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政治必修4易错易混知识点_市韧md15

 黄花菜55 2016-04-28

2011-10-30 11:46
  生活与哲学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易混易错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5、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6、注意哲学的功能或作用:
   01、认识世界的功能;(解释、批判、预见)
  02、改造世界的功能;(实践性、革命性)
   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形式是主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6.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
  (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2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专题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7.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价值观就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0.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1.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
  (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5.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易混易错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5、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6、注意哲学的功能或作用:
   01、认识世界的功能;(解释、批判、预见)
  02、改造世界的功能;(实践性、革命性)
   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形式是主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6.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 (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2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专题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7.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价值观就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0.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1.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
  (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5.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