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012-05-05 09:27:40)

 如踩薄冰 2016-04-2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书籍



作者简介:

南宋著名的医学家——陈言

来源:《青田古今名人录》

 
  生卒:陈言(1121—1190年),字无择,号鹤溪,青田县城人。
  经历:南宋名医,精于中医内科方脉之术,治病切中根源,对症下药,治病有效。
  

  陈言,从小勤奋学习,潜心医道。精于中医,治病切中根源,对症下药,治病很有成效,因而传为神奇。
  

  陈言根据自己多年行医临 床实践,又借鉴前人的经验,悉心探研医道要术,创造“三因其一”的学说。淳熙元年(1174年),陈言撰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史·艺文志》和清 《四库全书》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书名。全书近2478字,共l8卷,分 180门类,录医方1050余条。内容包括内、外、五官、妇、儿等各科病症。在分论各症之前,首叙医学总论,再一一深述病因。每类均有论有方,条理清楚, 一目了然。
  

  其中关于病因的“三因” 学说,是全书理论重点。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抓住“三因”是保证疗效的根本关键。“三因”是中医学名词,病因分类学方法之一,内因、外因、不内外 因的总称。宋陈无择《对因极一病症方论》以寒、暑、燥、湿、风、热(一般为火)“六淫”之邪为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为内因;其 他如饥饿、劳倦、跌仆、压溺、金疮及虫兽所伤等统称不内外因。
  

  “三因”学说在汉代张仲 景的《金匮要略》书中略有提到。陈言能在结合治疗的基础上作深入的研究和阐明,使“三因极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从而大大的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 理论,为后世病因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医籍提要》。南宋名医严用和(字子孔)《济生方》多取材陈言一书;元代学者吴澄在《简易归一》序中说: “近代医方,惟陈无择最有根底。”明代名医吕复在《医门群经辨论》书中评日: “陈无择医如老吏断案,深于鞠谳,未免移情就法,自当其任则有余,使之代治则繁剧。”近代医学家吴锡璜钻研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中西互勘,逐条梳 理,著有《评注陈无择三因方》,推陈出新,颇有发挥。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作者:陈言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74年



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道。题曰根据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盖以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 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

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

青田鹤溪陈 言无择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的相关章节:
 作者:陈言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74年
 序(当前页)
 卷之一
  脉经序
  学诊例
  总论脉式
  三部分位
  六经所属
  五脏所属
  五脏本脉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