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扰素概述

 曾的图书馆 2023-10-08 发布于福建
一、干扰素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根据干扰素(interferons,IFNs)的定义,干扰素是一类至少在同种细胞上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免疫调节活性和在不同途径上影响细胞的代谢、生长和分化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需新合成RNA和蛋白质。它是一类重要的细胞素经近30多年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说明它是一种重要的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治疗药物。
   迄今所知,人、小鼠、牛、马等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均有α、β、γ等三个型别。其中α型干扰素有23个亚型。人的β型干扰素( HuIFN-β )和γ型干扰素( HuIFN-γ )公认的只有一个亚型。人的α、β干扰素基因位于第9 对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人γ干扰素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的长臂上。
IFN-a和IFN-b称为I型干扰素;IFN-w和IFN-t也属于I型;IFN-g
为II型干扰素。曾有一种IFN-b2已定名为IL-6,不属于干扰素。在历史上曾有白细胞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免疫干扰素等名称,现已不采用。
所有a型干扰素具有共同的保持序列,位于115-151,而N端却变异较大。有4个Cys, 位于1,39,98,139。在1-99和29-139之间形成二硫键,其中29-139之间的二硫键对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是必需的;1-99的二硫键对活性影响不大。IFN-a2b无N糖基化位点。
IFN-a2b对pH2是稳定的。IFN-a2b基因位于9p22。不含内涵子,编码166个氨基酸。
所有细胞素在结构上呈4 束α螺旋: 上、上、下、下, 称为A 、B 、C 、D ,由2 个长环( AB和CD )和1 个短环( BC )所连接。干扰素有一额外的α螺旋, 以替代一长环CD; IFNs的5 个α螺旋的排列是: 上、上、下、上、下, 标为A —E。(图1)
人干扰素基因结构及其编码多肽组成情况的比较详见表1。
 表1 人干扰素基因结构及其编码多肽组成情况的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uIFN-α HuIFN-β  HuIFN-γ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F    H    K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泌信号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1  23
 起始氨基酸    C    C    C    C    C    C    C    C     M      C
 终止密码子 TGA  TGA  TGA  TAA  TGA  TGA  TGA  TGA TGA TAA
 氨基酸数     165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43
 分子量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20   17   
 氨基酸数   219  472  384  392  308  719  683  497*  004  126
 内含子       0    0    0    0    0    0    0    0    0     3
 S-X-T(S)     0    0    0    0    0    2    0    0    1    2
 信号肽      G-C  G-C  G-C  G-C  G-C  G-C  G-C  G-C  S-M   G-C
 切割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人在生理条件下,无病毒感染或其它刺激物存在的条件下不诱生干扰素,在周围血测出干扰素,常表示有病理情况。
1986年美国FDA 首先批准基因工程α2a干扰素( Roche 公司 )和α2b干扰素( Schering公司 )投放市场; 基因工程β、γ干扰素也相继于1990年、1993年获准投放市场。目前有60多个国家批准上市干扰素治疗约30多种疾病。
国内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共同研制并开发的人α1b型、α2a型,a2b型,g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已经我国新药审评委员会专家审议通过, 投放市场, 它是我国批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基因工程高技术药物, 其中人α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系我国首创, 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 具有副作用低的优点。但是,国际上干扰素的许多适应症是使用干扰素a2b型获得的。北京远策药业生产的远策素就是重组人a2b型干扰素(rIFN-a2b)。
 (二)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抑制病毒繁殖活性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表现在病毒繁殖量的减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减少。干扰素的这一活性较高,大约1毫克纯化的干扰素就有2亿个活性单位;大约10个干扰素分子就可以使1个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抑制,而不是杀灭。 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胞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另一方面不同病毒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来说,在同种细胞或机体内,干扰素对多种DNA、RNA病毒都有,但其敏感性程度却千差万别。