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教育是否真的与游戏水火不容?

 昵称Hn3Pg 2016-04-29
论教育是否真的与游戏水火不容?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以及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相信大家对手机电脑等等电子设备毫不陌生了。每家每户即使没有电脑,至少也有手机与电视。而孩子们出生在这个信息传输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难免耳读目染,对各种纷繁炫目的游戏着迷不已。同时伴随之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孩子们在家中都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孩子们想要玩耍,而父母们却总是担心孩子会被各种龙蛇混杂的游戏带入歧途。因此许许多多父母为此叫苦不迭,一边是孩子原本应该欢乐的童年是否应该归还给他们,一边又担心“三岁定八十”,将来孩子是否会不上进。

于是引出本文,游戏与教育是否真的水火不容?这里的游戏既包括户外活动,也包括各种父母们所不理解的电子数字游戏。而研究对象默认大概为幼稚园小盆友和小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这里笔者认为,在这个时代,父母们的担心固然是出自善意,不过这或许真的是多虑了。

先来说说教育的意义何在吧。人们常常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知识。这话不能说是错的,不过其实存在其片面性。难道我们就从不考虑其合理性吗?

首先我们都听说过原子弹,三聚氰胺,前者是实实在在的毁天灭地的恐怖武器,后者是让万千父母咬牙切齿的无形杀手。它们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数不尽的悲剧,破坏了无数人的家园。而他们的共同性质就是,制造他们的人恰恰是知识储量领先于绝大多数人的那些顶尖精英。

正如有句话所说,有些人死了,但其实他还活着,而有些人活着,他的心却早已死了。而品德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可以拥有品德而没有知识,这样世界并不会憎恨他,但假如一个人没有了品德却拥有知识,那他就像社会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将会炸伤其他人。

而孩子们上学首先学习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一套作为人起码应该遵守的人类社会行为准则,也就是品德。例如,我们不能抢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快乐应该分享给大家,同情弱者,以及努力拼搏之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准则。

当全社会都在重视学习的时候,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前兆!但我们很多人没发现,实际上我们学习了小半辈子,最后小学里学到的知识,即使在学校不学,未来的探索中自然也会学会的,而更加高深的知识,也是学校无法传授给你的。而真正最后留下的有效部分,是我们学习的习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图靠学校,尤其是幼儿时期的知识吃遍天下的观念简直落伍到上世纪了。

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论,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更是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再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可见,品德应该先行于知识。所以在我看来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没有知识我们可以慢慢学,而一旦没有品德,那么很可能对世界造成破坏。知识总是不断更新换代,相对之下,不变的是人类的品德标准。并且童年学到的知识不过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也就是不断地在重复前人所留下的遗产。我们是否思考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鲜活的生命体,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想法。而这种强行塑造世界观的行为,很可能在无形中已经把人类的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我们一边看着他们重复着前人做过的事,一边感叹世界总是缺乏创新的人才。

所以真正从学校带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我们保持学习的习惯。我曾看过一句很让我受启发的话,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于探索未知,能熟练重复已知事物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而天才则会开发那些前人未曾探索的事物。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却总是对那些无法适应当前世界,或者说无法完美继承前人遗产的人嗤之以鼻,殊不知,或许他们只不过生不逢时,或许换个际遇他们就是天之骄子。而我们一贯的习惯让我们忍不住打击了他们,最终扼杀了这些天才们诞生的可能。

故,我们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击任何可能的学习形式。而游戏正是最经常被我们所误解的学习方式。再换个方向,我们是否思考过孩子们为何喜欢玩游戏呢?

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我们触碰火焰时我们受到了伤害,当我们摄取了某种新奇的食物时我们补充能量,于是以后我们就不想靠近火焰,而愿意收集那种新奇的食物。以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它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需要和世界有所接触和互动。而作为一个年幼的生物,他们的本能会驱使他们进行各种尝试,以达到认识这个世界的目的。

而人类作为高度进化后的生物,自然也由趋利避害,催生了许许多多更为高级且复杂的心理现象。例如,竞争,攀比,好胜,征服,战斗,荣誉,资源的占有归属和囤积,扩大自己的实力,以及熊孩子们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破坏欲。当然,还有诸如,好奇心,成就感,渴望沟通交流,探索未知的执着,这样比较温和的因素存在。

这些东西,单从课本上很多是无法实践的,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去感受的,而游戏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本这方面的不足。无论是开心消消乐,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这样规则简单明了的游戏,还是比较复杂诸如魔兽世界,英雄联盟那样的游戏,都或多或少地满足了孩子们了解世界的心。

就拿一个中等一些的游戏来说,植物大战僵尸。孩子们从一开始啥都不懂,到学会收集阳光,种植认为最有效的植物,甚至懂得了必要时要牺牲某个单位来换取资源生产其他有效的单位来对付僵尸。这何尝不是一种心智的进步?另外当很多小伙伴都开始玩这个游戏时,如果他想融入大家的圈子,必然也得找到共同的话题。这样他们才能在互相交流的时候认识新朋友,甚至向其他小朋友炫耀一下自己的战果。

无形之中,孩子们话题就打开了,认识了新朋友,同时还满足了探索未知的渴望,学会了面对挫折,满足了破坏欲,释放了压力,收获了成就感荣誉感,并且调动了竞争的心理。甚至如果家长适时地出现,帮助孩子们解决了一个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也许许多人不相信玩个游戏还能有这么多作用。我一一道来吧。

