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鸟鸣——古诗词春之意象八:春啼

 江山携手 2016-04-26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鸟鸣

                         ——古诗词春之意象八:春啼

                            川    


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百花盛开的春光里,有一种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兴奋不已,那就是春鸟的啼鸣之声。春啼是春天的典型意象之一,在古诗词中,春啼意象常在描绘春景的诗句中出现,成为表现诗人情感的点睛之笔。

在表现春啼之美的古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的转入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但它毕竟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惋惜以及无限遐想。

写景上,诗人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再看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但是添加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晋  王籍《入若耶溪》)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莺啼,很有情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同期杜甫还写有《绝句四首》,其中也写到春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后两句有山有水,还有固定的草堂和行走的船只,这是一幅山水画,把自然美与生活美和谐地表现出来。由于白鹭的振翅高飞,才使诗人凭窗远眺到有“千秋雪”的“西岭”。岭上积雪陈年不化,所以称之为“千秋”。一个“含”字,把西岭恰到好处地嵌镶在窗框之中,成为一幅永恒的风景画。由于“黄鹂鸣翠柳”这一听觉形象的引发,使诗人瞥见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风景画。西岭之雪虽说极远,但从窗中望去,给人一种虽远实近的感觉;东吴的船虽说很近,但因其沿江过峡来自万里之遥的东吴,就给人虽近实远的感受。白色的“雪”与绛紫色的“船”、黄鹂的“黄”与翠柳的“绿”、青天的“青”与白鹭的“白”相互搭配,浓淡各宜,冷暖相间,色彩斑斓,缤纷多姿。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寓情于景,感情基调相同,使不同色彩、不同气氛的两种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不仅在艺术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在美感上也给人一种享受。

以春啼现春景,在诗中随处可见。如南朝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写喧闹的鸟儿落满了春天的沙洲各种各样的花开满了外的原,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景。代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玲珑、活泼、流利。在描述“早莺”、“新燕”时,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早莺”、“家家新燕”,那样的莺歌燕舞就用不着“争暖树”、“啄春泥”了,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写晚春:“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写湖水清澈,林花飘落,家家春鸟啼鸣,好一幅晚春美景图!元稹晚春》“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写燕子頻语,麻雀闹斗,风掩柴扉,闲花飘落,一派暮春景象。燕雀的语斗,给冷落的春景增添了生机活力。

春鸟本无情,啼鸣纯自然。但在不同经历的诗人听来,似乎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唐代诗人李商隐《天涯》中的莺啼,被诗人寄予殷切期望: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日暮西斜,诗人身在天涯,听见了春莺啼叫,感到声声啼鸣里隐隐含泪。诗人不由得说:黄莺啊,请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吧:趁着春花未凋,如果你真的有泪,就替我去打湿春日枝头最高的那一朵花吧——替我去诉说,去感动遥不可及的那一个人。此诗写天涯沦落,又值春残日暮,人有情而鸟无意,伤春伤时又自伤身世。内心的意绪如此悲凉,说出来的词句如此明艳,寥寥二十个字,意味无穷尽。有人评道,你看《天涯》这样的诗,“不必有所指,不必无所指,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清  屈复《玉溪生诗意》)他有所指,无所谓,你不必知道;他无所指,无所谓,不一定非有寄托。你只要读完这二十个字,心中感受到那种深情就够了

    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中的鸟啼,有着深沉的时代之感: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同样的深沉叹惋,也出现在晚唐诗人韦庄《台城》中: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二句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称“六朝”。六朝统治时期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二句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
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春天的啼鸣中,还有一个主角是杜鹃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以及离别感伤之情。 

先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越上闻子规》)写道: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范仲淹知越州(今绍兴市)。这次是范仲淹在中央政府以“朋党”之罪第三次贬谪饶州(今江西波阳)、迁移润州(今江苏镇江)后,调任至越州这首诗是他在越州听到子规啼叫而写的。,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及东部地区。那里优美的景色以及繁华的城镇。全诗写子规在绿树丛中昼飞夜啼,这里景色优美,环境优良,但它不依恋,仍然叫着“不如归去”。诗人外放多年,妻子也客死他乡,连子规尚能不恋春山,一心思归,诗人怎不思念故乡,思归朝廷?