此外不同感染类型的病毒-细胞系统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目前所知,病毒的细胞感染,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的遗传物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中去,由于病毒的大量繁殖,或可使细胞发生病变,引起损伤,但随着感染的恢复,细胞内病毒抗原通常也随之消失,甚至用分子杂交的方法也查不出病毒基因的痕迹.大多数急性病毒感染可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情况是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较易整合到细胞DNA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断合成新的病毒抗原,有时是非感染性颗粒,有时也可以是完全感染性颗粒,由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造成组织损伤,或可使正常细胞发生转化。一些肿瘤病毒,可能还有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属于这一类。干扰素对上述两种病毒感染的作用在体外的研究证明是不同的。
   2.抑制细胞分裂活性
干扰素在试管内和机体内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在使用治疗量的人白细胞干扰素3∽4天后,一般可见粒性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和网织红细胞下降。这一骨髓抑制作用与干扰素用量密切相关,一般在血清干扰素水平>=50单位/毫升时才会发生,但这一副作用是可逆的,在停药后3∽4天,可以恢复正常。 干扰素的抑制细胞分裂活性也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Geng Y,等(2000)干扰素通过信号传导诱导的“效应”蛋白是介导干扰素活性的基础。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干扰素诱导的“200家族”中的p202RP 和 MNDA 蛋白是干扰素抗细胞分裂活性的基础。
    3.免疫调节活性
    干扰素可以增加淋巴细胞表面某些组织相容性抗原,β-2微球蛋白和IgGFc受体的表达,从而调节许多免疫反应.干扰素可增加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IgG Fc受体数。Fc受体对单核细胞的功能是很重要的,这包括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吞噬作用,和依赖于抗体的细胞毒(ADCC)反应。
    干扰素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激活作用;可以调节T细胞的功能, 在用大剂量的人白细胞干扰素制剂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过程中,也发现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的周围血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受到抑制。 干扰素可以调节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    在临床上大量使用白细胞干扰素制剂时,也发现有抗体反应抑制的情况。
另一方面,干扰素可以增加IgE介导的组织胺的释放。 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在试管内和机体内可以刺激人NK细胞的活性。NK细胞不仅可以在试管内直接地、非特异性地溶解一系列细胞,而且在它与靶细胞相作用时分泌干扰素。rIFN-αJ无刺激NK细胞活性。 接受干扰素治疗的肿瘤患者的周围血淋巴细胞的NK活力也有明显增加,甚至在每日注射干扰素长达9个月的病人,这一增加仍然持续。
4.抗肿瘤活性
干扰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肿瘤病毒在试管内引起细胞转化的能力与在动物机体内引起肿瘤的能力是相平行的。早在干扰素发现后不久就已证明,干扰素可以抑制某些RNA或DNA肿瘤病毒在试管内的细胞转化作用。而且, 在动物实验中,干扰素不论对由肿瘤病毒引起的动物肿瘤,还是对动物移植肿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肾癌IFN-a可降低EGF受体的表达。
   5.对细胞的分化和发育过程的影响
影响非成熟肌肉细胞的成熟,球蛋白基因的诱导,tRNA的甲基化,在肿瘤细胞上癌胚抗原的表达。干扰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激素样活性。注射高剂量干扰素后,干扰素可调节中枢鸦片样肽的活性,能引起睡眠和行为的改变。
此外,在临床使用干扰素a治疗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的过程中,发现干扰素有镇痛作用。侯云德等在动物试验中证明了这一点,并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具有更强镇痛作用的脑啡肽-干扰素(专利号:ZL 94 1 15496。3。)。Wang YX 等(2001)也证明了a干扰素不仅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也是一种镇痛分子。并认为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和镇痛作用与干扰素分子的不同结构域有关。镇痛作用的结构域位于122Tyr 周围。紧靠122Tyr的是36Phe,后者如突变为Ser后,镇痛作用完全消除,抗病毒活性保留40.5% 。这说明36 Phe 残基包括在干扰素镇痛结构域之内。
(三)干扰素受体
细胞素是通过受体发挥作用的。细胞素受体一般可分为3 类: 类是I 型细胞素受体即生血因子受体, 其配体细胞因子包括IL-2Rb,IL-2Rg,IL-3Ra,IL-3Rbc,IL-4R,IL-5R,IL-6R,IL-6Rb(gp130),IL-7R.,IL-9R,IL-11R,IL-12Rb,IL-13R,EPOR,GM-CSFR,G -CSFRa, LIFR, OSM, CNTF(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 GH(Growth hormone ), PRLR( Prolactin ); 第二类是II型细胞素受体, 其配体细胞素包括α、β、γ型干扰素,IL-10R; 第三类是TNF 样受体, 其配体包括TNF-α, TNF-β, gp39 (CD40-L),CD27-L,  CD30-L, NGF  等。IL-8R属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细胞素活性的多效性和重复性也可从受体水平上得到解释。一种细胞素往往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能是由于受体,特别是独有的亚基在不同细胞,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所引起的;而同一中生物学活性由多种细胞素所共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细胞素有共有的受体亚基,从而产生相似的信号传递。
