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百花盛开的春光里,有一种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兴奋不已,那就是春鸟的啼鸣之声。春啼是春天的典型意象之一,在古诗词中,春啼意象常在描绘春景的诗句中出现,成为表现诗人情感的点睛之笔。 在表现春啼之美的古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的转入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但它毕竟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惋惜以及无限遐想。 在写景上,诗人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迷蒙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但是添加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晋 唐代大诗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莺啼,很有情意: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同期杜甫还写有《绝句四首》,其中也写到春啼: 以春啼现春景,在诗中随处可见。如南朝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写喧闹的鸟儿落满了春天的沙洲,各种各样的花开满了郊外的原野,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玲珑、活泼、流利。在描述“早莺”、“新燕”时,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早莺”、“家家新燕”,那样的莺歌燕舞就用不着“争暖树”、“啄春泥”了,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写晚春:“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春鸟本无情,啼鸣纯自然。但在不同经历的诗人听来,似乎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唐代诗人李商隐《天涯》中的莺啼,被诗人寄予殷切期望: 日暮西斜,诗人身在天涯,听见了春莺啼叫,感到声声啼鸣里隐隐含泪。诗人不由得说:黄莺啊,请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吧:趁着春花未凋,如果你真的有泪,就替我去打湿春日枝头最高的那一朵花吧——替我去诉说,去感动遥不可及的那一个人。此诗写天涯沦落,又值春残日暮,人有情而鸟无意,伤春伤时又自伤身世。内心的意绪如此悲凉,说出来的词句如此明艳,寥寥二十个字,意味无穷尽。有人评道,你看《天涯》这样的诗,“不必有所指,不必无所指,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清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同样的深沉叹惋,也出现在晚唐诗人韦庄的《台城》中:
先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鸣: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越上闻子规》)写道: 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范仲淹知越州(今绍兴市)。这次是范仲淹在中央政府以“朋党”之罪第三次贬谪饶州(今江西波阳)、迁移润州(今江苏镇江)后,调任至越州。这首诗是他在越州听到子规啼叫而写的。越地,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及东部地区。那里有优美的景色以及繁华的城镇。全诗写子规在绿树丛中昼飞夜啼,这里景色优美,环境优良,但它不依恋,仍然叫着“不如归去”。诗人外放多年,妻子也客死他乡,连子规尚能不恋春山,一心思归,诗人怎不思念故乡,思归朝廷? 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里的杜鹃叫得特别殷勤: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的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写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可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意思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抱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抱怨。 北宋词人秦观《踏莎行》中的杜鹃啼声,引起无限愁思: 这首词是秦观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诗人被贬郴州时在旅舍中写的,主要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 词的下阙侧重写作者贬居郴州时的愁怨、不满的感慨和心理感受。前三句是由客观的事物引发的心理感受。朋友的传书赠物,本应由此得到安慰,但贬谪之人不仅未能从中得到慰藉,相反,这朵朵梅花,封封书信,却如同块块凝聚着愁苦的砖在心灵深处砌成层层愁墙恨壁。非但没消愁,反而添愁无穷,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个“恨”字点明了作者此时心理感受的特征。一个“砌”字形象地再现了这种愁怨感受的频增不已,层层加重。最后两句,是由眼前的客观景物引发的心理感受。眼前,身边的郴江可以自由自在地避开这孤寂之地而流向远方,而自己却难以脱身。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这两句含义深远,其一,“郴江幸自绕郴山”,作者是以郴江自喻,说自己本来是该在朝廷为国做一番事业的,犹如“郴江幸自绕郴山”一样。然而,为什么现在郴江不能绕郴山,而被贬到这荒僻、偏远的山区呢?可见秦观不满于现实中自己被贬的遭遇。其二,“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现在流下潇湘去了,逃避了这山区的孤寂,它为什么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去路、归宿,而我为什么不能像郴江一样也流下潇湘,脱离这孤寂、凄凉之境呢?这也是一种不满之情。此外,此结句正好照应了上阙的“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眼下处境的不满,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可见,此二句由眼前之景写贬谪后的心理感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耐人寻味。所以,苏轼遭贬之后读此词,很欣赏此二句,甚至将它书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吟赏不己,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宋代词人贺铸在《忆秦娥》写道杜鹃啼血,不胜凄厉: 沉沉不眠之夜,独卧孤枕的少妇蓦然醒来,看见三更月好,映照着庭院中梨花胜雪。本来明月照着梨花,已然惊心,谁想到还有子规啼血的凄厉,打破寂静……这样的啼鸣,使人禁不注倍加思念远方“音尘绝”的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情思。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浣溪沙》中的杜鹃啼叫,一声声像是送行诗句: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在信州上饶蛰居了十年之久的作者,于绍熙二年岁暮,忽然接到朝廷的诏命,委任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辛弃疾对于这次任命,并不那么热心,直到次年春天,才告别家人,到福建赴任。临行前,写了这首《浣溪沙》,描述了他此时的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