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里的杜鹃叫得特别殷勤: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此词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意思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抱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抱怨

北宋词人秦观《踏莎行》中的杜鹃啼声,引起无限愁思: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诗人被贬郴州时在旅舍中写的主要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 秦观受到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从京师被贬到杭州,继迁处州,又被减俸,再贬郴州。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他感到前途渺茫生死未卜。开篇写词人登高远眺楼台消失在茫茫浓雾之中渡口也迷离在朦胧的月色之下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更是无处可寻。“失”和“迷”真实地写出了作者眼前的景物又贴切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无限凄迷。接下来两句是正面叙写客居的生活。“孤”字名为写实则写作者无以排遣的“闭”字则把词人身处料峭春寒之中的寂寞和凄凉和盘托出。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悲凉暮色中杜鹃的悲啼更引起了他羁旅的乡愁。身处逆旅形单影只日暮黄昏耳畔杜鹃的一声声“不如归去”的悲鸣怎不让人黯然伤神! 

词的下阙侧重写作者贬居郴州时的愁怨、不满的感慨和心理感受。前三句是由客观的事物引发的心理感受。朋友的传书赠物,本应由此得到安慰,但贬谪之人不仅未能从中得到慰藉,相反,这朵朵梅花,封封书信,却如同块块凝聚着愁苦的砖在心灵深处砌成层层愁墙恨壁。非但没消愁,反而添愁无穷,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个“恨”字点明了作者此时心理感受的特征。一个“砌”字形象地再现了这种愁怨感受的频增不已,层层加重。最后两句是由眼前的客观景物引发的心理感受。眼前,身边的郴江可以自由自在地避开这孤寂之地而流向远方,而自己却难以脱身。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这两句含义深远,其一,“郴江幸自绕郴山”,作者是以郴江自喻,说自己本来是该在朝廷为国做一番事业的,犹如“郴江幸自绕郴山”一样。然而,为什么现在郴江不能绕郴山,而被贬到这荒僻、偏远的山区呢?可见秦观不满于现实中自己被贬的遭遇。其二,“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现在流下潇湘去了,逃避了这山区的孤寂,它为什么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去路、归宿,而我为什么不能像郴江一样也流下潇湘,脱离这孤寂、凄凉之境呢?这也是一种不满之情。此外,此结句正好照应了上阙的“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眼下处境的不满,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可见,此二句由眼前之景写贬谪后的心理感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耐人寻味。所以,苏轼遭贬之后读此词,很欣赏此二句,甚至将它书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吟赏不己,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宋代词人贺铸在《忆秦娥》写道杜鹃啼血,不胜凄厉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               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沉沉不眠之夜,独卧孤枕的少妇蓦然醒来,看见三更月好,映照着庭院中梨花胜雪。本来明月照着梨花,已然惊心,谁想到还有子规啼血的凄厉,打破寂静……这样的啼鸣,使人禁不注倍加思念远方“音尘绝”的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思。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浣溪沙》中的杜鹃啼叫,一声声像是送行诗句: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在信州上饶蛰居了十年之久的作者,于绍熙二年岁暮,忽然接到朝廷的诏命,委任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辛弃疾对于这次任命,并不那么热心,直到次年春天,才告别家人,到福建赴任。临行前,写了这首《浣溪沙》,描述了他此时的心境。
  上片写景。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什么快感,相反,他把杜宇啼鸣,比喻为给他唱的“送行诗”。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沙鸥这些平时与他结盟为邻的伴友们,在他临行之际,竟也不忍相别,背着他飞走了。作者用杜宇鸣叫白鸥飞走,描绘和渲染出一种喜悦不足、凄苦有余的气氛!
  下片写情。作者用郑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三个典故,抒述了自己这时的心境。他感到,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因此,他发出了“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叹。郑子真:《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陶元亮,即陶渊明这里作者是说,对于郑子真、陶元亮这两位前代卓著名声的“隐者”,自己已无颜再见他们了。《北山移》,指《北山移文》,南齐孔稚圭著。据《文选之臣注》说,南齐周彦伦,临隐钟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过钟山热爱山水,不乐世务的孔稚圭借山灵的口吻,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拒绝周彦伦再到钟山来。并对那些贪图官禄的假隐士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移文,是用于同级官吏之间的一种官府文书。而今堪颂《北山移》,如今,辛弃疾忽然觉得这篇著名的文章,好象是给自己的,是嘲笑他自己似的了。
  其实,这都不过是作者的谦托之词罢了,这首《浣溪沙》的实际用意,是对朝廷弃置他长达十年之久的一种愤怒抗议!因为这个差使,并不能充分实现他的报国初衷,所以,与其担任一个不能实现报国宏志的差使,还不如在家饮酒赋诗,自得其乐。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如《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临江仙·和信守大道丈韵,谢其为寿。时仆作闽宪》:“海山问我几时归,枣瓜如何啖,直欲觅安期”,也都流露出倦宦思归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