    I 型细胞素受体的胞外结构域由两个III 型纤维结合素( Fibronectin ) 结构域组成,约200个氨基酸; 膜远侧端结构域含有一套4 个保守的Cys;而膜近侧端结构域含有WSXWS基序。 I型细胞素受体膜内部分不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功能域,所以与生长因子受体不同,后者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但是它们的保守区可结合不同非受体型的酪氨酸激酶,使信号转导途径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胞内近膜区的Box1和Box2约60个氨基酸,它们可结合JAK酪氨酸激酶家族。IL-2受体b亚基Box1,Box2的羧基端可结合Src家族的激酶,如Lck, Fyn等。
     II型细胞素受体的胞外也由两个结构域组成; 在其膜远、 近侧端的结构域中各含有一对保守的Cys 。TNF 样受体的胞外部分由4 个类同的结构域组成, 每个结构域含保守的Cys —Cys(3)—Cys(2)结构。
    高亲和力的受体是由异种受体亚单位组成寡聚体。GM-CSFR, IL-3R, IL-5R的高亲和力受体是由一特异性α受体亚单位和一共同的β亚单位所组成的异种二聚体, 这一共同的β亚单位称为βc 或KH97。LIF, OSM,CNTF,  IL-6,和IL-11的异种二聚体中有一共同的gp130 受体亚单位; 又如IL-2, IL-4,IL-7 可能还包括IL-13的受体复合体中有一共同的IL-2Rγ另外, IL-15的受体复合体中可能有IL-2Rβ(Budal et al 1995)。
  干扰素受体(IFNR)属II型细胞素受体。 目前所知,干扰素又分两类,类为IFN -α/ β/ ω/ τ受体; 第二类为IFN-γ受体。在 B淋巴细胞表达另一个IFN受体,它与CD21相同,这一受体通过gp350/220 衣壳蛋白也可与EBV结合。
(四)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不是直接与靶分子发挥作用,而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刺激细胞内多种效应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从而发挥干扰素的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信号传递是通过所谓JAKs和STATs 系统进行的 。首先,细胞素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一类胞浆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JAK,Janus kinase )使酪氨酸磷酸化。JAKs功能与结合有配体的受体的膜近侧端区段有关, 它可导致JAKs的磷酸化和激活, 而激活的JAKs可进而使受体磷酸化, 并使胞浆内一组转录因子磷酸化, 后者称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  简称STATs 。几种磷酸化的STATs 与另一种DNA 结合蛋白形成复合体, 转移到核内, 与细胞因子诱导基因的上游增强子区段相结合, 引起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基因的表达, 从而发挥细胞因子的功能。Janus 是罗马神中的守护门户的两面神, 正好说明它的功能。JAKs家族目前所知, 只少有4 种:JAK1, JAK2, JAK3, TYK2。不同细胞素受体利用不同的JAKs成员进行信号传递。IFN —α/ β利用JAK1, TYK2, 而IFN —γ则利用JAK1,JAK2 进行信号传递。JAKs的底物是STAT蛋白: STAT1 α是p91;STAT1 β是p84;STAT2 是p113; STAT1 是JAK1的底物; 而STAT2 是TYK2的底物。  
   干扰素发挥作用的起点是IFN-α与IFN -αR 的结合,使相应的JAKs磷酸化, 激活的JAKs可进而使受体磷酸化, 并使胞浆内ISGF3 α的三个亚单位磷酸化( STATs ) 。在此之前,三个亚单位系以非活化状态独立存在于胞浆内,但在磷酸化即活化后则互相结合成三联复合体, 后者与另一DNA结合蛋白相结合,共同进入胞核内,作用于效应分子基因5''端的结合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 Interferon stmulated response element )(ISRE), 从而使一系列效应分子表达。这一理论代表了细胞与生物活性分子相作用的一种新模式,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干扰素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重大进展,在细胞调节理论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所谓干扰素激活基因(ISG)的产物,也就是干扰素的效应分子包括: ⑴蛋白激酶 ; ⑵2-系统; 该系统涉及3 个酶: ①2-合成酶, ②2 ’、5''磷酸二脂酶, 它能降解2-为ATP和AMP ; ③依赖2-的RNA 酶(RNAseL 或RNAseF)。现已证实IFN 的效应分子远远不只上述几种,因为在不少情况下细胞抗病毒状态的建立与这些分子的生成量并不平行,而且IFN 的许多其他活性也不是少数几种效应分子可以解释的。一些当时已知的蛋白质因子也可以因IFN 的诱导而增加合成,例如MHC 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所以从广义上说,这些蛋白质也是IFN的效应分子。但还不仅于此,一些新的IFN 效应分子逐渐得到分离和分析,包括所谓15kD蛋白、67kD蛋白、Mx蛋白和肽链释放因子等。尽管它们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已被直接或间接地证明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其受体基因位于21q22.1.去基因小鼠试验表明:去除 IFN-αβR后对病毒感染敏感.  