首先基本游戏都是为了吸引用户充值,那么游戏必然会先创造其乐趣,尽可能地吸引用户继续玩。所以画面比起课本必然要来得生动有趣,而游戏策划师也会尽可能丰富游戏的剧情和各个角色之间的对话,这让玩家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觉,并且同时可以探索这个未知的故事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数值策划师保证了游戏的难以攻克性,同时又使玩家不丧失希望以至于放弃了游戏。

如此种种,玩家其实早就落入了一群人为其编织的蛛网中,让人难以自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再如其他许多游戏的小特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自由公平。长期受管理于父母之下,孩子们也会感觉很憋屈,感觉自己和父母的地位并不平等。而游戏之中,策划师为了大家不被老玩家欺负,通常会设置保护措施,阶级被打破,玩家之间起步基本是平等的。
把握进度。提供人生主宰的感受,提供隐性的安全感。例如控制角色前进,则立马就能从画面中得到反馈。杀死一只怪兽立马得到了几块金币。
控制角色。类似把握进度的原理,平时被父母控制下的感受,终于可以在别人身上实验一下了,哈哈。
等待惊喜。相比之下,家务就显得无聊多了。都是重复的行为却没有游戏来得让人惊喜惊奇。
压力释放。生活中孩子们也要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压力,有时候成绩落后了难免感到烦躁不安,这时候就需要游戏的帮助。
没有惩罚。游戏出于吸引用户,通常不会把失败的代价设置得过于高昂。
破坏欲望。来自生理本能,荷尔蒙的影响,孩子们总会有些难以自我控制的情绪。而压抑并不是个好方法。例如同性恋的研究中,兄弟们喝酒聊天,闺蜜逛街购物,这都是小剂量的情绪释放。否则过分压抑情绪,人反而容易走向极端。
进步进化。当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变得强大,仓库一点一点变得丰富,谁会不高兴呢。
好胜竞争。这个作为男孩子估计要明显得多。
被需要感。看到NPC们的苦苦请求,世界等待你去拯救啊少年!于是孩子们就这么被骗进去了。


另外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游戏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生物总是要运动的,反正无所事事,何不就找点事情做。第二,游戏满足了安全上的需求。随着游戏发展,玩家必然收获明显越来越多的资源(诸如游戏币)而这就是财产归属和资源所有的数字化表现。第三,游戏满足了情感上的需求。当有了共同的话题,那么成为朋友也就是迟早的事了。第四,游戏满足了尊重层次的需求。当游戏成就达到了一定高度,总会有人来仰望,而玩家就收获了信心。第五,游戏甚至满足了自我实现。当许久攻克不下的关卡,被自己用某些方法拿下了,从侧面不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另外常常让父母们感到不高兴的一点是,孩子们常常沉溺于游戏无法自拔。在学校以及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总是提不起兴趣,可一进入虚拟世界就像嚼了炫迈一样停不下来。这对比一下就很好理解了,游戏充满了乐趣,学习充满了功利性,孩子们未经风雨不能理解职责对于生存的充分必要性,自然想要逃避,去选择轻松愉快的游戏玩。而其中的原因可以通过投资的角度来解释。相比久远而不确定的投资,人们肯定更愿意进行立即可见的投资。学习就是久远而不确定的投资,而游戏中消灭了一个怪兽就是消灭了,不存在可能消灭了的情况。而对于未经风雨的孩子们,他们并不能清楚地察觉到即使自己破解了游戏,依然不过是在划好的圈子里叫嚣,在已有的规则下争王,对现实生活难以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至于应对的方法。第一,笔者认为这就涉及到原则问题了,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区分游戏和任务,游戏可以玩,不过必须在任务完成以后才能进行,以此训练孩子们养成懂责任负责任的习惯。
第二,孩子们玩游戏终究有为了获取乐趣这个目的,那么,我们可以从源头破坏游戏的乐趣,例如我们可以帮助他快速地把游戏通关了,那么即使孩子们依然感兴趣,也不至于那么痴狂了。
第三,父母们有条件应该经常陪孩子们外出游玩。一来转移了孩子对游戏的专注,二来加深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印证了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总之企图通过蛮力强行阻断孩子们的天性,通常他们的最终流向都去了网吧。所以父母们最好的做法是,平时生活中就教育孩子不要接触黄赌毒,封建迷信暴力的那些文化,那么即使接触了游戏也不至于产生不可挽回的错误。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要写该如何引导游戏和教育相结合,嘿嘿嘿,大爷我不!写!啦!早就超过三千字了,当我傻啊,哈哈哈。反正写了也没人会认真看,完成任务就好了。如果觉得结尾比较仓促你就补上吧。

感觉好久没有写东西骗人了。哈哈??

本来题目叫,寓教于乐。结果我高兴不想写了,就删除了相结合的部分??。不过要续写也行,草稿上那鬼画符我自己都不能全看懂,而且顺序极其天马行空,你绝对看不懂,我就不发给你了,大概说一下吧。可以从教室内的小游戏说,例如人手一张扑克,随机喊数字让他们组队。写自己特点揉纸团,抛到空中,大家捡到谁的就猜是谁。这些都有助于小盆友之间的交流,关键是写出来更有助于你凑字数。再就是无纸作业,全电脑操作那种,涉及到小怪物什么的,我懒得仔细想了,估计你也想不出来。虽然我有几个关键词。例如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难度变化,对比传统作业的优点也就是吸引人的地方,防沉迷设定,游戏涉及的内容,游戏的模式是大富翁那样还是模拟都市那样的模式等等。你要是认真想,肯定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