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亚农 黄华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目前国内外关于胃癌筛查的主流观点是什么? 明确高危人群: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以下符合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①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③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 ④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⑤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⑥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筛查方法推荐:《2014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推荐筛查方法如下:
目前不合理的筛查现状有哪些? 门诊经常有人提出通过PET-CT进行全身检查的需求,看看有没有罹患包括胃癌在内的癌症,这是不可取的。胃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较低(33/10万),且目前尚无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全体人群普查。 有哪些前沿的筛查方法在研发中,以促进胃癌的早期诊断? 部分前沿的筛查方法已应用于临床,另有部分尚处于研究阶段未在临床普及,主要方法如下:
我国是否已经或正在对胃癌筛查方法的效果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调研?结果如何? 辽宁庄河、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苏以及山东临朐等地作为胃癌高发区参与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胃癌早诊早治项目。以40~69岁的人群为筛查对象,应用PG检测结合问卷调查的手段作为初筛,进一步通过胃镜与病理结合确诊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昨天是世界癌症日,您认为该如何加强健康人群的筛查意识?临床医生能切实做些什么? 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胃癌筛查提前至40岁。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40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约半数患者可无报警症状,45岁以下患者发生报警症状的比例更低,因此不应因无报警症状而排除筛查对象。临床医生在胃癌的预防、早诊早治等各方面均应加强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民众增强防癌意识。 调研结果点评: 在世界癌症日来临之前,“医学界肿瘤频道”和“医生站”App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发起一项6大癌症筛查现状调研,以下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主任王亚农教授对胃癌调研结果进行的精彩点评!
王亚农教授点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遇到过因筛查而发现的胃癌患者,体现了筛查的现实意义,反映了胃癌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受访者所指的筛查是自然人群的普查、门诊机会性筛查还是高危人群筛查不得而知,是否包含因症状前来就诊而发现的胃癌患者也不得而知,这一部分应该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筛查。
王亚农教授点评:根据肿瘤浸润深度,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不论肿瘤面积大小,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均称为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90%以上,始发阶段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10年生存率可达100%,而进展期胃癌5年存活率仅为40%~55%。由此可见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胃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较低,约10%左右,近年有提高趋势。日本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占胃癌总数的70%,韩国略低(40%~50%),欧美国家则为10%~20%。日本如此高的早期胃癌诊治率得益于对无症状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其主要筛查途径包括自然人群的普查、门诊机会性筛查和高危人群筛查。本次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年龄大于40岁即需要接受胃癌筛查,反映了国内同行对于胃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但是也有近三成的医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王亚农教授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胃肠道肿瘤 腹膜后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肢体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 黄华教授简介: 黄华,男,外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腔镜平台副主任,胃及软组织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 上海市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学组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学卫生交流协会胃肠肿瘤委员会委员 擅长胃癌的常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星期二下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