二、人α型干扰素的亚型
   关于人α干扰素不同亚型的标记,过去文献上比较混乱,大致可以归纳如表2 。
表2 人α干扰素不同亚型的标记
        重组干扰素                自然干扰素
Goeddel 等    Nagata等        Rubinstein等    Hobbs 等
A             α1             α1             (a)
B             α2             α2              b1
C             α4,4b          β1              b2
D             α5             β2              b3
F             α6             β3              c1
G             α7             γ1              c2
H             α8             γ2              c3
I             φα10          γ3              d1
J             α11            γ4              d2
K             α13            γ5                
L             α14               
    在重组干扰素中,根据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较,人α干扰素不同标记亚型之间的关系,如表3 所示。
         表3 人α干扰素不同标记的亚型序列的关系
Goeddel 分类              Nagata分类
    K                         = α6
    G                         = α5
    A                         ≈α2
    D                         ≈α1
  C ≈L                       = ψα10
  J1≈J2                      ∽α7
  B ≈B2                      = α8
    以上研究得较为深入、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α2 和α1 型干扰素,一般认为均有多个等位基因,如表4 所示。
                  表4  α1 和α2 型干扰素的等位基因
  亚型                    等位基因              氨基酸序列
                             31     56    100     114     158
IFN —α1 1a          Met    Val   Ala     Val     Leu
               1b          Met    Val   Ala     Ala     Leu
               1c          Val    Ala   Val     Ala     Val
               1d          Met    Val   Val     Ala     Leu
               1e          Val    Ala   Ala     Ala     Val
                             23           34
IFN —α2 2a          Lys          His
               2b          Arg          His
                2c          Arg          Arg
    上述IFN-α1 型干扰素基因的变异是我国学者发现的。
三、多种α干扰素亚型的生物学意义和在进化上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HuIFN-α和IFN-β家族在二亿五千万年以前是同一祖先。IFN-ω与IFN-α基因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开始分开,而IFN -α分为许多亚型则始于八千五百万年以前,也就是在哺乳类动物形成以前。根据γ型干扰素的晶体结果推测它与α、β型干扰素也来源于同一祖先。
    β、γ型干扰素只有一个型别,它们与α型干扰素的性质相差很大是不必说,但是,为什么α型干扰素有这么多亚型呢? 它们的存在究竟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历来有二种并不互相排斥的学说。一种见解认为不同亚型是由于进化过程上的突变所引起的,并无特定的生物学意义,例如αIFN —αL 相当第20位氨基酸处是终止密码,因此,它是伪基因,可为由于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SMT Ⅲ.1A 所代替而成为有功能性。另一种见解认为,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淘汰选择的结果,每一亚型在机体内均有其特殊功能,正如机体中有许多种GTP 酶( G-蛋白 )一样。
    作者认为这二种见解是统一的,进化的过程,就是基因突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淘汰选择的过程,在进化的过程中,对机体有利则留,则发展; 对机体无利则去,则淘汰。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说明,α型干扰素的不同亚型是有其不同的生物学意义的, 理由是:
