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院健康所时玉舫团队揭示I型干扰素肿瘤免疫治疗新机制

 金戈001 2016-04-29

4月25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Oncoge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时玉舫研究组题为“Type I Interferons Exert Anti-tumor Effect via Reversing Immunosuppression Mediated by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I型干扰素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新机制。

我国肿瘤发病率多年来持续上升,因其死亡率高,目前已成为第一大致死原因,超过1/5的死亡由恶性肿瘤所致。作为一类重要的基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迁移到肿瘤微环境中,并在IFNγ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作用下,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与杀伤,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时玉舫教授研究组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MSCs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他们此前已研究发现,MSCs可通过释放高浓度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招募巨噬细胞到肿瘤部位,促进肿瘤生长(Cell Stem Cell, 2008; Cell Stem Cell, 2012)。另外,他们的研究还证明,经基因工程改造后分泌IFNα的MSCs可以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Oncogene, 2013)。

近期,博士研究生寿培舜和陈箐等在时玉舫研究员和王莹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除了本身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等)还可以使MSCs获得抑制肿瘤的能力。IFNα可通过逆转MSCs的免疫抑制能力,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意思的是,经IFNα预处理的MSCs也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这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IFNα通过抑制转录因子Stat1在iNOS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调控MSCs的NO表达。因此,I型干扰素可通过逆转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有效激活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发挥肿瘤免疫治疗作用。这一新发现为进一步理解MSCs的免疫调控机理,以及更好地制定基于干扰素和MSCs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资助。

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免疫

在组织微环境中,MSCs可与各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根据免疫反应的类型和强度,MSCs可在炎症反应和肿瘤免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1) 抗炎症作用:在IFNγ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刺激下,MSCs会通过产生各类趋化因子,招募T细胞到其周围。MSCs周围存在的高浓度一氧化氮(NO)可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炎症作用。

2) 促炎症和抑制肿瘤作用:当IFNα等I型干扰素作用于MSCs后, 其产生一氧化氮的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因此,MSCs周围的促免疫微环境可增强T细胞反应,从而发挥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生物谷Bioon.com)

(原标题:健康所科研人员揭示I型干扰素肿瘤免疫治疗新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