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 | 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校长雷冬冬: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西湖谐人 2016-04-26


 

人物:雷冬冬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硕士,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数学博士,在英期间帮助不少学生赴英就读A-Level课程并成功获得大学录取;

 

2005年回国后,加盟上师大剑桥国际中心,担任教务长和中心副主任;

 

2011年5月,正式出任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光华剑桥)校长至今;

 

2015年10月,被剑桥大学海外考试委员会正式任命为“剑桥华东区联盟首届主席”,并出版第一本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分享书籍《做最好的自己》。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多年,雷冬冬对英式教育的精髓心领神会,这一点体现在工作中,是她一手创办光华剑桥,短短四年培养出11个牛津和5个剑桥学生的骄人成绩;同时在家里,她的女儿、女婿均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对于教育,雷冬冬具有当仁不让的发言权。她说,当初之所以决定回国并创立光华剑桥,是源于内心的教育梦:如何做更好的教育,是她多年来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对于什么是更好的教育,雷冬冬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五句话。

 

第一句话:过早进入全西方的教育体系不是更好的教育


“10年前,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高中时还胆战心惊,感觉自己在冒险;现在不少家长自孩子踏进幼儿园的一刻就开始纠结,是否应该从小学起就把孩子送到国际/双语学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接受纯西式的教育,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在雷冬冬看来,让孩子从小脱离国内的教育体系,除了整个教育过程耗资巨大,还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家长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雷冬冬说,目前外界对中国社会的负面评价不少,但事实上,中国的问题固然多,其他国家的问题也不少,而且,无论中国的问题有多少,她毕竟是祖国,所有出国后的中国人都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强大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早期出国的留学生大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现在学生出国,更多的可能是希望追求一种‘不同’的生活。”


由于工作原因,雷冬冬接触了不少送孩子出国的家庭,其中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孩子出国不回来了,那么这个家庭在中国的根也就没有了。


因此,无论从家庭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今出国留学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后是会返回中国发展的。

 

鉴于此,雷冬冬认为,如果孩子今后是要回国的,那么千万不要过早地脱离国内的教育体系,因为任何一种教育除了知识的学习,还有文化的熏陶;同时,中国的教育并非一无是处,许多时候是国人对自己的东西不够自信,却把西方的东西看得太好,其实东西方教育各有千秋,这在国际上早已是公认的事实。

 

“从国内的体系转入国际课程体系是比较容易的,但从国际课程体系回到国内的教育体系,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挑战的。”


多年从事国际教育,雷冬冬的感受是,如果让孩子从小接受全西式的教育,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难融入中国社会,弄不好会成为一个“夹心人”。

 

每当有家长来找雷冬冬咨询,她总是会反复强调,文化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小老外”,她/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与家庭传统格格不入,则会严重地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吗?”雷冬冬反问小编。

 

第二句话: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指数是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


在雷冬冬的眼里,孩子的天性是无忧无虑的,因此孩子幸福与否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不二尺度。

 

根据她的从教经验,孩子在学校不幸福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孩子的选课需求;二是学校的人文环境让有一些有个性或者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感到压抑或自卑;三是激烈的竞争排名使得学生时刻处在紧张的气氛之中。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情况而言,数学等理科较好的学生较容易适应国内的课程体系,但如果是偏科生,尤其是偏文科的学生,则会觉得‘压力山大’,比如,不少数学不好的学生在学校里难以获得自信,似乎数学不好就等同于学习不好。”


对于这样的现象,雷冬冬不敢苟同,在她的观点里,孩子的学科特长各有不同,而一个好的教育,恰恰是能够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一张属于他/她自己的课程表。

 

“我们发现,当学生学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科目时,他们是快乐和自信的。”雷冬冬告诉小编。

 

同时,当学校的课程体系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也会随之而改变,因此没有必要对孩子的学业表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和从前的自己做纵向比较,把自己选择的学科学得更好。

 

“我们发现一旦学校遵循教育的规律,努力适应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而不是让他们来适应统一僵化的教育要求时,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会一路飙升。”雷冬冬说。

 

第三句话:好的教育应该是“扬长”而不是“补短”


“中国目前的学生中很少没有‘补课’经历的,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家长看到比别人家的孩子去补课了,自己家的孩子哪能闲着;还有的则是因为孩子哪门课弱,就拼命地让他们去补那门课程。

 

根据雷冬冬的观察,学生们补习最多的科目是“数学”和“英语”,其次是物理和化学,很少有学生补习语文或其他文科类课程的,这主要因为“数学”和“英语”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弱了就会影响总分。

 

对此,雷冬冬指出,学生花了很多时间补习某门科目,但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同时由于没有时间把自己擅长的科目学好,反而影响了整体的成绩。

 

“很多时候,学生学不好某一门课并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但是不少家长不这么认为,而是一味地把成绩不理想归结为学习方法不对或不够努力。”


雷冬冬反对盲目地补课,她认为,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补短”,而在于“扬长”,就是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把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从而成就一个最好的自己。

 

“国内目前的教育运用的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这就像是定了一双37码的鞋,如果孩子喜欢读书,数理化很好,那么穿上这双鞋会觉得很舒服;但是如果不擅长数理化,则很可能就适应不了。”


雷冬冬认为,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在于不够尊重个性化,虽然近几年的教改已经在朝丰富多元的方向前进了,但还没有达到完全让孩子获得“各选所爱”的机会和权利。


相比之下,英国剑桥大学 A-Level课程的最大优势,一是齐全的课程体系,二是完全自由的选课模式,从而避免学生花很多精力在“补短”上,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自我,找回自信,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

 

第四句话:好的教育既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

 

“重结果是中国的文化,我认为这种文化没有错,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雷冬冬清楚地明白,在中国,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如果不能让学生的升学结果更好,这种改革或办学模式,是不会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的。

 

中国的家长要求很高,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学校里面快乐,同时对结果的要求又是不打折扣的。对此,雷冬冬乐于接受挑战,她认为,既要好的过程,更要好的结果应该是任何一所学校所追求的目标。

 

“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却是反映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光华剑桥这样的国际学校,成绩主要表现为大学录取结果。”


这些年,光华剑桥的名校录取结果连创新高,学校也跟着出了名,但是雷冬冬的心态却相对平和,“好的结果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考出全A的成绩,所有学生都进入世界名校,而是让每个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好的成绩,并帮助他们进入够得着的最好的大学。”

 

第五句话:好的教育是培养精神上的贵族


“一所学校有两个课程体系,一个是看得见的知识体系,另一个是看不见的文化体系,其中,文化体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许多时候不亚于知识体系。”


在雷冬冬对教育的构想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神上的贵族,她希望通过光华剑桥的平台,聚一帮好人,做一件好事,培养一批好孩子。

 

“好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此好的教育就像是奢侈品。”雷冬冬认为,一所好学校不仅需要好的老师,还需要好的学生。

 

“光华剑桥不缺生源,但会永远寻找那些认同学校教育理念的家长,以及品学兼优,勇于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学生加盟我们这个大家庭。”雷冬冬表示。

 

附: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入学考试安排:

 

  • 时间:

第二次入学考试:2016年5月22日;

第三次入学考试:2016年6月26日

 

  • 地点:

上海市杨浦区政熙路2号

 

  • 考试科目:

笔试(英语、数学各90分钟);

面试(英语口语对话5-15分钟);

详情请查阅学校网站公布的考试大纲和样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