    ⒈同一病毒在不同细胞中诱生的α型干扰素的亚型种类有很大差异,反映了不同细胞干扰素反应的生理功能。仙台病毒在人白细胞中诱生的干扰素,以α1为主,其次为α2 ,并有少量的α14,而同一病毒在类淋巴母细胞中诱生的干扰素,却以α2 为主,α1 为次,无α14; 从急性髓母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提取的白细胞,诱生的干扰素亚型又大不相同,主要是α2 和α14,比α1 的转录物高2-3 倍; 仙台病毒在人单核细胞中诱生的干扰素主要是α8(αB)。
    ⒉α干扰素的不同亚型在不同细胞培养上表现不同的抗病毒活性。如表5 所示。
   表5 不同α干扰素亚型在不同细胞上的相对抗病毒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              相对抗病毒活性( 以WISH细胞为100% )
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1     α2     α8(B)  αC     αF     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SH( 人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HeLa( 人 )     6       3       32      25     316      50
MDBK( 牛 )  6300      20     1000     400     200    1600
L929( 小鼠 )  63       0.5      1       0.8   未做     80
RK13( 家兔 ) 160       2      160     100       0.1   160
Vero( 猴 )   100      16       63      63       0.8   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uIFN-α1 在MDBK细胞上的抗病毒活性比WISH对高20~30倍左右,而HuIFN -α2a则无差别。
    ⒊不同α干扰素亚型对不同病毒的敏感性不同,HuIFN-α1 抑制出血热病毒繁殖的能力比IFN-α2a高15倍,对其他病毒的敏感性也有差别。
    ⒋Zoon K等从自然的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中分离出18种α干扰素,比较了它们的诱导IL-1 的能力。在单核细胞中的细胞毒活性,增强NK细胞的活力和Ⅰ型HLA 在HL-60细胞上的表达。结果,不同α干扰素对上述4 种活性的差别很大。例如蛋白4 可以大量诱生IL-1 ,而蛋白14却基本无此活性。
    ⒌不同的重组α干扰素对NK细胞的促进作用有90倍的差异,其中α8(B), α2(A), α1(D), αC 较高,α6(K), αF 较低,α7(J)。
     HuIFN-α1 可以增加单抗细胞MHC Ⅱ的表达而IFN α2 则不能.
    ⒍IFN -2a和IFN-2b临床应用的经验表明,前者有20.9% 的患者产生抗体,而后者仅为6.9%。
    7.α干扰素受体的研究也支持α干扰素的不同亚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为干扰素与干扰素受体的结合还需要一种辅助因子 ( Cofactor )。由于干扰素作用发挥的步要与其相应的受体相结合,所以这一辅助因子是不同亚型干扰素具有不同性质的分子基础。
8.Larrea E,等(2001)发现, 在人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系统受病毒激活后选择性地表达不同亚型的a干扰素,而在慢性丙型肝炎病人 PBMC 选择性地表达IFN-a5 。
由此可见,α干扰素的不同亚型是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的, 在临床上是不一定能完全相互代替的。
四、γ型干扰素
   γ型干扰素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性质与α/ β型干扰素不同。它是由CD8+细胞和CD4+细胞的TH0 和TH1 亚群在抗原或细胞有丝分裂素如ConA的刺激下诱生的。IL-2 和Leukotrienes可促进其诱生; IL-10, dexamethasone 和cyclosporin A可抑制其诱生。γ干扰素又称II型干扰素, 免疫干扰素, 巨噬细胞激活因子等。人干扰素基因定位在12对染色体q24.1 而小鼠γ干扰素基因定位在第10对染色体上。人γ干扰素基因组长约6 kb有3 个内涵子, 转录物长1200bp。人γ干扰素cDNA编码143 个氨基酸和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而小鼠γ干扰素cDNA则编码133 个氨基酸和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人γ干扰素分子有2 个糖基化位点; C 端常被降解, C 端缺失9 个氨基酸不影响其生物学活性。糖基化的γ型干扰素的分子量为20—25kd; 非糖基化分子则为15.5kd。γ型干扰素的活性形式为非共价结合的二聚体。
    小鼠γ型干扰素的基因序列见Dijkmans et al ( 1985 )基因库登记号为: M28621。人γ干扰素cDNA的序列见Nishi 等( 1985 ), 登记号为M29383 , Devos et al (1982 ) 登记号为V00543。
    去IFN-γ基因的小鼠表现为对流感不敏感。去IFN-γR 基因的小鼠, 其Th1 细胞不缺损; 对LCMV敏感, 但对VSV 不敏感; 对分支杆菌和Listeria感染敏感。
五、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既然不同亚型干扰素各有其的性质,反映在临床应用上也有所不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干扰素主要制剂如表6 所示。
