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云天下】陈经:未来十年,中国的“硬功夫”会练成什么样?

 云在青天ysz 2016-04-26

【2003-2006年期间,陈经撰写了几篇流传较广的文章,阐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并尝试对未来进行预测。这些预测涉及多个领域,有大有小。十年以来的发展事实证明,总体较为成功。

如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文提出,中国经济一级级向上吃占住高中低各级产业,占住了就不放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区域会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城市带。

再如2006年的《中国的官办经济》,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多个领域进行了展望。第29节中,预测了日本、美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走向,也基本符合后来的实际发展:中日“两国冷战不可避免”,“美国人本来说是靠和平演变把中国整完了算,所以说要‘接触’,为此还对中国开放市场,幻想中国开放多些就民主革命大功告成。现在发现这一套不灵了,到底要怎么样实在没个准主意,确实就是没定,不是已经定了在蒙人。”

当然,也有些预测没能完全实现,或者有效期过了。比如台湾局势,国民党确实如预测的那样在2008年重新上台,但是2016年又选举变天。

作者陈经认为,此类宏观预测如果设定的时间在20或30年,变数太多,10年是个不错的时间范围。这样长的时间足以让决定性因素发挥作用,产生明显的效果,如外贸高速成长这样的正反馈机制。如果时间再长,作用机制的背景就可能被巨大的变化本身所改变。如中国外贸高速成长十余年后,市场占有率已经全球最高,虽然外贸产业竞争力仍然很强,但显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2016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距陈经发表《中国的官办经济》,也正好相距10年。作者希望对中国十个领域的宏观发展大势进行预测,时间范围大致是2016-2026年。】

1. 科技与军事实力大爆发

在科技与军事领域,中国已经迎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会有爆发式的成长。这将是未来10年中国最好的消息。现代社会,科技对国家发展具有最基础的重要性,所以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事。

军事实力爆发的势头在几年前已经初现端倪。2011年初,四代机J-20横空出世,对中国军迷是一个特别振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航母、舰载机、大运输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先进武器不断亮相。和之前的困难局面相比,军工领域可以说是气势如虹,好消息不断。未来10年延续并扩大这个好势头,军事实力爆发式成长,是可以预期的。

2017号歼20试飞

军事实力大爆发,关键是在先进武器研发上与美国堂堂正正地正面较量。以前差距太大,军迷们幻想中国从山洞里拿出秘密武器对抗美国的逼人攻势,在2000年时与台湾网民使劲讨论台海战争怎么攻防,这实际是底气严重不足。

中国财力物力远比过去强得多,完成了关键研发,许多武器装备的数量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增长。种岛这样的动作,也比其它国家要快得多。但有些国之重器,如航母、核潜艇的建造受到更复杂的条件限制,不可能实现“下饺子”的盛况,在10年内仍将与美国有较大差距。

即使如此,以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为基础,如果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也不会居于劣势,这和过去苏联的军事发展模式根本不同。美国维持性的军费开支过于庞大,一年五六千亿美元,接近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相比之下中国军费的超常规发展是以整体实力的增长为基础的,占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5%附近,规模可控,更为有利。中国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被拖死的将是美国。美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高达4%,远高于中国,已经对经济构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是军工利益集团绑架国家的典型表现。

更为基础,也更值得论述的,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大爆发。

在学术科研领域,中国已经超过除了美国之外的所有发达国家,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科研强国,超过传统的科研强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这个结论对于学术界以外的人士,可能会一时难以相信。但对科研人员而言,这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

早在2007年,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总数就是世界第一了。不过那时有人可能会认为主要是垃圾论文。但是到2015年,连续6年SCI论文总数世界第二,进入统计的论文质量要高一些了,虽然也免不了全球科研共同体共有的论文泡沫问题。最近几年的发展是,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迅速上来了。

2014年12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2014年的“自然指数”统计结果,这个指数统计的是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各国科研产出的一个很好的度量。美国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俄罗斯不在前十之中。再从这个指数的增速看(相比2013年),只有中国是14.9%的高速增长。美国下降0.8%,其它国家要么下降,要么增个1-2%。而且中国的增长还在加速,2015年1月至12月的年度数据变为6480,增长24.5%。如果这样的速度持续下去,中国的自然指数将在3.5年后追上美国,即2020年左右。

自然指数中研究机构的加权分数计数(WFC)排名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搞了科研大数据挖掘,统计了2015年10个科学领域中100个热点前沿和49个新兴前沿的数据。美国在143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其中108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中国在82个前沿中有核心论文,核心论文数排第一的前沿有16个,超过英国(10个)、德国(8个)以及法国和日本(2个)。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19个前沿中,中国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的有9个前沿,而美国排名第一的有7个。以这个指标衡量,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排世界第一。

中国有很多大学与科研院所,其中不少水平较低,为了生存就大量炮制垃圾论文。其实任何国家都是这样,包括美国。许多人一提中国的科研就一通炮轰,是因为他们接触的范围只到这些灌水的单位。但中国的一流院校近年来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已经可以和美国二流大学相比了。从海归人员到国内大学找工作明显可以看出来,晚回来几年,情势就完全不同了,人才档次水涨船高,找个好职位越来越难。从大学科研人才看,中国已经过了青黄不接的年代,新一代年青人顶上来了。海归人员的水平越来越高,自己培养的人才水平也迎头赶上。也有国外的年轻学者来工作,在中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校见到老外教师丝毫不令人奇怪。

