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画院举办“雕塑人生”展——向观众介绍 邹佩珠的各种角色

 浑圆流韵 2016-04-27


       由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雕塑人生——邹佩珠先生纪念展”于4月22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5月8日。
       邹佩珠早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是我国第一代女雕塑家。上世纪50年代由她创作的《掷铁饼运动员》《彭雪枫像》等至今仍分别矗立在北京工体和安徽宿县烈士陵园里。另外,邹佩珠还是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曾参与筹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在她的指导下新中国初期出现了一个颇具创造性的女雕塑家群体。为了更好地支持李可染改革中国画的工作,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雕塑创作,全身心投入到照顾李可染的生活中去。李可染去世后,邹佩珠又变身成为李可染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不知疲倦地策划各项艺术活动,深受美术界的尊敬与爱戴。此次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展品和史料文献呈现了邹佩珠的艺术人生,还原了这位李可染背后的女性艺术家。


女儿——运动员

       1920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邹佩珠出生在浙江兰溪一个普通的皮商之家。早年的家境尚好,邹佩珠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少年时期的邹佩珠非常迷恋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常常被里面充满侠义精神的故事所吸引,于是她开始锻炼身体,学习拳术,练举重、踢足球样样精通。此外,她还对传统的中国绘画产生浓厚兴趣,作品被学校留作在校成绩,悬挂在校园的走廊里。考入浙江女中后,她更是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曾经在1936年的杭州体育运动会上,不顾摔伤代表杭州女中参加四百米接力跑,勇夺冠军。另外,她还在运动会上获得铅球比赛第三名的成绩。那时候的邹佩珠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在她的身上少了几分苏杭女子的婀娜婉约,却多了几分男孩子的正义与豪爽。在家里她是父亲的好女儿,在学校里她是一名优秀的体育健将。


妻子——雕塑家

       1944年,邹佩珠与国画大师李可染喜结良缘,成为一名妻子。“七夕”出生的“织女”没有等来自己的放牛郎,却在天缘撮合下嫁给了一个“画牛郎”。婚后的邹佩珠巧于理家,不但在贫苦的战争时期照料着一家人的生活,更凭借着自己超常的护理才能,调理着李可染疾弱的身体。新中国成立后,邹佩珠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当时她是系里任课最多的讲师。在授课之余,她还参与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和草创工作。在此次展览中,大量呈现了邹佩珠当时绘制的浮雕《武昌起义》草图和相关手稿,为普通观众揭秘了一位雕塑家的幕后工作。另外,由于上世纪50年代邹佩珠创作的雕塑作品多为大型的城市雕塑或体育场馆的浮雕,有些至今仍矗立在相关单位,无法在展厅里进行展示,所以展览通过影像视频的手段为观众全方位地呈现了这些雕塑作品。


母亲——播道者

       如果邹佩珠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那么社会上必然会多一位卓有成就的女雕塑家。但是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大义前,邹佩珠放弃了自己的艺术事业,甘于退居幕后,成为李可染最亲密的助手和其艺术最忠诚的传播者。特别是在1989年李可染去世后,邹佩珠作为一位母亲,带领着李小可等子女出版了数十种李可染画集和刊物,举办了数十场国内外的大型艺术交流活动。2009年,正是在她的推动下,“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邹佩珠将数十年精心保护的艺术珍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在她的世界里,从没有一天停止为实现李可染的理想而努力工作。也正是在她的努力下,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李可染艺术。
       晚年的邹佩珠对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中国画发展有着特殊的情怀。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她长期关心美术事业的发展,积极参加各类美术活动,鼓励青年美术家的成长,她也因此深受美术界的尊敬与爱戴。也正是在这种秉持一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中,邹佩珠活出了自己的品格和光彩。
       主办方希望广大观众能通过此次展览认识一位不同身份的邹佩珠。在邹佩珠去世一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将此展作为对她最好的纪念。附图为此展展品,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图稿局部②李可染、邹佩珠《虾蟹图》③李可染、邹佩珠《工农劳模北海游园大会》草图)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