        表6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干扰素主要制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扰素型别        商品名          研制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IFN-α2a        Referon-A      Hoffmann—LaRoche
                                病毒所, 长春生研所
                                沈阳三生,海南新大洲等
rIFN-α2b        Intron A       Schering—Plough
                                北京远策,深圳英特龙,
                                哈尔滨白天鹅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上海华新,安徽安科                               
IFN-α1b                    深圳科兴,北京三元,上海生研所, 
                   长春生研所。
rIFN-β1b/17Ser     Betaseron   Berlex Lab, Chiron
rIFN-b1a         Avonex      Biogen
rIFN-γ          Immuneron Biogen, 病毒所,上海生研所                               Actimmune  Genetech,    上海生化所, 二军大
自然IFN-β                      东丽
Namalva干扰素     Welferon      Welcome
LeIFN             Alferon        Interferon Sciences
                                 多个国家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述干扰素制剂中, 除HuIFN-γ主要治疗慢性肉芽肿病、类风湿关节炎; HuIFN-β治疗多发性硬化外,在国际上rIFN-α2b应用最为广泛 。重组干扰素是单一基因型的,而自然干扰素则含有各种亚型。自然Namalva 干扰素在99% 纯度时,发现有18个主要和5 个次要的干扰素成分; 自然白细胞干扰素也有类似情况。不同亚型干扰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自然干扰素又包含有不同亚型的干扰素,理论上说,相同剂量的自然干扰素的临床应当远比单一亚型的重组干扰素为好,但是根据我们严密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自然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 ( 停药后1,6 月,12月 )比相同剂量的α1b型干扰素,确要高些,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Ideo等报导,用重组IFN-α2a和自然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相比治疗15例丙型肝炎的结果表明,Welferon的疗效比IFN -α2a的疗效稍佳,并有统计学意义, 但他们比较的这两种干扰素均不是自然细胞产生的。
    关于干扰素抗体的产生率,显然自然干扰素要比重组干扰素2a,2b 要低,但是IFN-α1b的情况也不低。有些产生干扰素抗体的患者就缺少干扰素的治疗反应, 不过, 再用自然干扰素治疗,继续有干扰素反应。
    总之,不同α干扰素亚型的临床治疗经验还不多,有待不同亚型干扰素投放市场后进一步进行临床治疗反应的研究。
六、目前干扰素临床应用的适应症
    干扰素是个采用重组DNA 技术研制成功、并最早用于临床的细胞素。
㈠干扰素治疗肿瘤的疗效
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不是独立的,而是综合性的。目前所知,包括如下4个方面:
    ⒈ 是由于干扰素抑制肿瘤病毒的繁殖。因为,有一种假说认为,感染性病毒或整合到细胞DNA的病毒基因的持续存在,对癌变过程的发展是必需的,而动物经干扰素治疗后可以抑制这种病毒感染,从而表现为抗肿瘤的作用。某些明显由病毒引起的肿瘤,如人的喉乳头瘤,性疣等,干扰素对之有明显的。
    ⒉ 是由于干扰素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考虑到干扰素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病毒诱生的肿瘤的生长,且可以抑制移植性肿瘤和由化学致癌物诱生的肿瘤的生长,而上述肿瘤尚无直接证据由病毒所引起,因此不能用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来解释抗肿瘤现象。那么,干扰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可能是抗肿瘤生长的直接原因,何况有些作者已经证明,异常迅速分裂的细胞对干扰素的敏感性远远大于正常细胞。
    ⒊ 是由于干扰素调动了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引起肿瘤细胞的迅速破坏与减少;干扰素抑制机体抗体反应,从而可能降低肿瘤保护抗体即封闭抗体的水平,使免疫系统地作用于肿瘤;干扰素可以增加某些肿瘤细胞如L1210细胞的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的表达,以利于肿瘤细胞被杀伤清除;干扰素可以增进NK细胞的活力,而NK细胞是机体执行免疫监视作用的一种重要细胞;另一方面,临床上使用干扰素治疗恶性肿瘤,凡有缓解或好转的,常与周围血NK细胞的活力增加相平行。
