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转载]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证是大便溏薄还是大便干结?

 弘瑞图书 2016-04-27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证是大便溏薄还是大便干结? (2016-04-17 22:54:18)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现代应用的报导中,不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集中和多见。但在内伤杂病中确有卓效而受到关注,尤其是近代“经方大师”刘渡舟、胡希恕等前辈的提倡,使其更受瞩目。但在临床应用中,该方主证是“下利”还是“便溏”?二位大师各执一词,经反复学习与实践,有些初步体悟及经验,现结合史载祥教授在临床中应用该方的两则验案,对该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文及分析
该方出自《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另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附外台秘要方: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提出:“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此证为胆热脾寒,故治以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刘渡老将本方的病机直接定义为:“胆热脾寒”(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证)。强调“阴证机转”。在临床中善用该方,尤其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为:只需见到口苦、口渴、心烦、胁痛等胆热症状,以及腹胀、恶食生冷、大便溏、疲惫不堪、肝区疼痛范围增大、由胁及背等脾寒症状,就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关于大便之证,更是一度将“下利便溏”定义为本方主症,盖因太阴脾寒,运化水谷功能失司。并引日本·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该书在柴胡桂枝干姜汤条下,明确标出本方治“大便溏薄”。
但胡希恕教授的观点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认为该方的适应症状为“大便干结”。他对本方的解读为:“伤寒五六日,为由表传半表半里之时,已发过汗,而表未解,古人有一种“先汗后下”的陋习,汗之不解便泻下,使邪热内陷,不仅见胸胁满之半表半里症状,里亦微有所结,但非如阳明病、结胸病一样结实特甚。汗后泻下,丧失津液,加之气逆上冲,水气不降,故小便不利;里有微结而渴,胃中无停饮而不呕,气上冲而但头汗出,心烦与往来寒热均为柴胡证,‘此为未解’,言既有表证未解,又有柴胡证未解。”。胡希老提出“本方临床应用注意两点:1.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2.本方用于治疗无名低热,如肝炎发热,可解之。”
二、    史载祥教授验案举隅
史老在临证应用本方时提出,无论“大便溏薄”或“大便干结”,均可应用本方,关键在于辨证得当。现先举验案两则如下。
(一)大便溏薄案(出血性脑梗死、发热案)
患者雷XX,男,82岁。主因“言语不利伴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半月余”以脑梗塞于2014年8月12日收入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入院后经头颅MRI检查,诊断右侧放射冠、岛叶新发大面积出血性梗死。8月18日下午2时,患者进食时出现呛咳,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即出现寒战,约1小时后体温升至38.6℃,高热无汗出,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以及解热镇痛药体温不降,予以地塞米松静脉入壶后体温下降。次日高热依旧,达39℃,至夜间血压下降至85/45mmHg,处于休克状态,下病重通知。遂于8月20日请史载祥主任会诊。
此时患者神志为深度嗜睡,无法回答问题,寒热往来,寒战后高热可达39℃,无汗,血压90/50 mmHg,房颤。血常规WBC 19×10^9/L,N% 88.1%。便溏而小便不利需留置导尿。苔白微腻,脉弦滑寸弱。
辨证为胆热脾寒之证,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20g  桂枝10g  炮姜10g 天花粉15g  黄芩20g  牡蛎30g  三七3g  炙甘草10g  仙鹤草60g
3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2剂后高热即退,3天之后体温即低于37℃。血常规降至WBC 10.71×10^9/L,N% 67.9%。精神好转,可准确回答问题,饮食量增加。血压升至106/64mmHg,房颤律也转为窦性心律。
