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门开锁万灯明——咏元宵节古诗词赏析 (上)

 江山携手 2016-04-26

                    

                    千门开锁万灯明

                          ——咏元宵节古诗词赏析 (上) 

                          川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人称“元”,是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 “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燃灯、观灯的风俗起自汉朝。隋唐以后,上元之夜放灯的习俗流传甚广,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设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进而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放灯增至五夜,南宋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发布有上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正月十五夜观灯已成为民间充满热闹欢乐的节日风俗。  

元宵观灯,既是家家户户制灯艺术的大展示,也是文人骚客的大聚会,文人观灯,不可无诗,所以,元宵节又是诗人创作高峰。有许多佳作问世。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先看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诗一开始,写当晚的京都,地上满城的花灯与空中燃放的焰火交相辉映,红透云天;围城河的桥上,点缀着无数明灯。万灯闪烁,犹如天上的繁星。城门解禁,游人像潮水一般地涌来,看灯者人山人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沉沉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金吾”,执金吾,也就是守卫皇宫的卫兵。“金吾不禁”,就是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来参观游玩,一直到深夜。既然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结尾写人们希望时间过得慢些,好使游玩尽兴。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情思委婉。

再看唐朝诗人郭利贞《上元》: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寥寥几笔,描绘了元宵节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上街观灯、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诗人再现了元宵那天月光普照、灯火相连、香车满街、笙歌遍地的灿烂景象,也表现出人们惟恐时光逝,周游不问家的节日心态。你看,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街上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见当时观灯规模之大。

再看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绝组诗。诗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这是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称元夕、元宵是最为热闹的节日:天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地上万盏灯火一派通明,星月灯烛,交相辉映,更有歌舞笙乐,神灯佛火,云车火树,珠翠管弦,正如唐代诗人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中写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泛指很多门,意思是既然门锁都打开了当然就是人出门了。“万灯明”,千都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动”震动。形容非常热闹。“帝京”指京城、国都。这两句是说在元宵节那天千家万户的人都从家里出来,街上到处都是花灯,非常热闹,好像使整个京城都震动了。三百内人连袖舞:指非常多的宫女都在跳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指此时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此诗描写皇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的上元夜盛况,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唐代诗人张肖远的《观灯》:

    十万人家火烛光,开门处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十多万户人家都展出了灯火烛光,开门一看到处都是观灯的人群,歌舞音乐彻夜喧响连报更的声音都淹没了,满街游人连飞扬的尘土都充满了香气。写出了当时灯展的规模之大,观灯的人数之多。助兴的歌舞之盛。

再看唐代诗人顾况的《上元夜忆长安》:

    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此诗是诗人在沧州所写,回忆往年上元夜在长安观灯的盛况。“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细致地描绘了长安上元夜到处都是穿戴华丽的赏灯人,到处都演奏着管弦乐器。皇宫里搭建着高大的彩车,树上都挂满了耀眼的明灯。表现了诗人上元夜赏灯的期盼心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多首描写上元的诗。先看于贞元十六年(800)作的《长安正月十五日》: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帝王州,指唐朝京都长安。三五,指正月十五日,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天夜晚,长安张灯结彩,车马喧腾,热闹非常。然而,当时诗人疾病缠身,独自忧愁,无心游乐。此诗主要表现诗人的“一人愁”,却也反映了当时长安城正月十五日的“万人行乐”。

    白居易另一首《正月十五日夜月》,写的是杭州的元宵节: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这首诗作于杭州任内。春风、明月,江海、灯火、笙歌、衔市,酒楼,几个典型景物对比性排列,通俗朴素.明白如话的白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和恬静、柔和两种画面美的奇妙统一,显示出杭州特有的魅力。全诗字里行间更反映了诗人新年之后,佳节之际的喜悦心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正月十五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表现了观灯不得的遗憾: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赛是祭祀、迎神的意思。紫姑传说中女神的名字因为妾被大妇正月十五害死厕中,天怜之,命之为厕神。人们为记念她,形成了正月十五迎接她的习俗。

诗的意思是: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自己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民们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诗人才名早著,却遇党人纷争一再被排斥。曾经四处漂泊为小吏,“因人做远游”。此上元夜之时富贵云集长安,好生热闹,自己却难免唏嘘。表现了诗人仕途坎坷的窘迫状况,和观灯不得的遗憾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