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管·陇首云飞
宋 柳永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
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
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
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 注释
曲玉管:唐教坊曲名,分三叠,并且是三叠词调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双拽头”。所谓“双拽头”就是前两叠声调、句式都基本相同,较短,第三叠则较长。“发起别意”(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柳永此词充分利用词调的这种特点,营造出缠绵不尽的惆怅情境,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
陇首:高山山顶。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泛指山河。
萧索:秋天树叶飘落、草变枯黄,一片衰败的样子。
忍凝眸:不忍注视。
杳杳:遥远的样子。
盈盈:形容仪态雍容华美。
锦字:犹锦书,情书。
难偶:难以相会,难以遇到。
断雁:离群的孤雁。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
汀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消黯:黯然消魂,十分难过、沮丧。
永日:长日,整天。
◎译文
山岭之上,黄昏的云彩纷飞,傍晚的江边,暮霭沉沉。眼前是一片烟波万里,我凭栏久久望去,只见山河是那么清冷萧条,清秋处处凄凉,让人心中不忍难受。
在那遥远的神京,有一位盈盈的如仙佳人。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
回想当初有多少相见的美好时光,谁知聚散不由人,当时的欢乐,反变成今日的无限愁怨。千里之外我们无从相见,只有彼此思念。每当我又见山水美景,都会勾起我的回忆,只好默默无语,独自下楼去。
◎赏析
本词抒写离别之恨与羁旅之愁。作者以登高临远为线索,触景生情。全词共分三叠。词的第一叠写眼前所见,第二叠写所思之人,又将此平列的两段情景交织起来,使其成为有内在联系的双头。
第一叠“陇首”三句,写当前景物和情况。首句化用梁柳恽《捣衣诗》中的名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的《捣衣诗》共四首,写的都是羁旅、思妇之情。这里化用的一首开篇即云“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柳永化用此诗,即暗示本词所写与游子行役有关。从“亭皋木叶下”等句可知,柳恽诗中写的是秋景。柳永化用柳诗,也表明此词所写时序为秋天。“云飞”、“日晚”,隐含下“凭阑久”。云、日、烟波、皆凭阑所见,而有远近方分。“一望”是说一眼望过去,至“千里清秋”这几句都是写景,由近及远,由实而虚,千里关河,可见而不尽可见,逼出“忍凝眸”三字,极写对景怀人、不堪久望之意。此段五句都是写景,用“忍凝眸”三字,便将内心活动全部贯注到上写景物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第二叠则反过来,先写情,后写景。“杳杳”三句,接上“忍凝眸”来。“杳杳神京”,写所思之人在汴京;“盈盈仙子”,则写所思之人的身分。唐人诗中习惯上以仙女作为美女之代称,一般用来指娼妓或女道士。这里大约是指汴京的一位妓女。他与这位美丽的妓女分别后,音讯全无,更不用说再次相会了。“锦字”即锦书,化用《晋书》中窦滔、苏蕙夫妻之典。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贬徒流沙。妻子苏蕙思念他,织锦为回文诗寄赠,其文婉转循环,读之皆成诗,词意凄婉。后世称妻子寄给丈夫以表思念之情的书信称为“锦书”或“锦字”。作者和这位“仙子”,虽非正式夫妻,但其落第而出京,与窦滔之获罪远徙,有些近似之故。此句是说,“仙子”虽想寄与锦字”,而终难相会。古人认为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汉书》里记载说,汉朝曾得到被匈奴俘奴的汉人绑在雁足上的书信。而词人所见的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它惊疑不定,最后才缓缓落在水中的小洲上。这样一只大雁如何能担负起传书递信的任务呢?雁给人传书,无非是个传说或比喻,是虚;而雁“冉冉飞下汀洲”,则是眼前实事。由虚而实,巧妙地将眼前之景与意中之人联系起来,表达了既得不着信又见不了面的惆怅心情。如断雁般飘零的词人,又怎能不“思悠悠”恨悠悠?“思悠悠”三字,总结次段之意,与上“忍凝眸”遥应,而更深入一层。
第三叠则是“思悠悠”的铺叙。今日之惆怅,实缘于旧日之欢情,所以“暗想”四句,便概括往事,写其先相爱,后相离,既相离,难再见的愁恨心情。末句“阻追游”三字一转,由追忆往事回到眼前实境,写登山临水,黯然消魂。这三字,横插在上四句下五句中间,包括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在内。“每”字精当,意为相思并非只在今日,尤见情深意笃。这回依然如此,在“黯然消魂”的心情之下,长久无话可说,也无人可说,最后走下楼来。以无言下楼结束,于无可奈何中寓有深知。“却下层楼”,遥接“凭阑久”,使全词从头到尾,血脉流通。
全词将情景结合,上片写登高所见之景,中片写见景所生之情,下片是对往昔之欢情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无奈。情感往复交织,前后照应,针线尤为细密。
《捣衣诗》四首之一:
梁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