按:本案患者82岁高龄,大面积出血性脑梗死入院,本身体质虚弱而又叠患重病,住院期间又有饮食呛咳导致吸入性肺炎以及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因此发热当为中枢性合并感染性发热。虽然经过强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效果仍然欠佳。至此病情极其凶险,随时有生命危险。当此急症,尤须中医鼎力之治。患者叠感外邪,恶寒寒战明显,但有兼高热,且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因此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少阳病。发热数日,发汗退热剂已反复使用,症见往来寒热,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弦滑寸弱,苔薄白。为既有少阳热象,又有太阴寒化。故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既用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用天花粉牡蛎热伤之津,有用桂枝干姜甘草辛散温中,除太阴之寒滞。
(二)大便干结案
张XX,女,82岁 门诊就诊日期:2015年7月9日
恶寒2年余,现已时至夏月,仍觉隐隐恶寒,周身疼痛,右胁部疼痛明显,腿肿,头晕,口干少唾,便干不畅,2-3日一行。脉沉细不畅,苔薄微腻,质暗,舌下瘀显。
辨证属于表寒未解,邪入少阳兼水饮之证,治以和解散寒,生津敛阴,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5g 桂枝10g白芍15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生牡蛎30g 天花粉30g 干地黄15g 当归15g 生黄芪15g
水煎服,14剂
复诊:2015年7月23日,自服上方后,恶寒已微,胁痛未作,大便微溏,腿肿已消退。
随访:2015年12月10日,上述诸症未有反复。
按:该患者一方面出现隐隐恶寒,伴有周身疼痛,为有表寒未解之象,一方面出现右胁部疼痛之少阳病见症,另外一方面,又兼有口干少唾,腿肿,同时便干结之水饮失衡之象。故治疗当以和解散寒,生津敛阴,柴胡桂枝干姜加减以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三、    讨论
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认识各有不同,大便一证各执一词,主因亦是对该方病机的认识有别,现略作归纳。
例如,以尤在泾为代表,认为该方的病机为少阳病兼表邪未解。《伤寒贯珠集》云“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邪不解”。再如,唐容川、聂惠民等认为是少阳枢机不利,兼水饮内结,或气机郁滞,或痰气内结。因伤寒汗下之后,邪入少阳,导致枢机不利,少阳胆腑失疏泄,三焦决渎失职,因《难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产生或水饮内结,或气机郁滞,或痰气内结。又如,汪苓友认为是少阳病兼津亏阴伤。伤寒,汗后复下,耗伤津液,又因邪入少阳,胆火内郁,煎灼津液,以致导致津亏阴伤。《伤寒论辨证广注》曰:“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最后,以刘渡舟为大代表的,认为该方的病机为“胆热脾寒”。
笔者认为,历代诸贤对该方的分析各有所执,仅就“水饮内停”还是“津液耗伤”即争执难分,但验之临床,患者往往二者皆有所表现,以第二例者为例,既有腿肿等水饮溢于四肢的表现,又有口干,大便干结等津液内伤的表现,细细究之,因于邪气内犯少阳,三焦乃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势必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故会在同一个病人身上既出某部位现水饮停据,而另一部位则津液不布的表现。加之每个患者个体及病理机转的差异,以津伤表现为主,还是以水饮表现为主,又有不同,但无论症状表现如何,总的病机,总不离邪犯少阳,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
而就大便一证,《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及,后世对大便之证理解的不同,盖因对该方证的病机认识不同。但两例案例大便之证,迥然不同,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皆随手起效。第一例患者邪陷少阳,往来寒热,但同时出现小便不利需要留置导尿,为少阳胆腑及三焦不能正常的决渎水道,出现大小便不能正常的分利,故小便闭而大便溏。第二患者,邪陷少阳,恶寒,胁痛,同时出现口干,水肿,大便干,亦是影响少阳之水液代谢,使其仅停据于体内,而大便干结。故大便溏与干结,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影响了少阳的正常水液代谢功能。
四、结论
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下利便溏”与“大便干结”均分别可见,甚或兼见,可并为主症。但其核心病机为“水饮结聚于少阳”,少阳分司手足二经,胆与三焦皆属之。
 
(朱婷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