下也被炙烤着,可惜当时没有孜然和椒盐…..

在荤菜区后面的是蔬菜区,因为小时候恼吃绿叶菜,那一箩筐一箩筐的素菜早已在记忆中淡忘了。不过这个区域着实显现上海人在利用狭小空间上的造诣。蔬菜摊位一般只会占据一点点上街沿的位置,那上街沿的空间孕育出另一门生意 – “定制服装”,用三五跟竹竿一顶,头上支起一蓬防雨布,雨布下是一台缝纫机(记得应该都是蝴蝶牌),裁缝师傅们的着装相当的统一 – 深色的工装,配上浅色的袖套,一根皮尺挂在脖子上,耳边都会夹着一支粉笔。缝纫机上总会摊着各式的布料,这些布料上都有粉笔画的各种道道,你还别说,哪怕你只是去改个裤腿,他们都会认认真真帮你量了脚长。五原路上居然错落着20多家这样的裁缝铺子。

再往后可明显高大上了一点,因为那里是沿街面的烟纸店,也是孩子们最走不动路的一段。各种散装的蜜饯放在干净的玻璃瓶罐内齐刷刷的吸引着娃娃们的眼睛和口中的哈喇子 – 有奶油话梅,奶油杨梅,辣橄榄,苏式杏肉 (我大概记得辣橄榄是1毛钱9个的样子)。当然还有上些档次的独立包装,一个小纸盒里面再用蜡纸包裹着蜜饯,这样一盒零食好像是2角5分。哎,当时我的一个梦想就是拿着压岁钱把所有的奶油杨梅包圆了 – 而且要盒装的。

儿时读的幼儿园至今还在,小时候叫五原路幼儿园,现在俨然变成了某某国际幼儿园了。记得高中的时候偶尔路过幼儿园还能看到儿时玩的铁质鱼型玩具,现在的幼儿园已经被一扇木质大门隔绝了,我想那个鱼型玩具大抵也不在了。

五原路的西头一边是个五金店,一边是家粮油店,两家店铺遥相呼应。粮油店现在已经绝迹了,所谓帮爸妈拷酱油,就是孩子们提了个空酱油瓶子去粮油店买酱油。

五原路上所有孩子们的秘密就是40号 -那是某条弄堂的40号 – 一家孩子们的秘密商铺,那边可以买到时下流行的香烟牌子,各国塑料兵人,印刷精良的粘纸,还有我迷恋至今的变形金刚。我记得老板和老板娘当时都已经快60岁了,现在大抵都已经故去了,他们家的天井院子里面挂满了各式玩具,而且在那里小朋友们还能以物易物的交易自己的玩具 – 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公平交易。

五原路最西头,沿着乌鲁木齐路右转,那边有一家布料店,有一间小学(还是我读的小学),还有一个澡堂子。这澡堂子泡澡也不只是老北京的习惯。在冬天的午后,一头扎进澡堂子,就这扑面而来的蒸腾味道,你一边脱着衣服,伙计不紧不慢的将衣服一件件由内衣到外衣,由薄到厚,整理在衣架上,然后用长长的乌叉头往上一顶,准确无误地把衣服挂在你躺椅的上方。之后,就可以脱成光屁溜跟随着大人进池子里泡澡了。待泡完澡,又在莲蓬头边冲洗干净出来的时候,伙计会很贴心的给你递上两块热毛巾和一根干净的长浴巾,记得:红色的热毛巾是搽干上身的,蓝色的是下身的,长浴巾是遮羞布。要是澡堂子的伙计和你相熟,他肯定一边递给红毛巾,一边用蓝毛巾替你搽干身子,然后帮你围上遮羞布。这时候,你就大摇大摆的去的躺椅上一躺,伙计再给你一条薄毛巾一盖,你可以打个小盹,可以要杯茶,弄碟瓜子和邻座的有一茬没一茬的唠个嗑, 就这样打发冬日午后的慵懒时光。

记忆中的五原路在时代的变迁中早已消失殆尽了,落下模糊的记忆散落在我的心中。无论小资的五原路也好,文艺的五原路也好,都替代不了我心中的那条菜场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