论文表现的是基础研究的产出,专利可以表现应用研究的产出。2012年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数量超过美国跃居第一,还连着几年增速超10%。再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的PCT(观察者网注:专利合作协定)专利,难度高得多。2014年PCT专利数申请中国世界第三,增速18.7%,唯一的两位数增长。

再看研发支出。2015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其中说中国研发投资占全球20%,次于美国的28%,高于欧盟的19%和日本的10%。中国研发投资占GDP比例大约是2%,比例接近欧盟。GDP规模已经很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然需要增大研发投资占比。中国研发投资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超过美国不奇怪。

1999年左右,杨振宁有一个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结论是:“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中国在20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在当时困难的情势下,杨振宁这段话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容易理解。现在应该可以很有信心地说,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秘密。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觉得困难重重,怎么都不对。现在就是什么条件都具备了,肯定能搞好。经济条件不是瓶颈了,之前的经济大发展把总量做上来了。对于各类研发项目,只要能搞出来,钱不是问题,只是需要时间积累。从种种迹象来看,已经开始不断出成果,有了相当的积累,又在持续投入。我认为有了一个正反馈加速度增长的机制,正如21世纪头10年对外贸易的超常增长。

2000年中国贸易总额4000多亿美元,比G7每个国家都少,但也达到第二名德国的一半左右,有一定规模了,只是和美国差距较大(只有四分之一)。经过20-30%的连年高速增长,贸易总额在2013年变为世界第一。这个机制的规律是:在一个已经不低的基础上,再来超常增长,就会是实力大爆发。正反馈是说,外贸发展顺利,产业聚集到中国,中国就更有实力去投资吃下更多的外贸产业,出口越大增长趋势越明显。

接下来10年中国科技实力的增长,可能没有这么高的增速,也没有GDP、贸易总额这样特别直接的统计数据。但就各种指标看,10%以上的双位数增长应该是有的。而且现在科技实力的基础已经相当不错了,多个领域在国际上都是响当当的。在科技领域,重现一次外贸领域的正反馈加速度增长,是非常可能的,也是令人振奋的。

之前是政府主导,用其它产业赚到的钱,先不管短期回报投到各领域研发里,这也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正反馈机制的关键或者说转折点在于,科技投入产生了足够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有更多的钱去投入研发。十年前在外贸领域也有这样的转折点,以下是我2006年写的《都等着中国买单》中的节选:

如果对经济数据进行深一些的分析的话,会发现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外贸顺差忽然没有预兆地从过去最高400亿美元一下突破到1000亿美元,详见下表。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顺差(亿美元)   304    255    321   1020   1650(估)

加工贸易顺差     577    788   1065   1426   1900(估)

外资占大头的加工贸易顺差非常稳定地年增长35%左右,这部分的经济模式变化不大。但是内资主导的一般贸易正在快速变化,一般贸易2005年出口增速大进口增速小,而在2004年是大额逆差,两下一合力,使得全年贸易顺差猛增三倍。粗略地看,这说明以中国自身工业力量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已经可以独力应对“出口换汇购买巨额原材料及关键技朮设备”的重担。在这之前的年头,中国主要靠拉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换取稀缺外汇,用这些外汇去购买技朮设备搞研发,增强内资实力。这个战略在2005年宣告完成历史使命,内资已经可以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外汇资金正循环。

这几年深圳以华为、腾讯等公司为代表,可以说已经走上了科技产业正反馈加速发展的道路,是很好的正面典型。从深圳看,中国科技产业正反馈加速发展机制的转折点可能已经到了。深圳的发展优势就是搞研发,这是非常突出的一点。深圳市2015年地税收入2276亿元,增长32.9%,国税收入4147亿,增长39%,而整个台湾财政收入才3700亿。深圳钱多得花不完,各种科技投入非常大方。深圳各种“科技公司”想办法写报告往科技上靠申请经费,但规模大了,货真价实的成绩也很多。

院校的科研大发展是基础,对实体经济真正起作用还得靠科技公司。中国社会炒作氛围太浮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王牌项目量子通讯,成了A股上市公司的炒作题材。但和中国很多事一样,在看上去很乱的同时,成绩也是巨大的。

中国科技公司大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互联网和通信领域,华为与BAT(百度、阿里、腾讯)。这个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厉害的。十多年前,说起中国科技公司,我只能提华为一个。现在华为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在多个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国3-4个,美国6-7个,其它国家一个都没有。欧洲引领了工业革命,在互联网时代却几乎纯粹是用户的角色,这令欧洲人很惭愧。IT革命,美国是领导者,中国是收益最大的。

看世界500强名单,发展中国家一般是矿业、通信、金融集团上榜,中国以前也是这样。现在中国的500强数量世界第二了,主要是有了一些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一样的、有强大“进攻性生产力”的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