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屋漏”辨析

 江山携手 2016-04-26


“屋漏”辨析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自己屋破又遭夜雨的苦况,由己推人,发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呼吁,历来为人传颂。对诗中“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中“屋漏”的解释,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应当解释成“室内的西北角”。其主要根据是《尔雅》中对“屋漏”的解释。为准确地理解诗句的内容,似有加以辨析的必要。

 不错,“屋漏”在先秦典籍中一般用作名词,《尔雅·释宫》对室内四角的解释是“西北角谓之屋漏”,说明“屋漏”一般是指“室内的西北角”。但是随着语言运用的发展变化,“屋漏”大约从汉代就开始用来指“屋破漏雨”,成为主谓结构的短语了。西汉刘向《说苑》有句云:“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句中的“水浅”、“树高”、“德厚”都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屋漏”与它们对举,当然也是主谓结构的词组,即“屋破漏雨”,全句的意思是“屋子破了漏雨百姓就要离开它”,如果解释成“室内的西北角”,那是说不通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屋漏”用作“屋破漏雨”已是很普遍了。例如《魏书》引述的魏文帝诏云:“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学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南史·丘巨源传》:“(源)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时人以比高风。”《颜氏家训》有句云:“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这些句子中的“屋漏”都应理解成“屋破漏雨”。可见,“屋漏”解释成“屋破漏雨”是有根据的。

 再从全诗的语言风格看,这首诗写得平实晓畅,几近口语,有些句子甚至就是口语,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等。如果把“屋漏”当作用典,那就破坏了全诗的语言风格,显得很不协调。

 最后,从全诗的内容及前后诗句的联系看,“屋漏”表示“屋破漏雨”更显得自然贴切,符合逻辑。屋上茅草被秋风卷走,诗人四处搜寻,加上年老体衰,当然无暇虑及屋上是否会漏雨。而夜晚大雨聚降,梦中被漏雨淋醒,首先感觉到的自然是“床头”屋漏,怎会平白无故的顾及所谓的“西北角”?如果把“屋漏”释作“室内的西北角”,显然于情理不合。再从诗句间的逻辑关系看,“风卷屋茅”与“床头屋漏”是有直接联系的,是因“风卷”而导致“屋漏”。而诗人由自家的“屋漏”想到天下的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望,这才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如果把“屋漏”这一引起诗人联想的关键词语随意曲解,那对理解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无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