    ⒋用癌基因转化成纤维细胞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调节癌基因的表达乃是干扰素抗肿瘤活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由此可见,干扰素是一种较理想的肿瘤抑制蛋白。它能调节正常的和恶性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它的抗细胞生长作用涉及多种途径, 包括诱导G0/G1 的抑制, 抑制Rb磷酸化, 下游调节G1 cyclines 和cycline A,  抑制E2F DNA 的结合和c mys 的表达。干扰素拮抗组织和生血生长因子的有丝分裂活性, 下游调节涉及信号转导的胞浆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肿瘤蛋白。在干扰素作用后, 可观察到细胞自动力的抑制, 细胞表面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的增加, 破坏的细胞支架(cytoskeleton)的重排。
              表7 干扰素治疗肿瘤的疗效
               (包括与化疗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肿瘤                    疗效( 完全和部分缓解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毛细胞白血病                      70~90%
2.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早期                    〉70% 
      慢性晚期                      25%
      暴发型                        10~15%
3.非何术金氏淋巴瘤
      低度                          40~50%
      中/ 高度                      10~15%
4.T 细胞淋巴瘤
    未治疗                        〉90%
    顽固性                          45~70%
5.多发性骨髓瘤:    未治疗           50%
    顽固性                          15%
6.表面膀胱癌                      〉50%
7.恶性类癌                          47%
8.Kaposis''肉瘤                      30~40%
9.卵巢癌                            18%
10. 肾细胞癌                        14.6%
11. 恶性黑色素细胞癌                10~15%
12. 神经胶质瘤                      17%
13. 乳腺癌                          10%
14. 恶性胰腺肿瘤                    部分
15. 晚期直肠癌                      部分
16. 食道癌                          部分
17. 非小细胞性肺癌                  部分
18. 小细胞性肺癌                    部分             
⒈毛细胞性白血病(HCL)
    Cancer  一字的含义包括200 种以上的恶性肿瘤(Clark 1991)。经典的化学合成药治疗肿瘤的反应率一般在15—29% , 虽然八十年代早期的研究已经表明,干扰素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其均不足以获得美国FDA 的批准。基于干扰素可引起高分化B 细胞瘤的缓解, 所以临床学家选择了一种罕见的毛细胞性白血病来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 经人α型干扰素治疗后, 很快提高了抑制周围血细胞和血小板的能力, 患者的免疫状况改进了, 骨髓和血液中的毛细胞下降了, 患者的机会感染消失了, 也不再需输入血小板和红细胞了。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也, 在缓解后内源性干扰素的产生能力可恢复到正常。这一重大进展促使美国FDA 于1986年6 月批准干扰素投放市场, 随着全世界有31家药品审批单位也批准干扰素投放市场。虽然最近已有化学合成药可替代α型干扰素治疗该病的部分作用, 但干扰素作为个重组DNA 药物的研制成功, 无疑对随后生物治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α型干扰素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有大约90% 的疗效。但是, 大约有50% 的病人在仃药后复发, 不过大部分复发的病人对干扰素重新治疗还是有反应的。最近报导, 干扰素长期治疗可使82% 的患者有长达6 年的存活期。
    为什么α干扰素对毛细胞白血病有如此明显疗效, 目前尚不清楚, 不过, 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周期和Apoptosis 可能起重要作用( Vadantham et al 1992 ,Genot 1994)。
    毛细胞是高分化前浆细胞性B 细胞, 表达CD25抗原。CD25及其生长因子, IL—2 , 的存在可能是重要的. 因为, 缺少CD25抗原的HCL 对干扰素治疗不敏感。另一个重要线条是HCL 患者有高水平细胞内自由钙和CD20磷酸化。CD20的磷酸化依赖于钙/ 调钙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和蛋白激酶C 。α干扰素可下游调节CD20的磷酸化和降低细胞内高水平的钙; α干扰素也可激活蛋白激酶C , 它对蛋白激酶II有负调节作用。有趣的是, CD20在结构上与EB隐性膜蛋白1 (LMP1)十分相似, 后者是一种转化癌基因病毒蛋白, LMP1可激活bcl2基因, 以阻止apoptosis . 由于在HCL 有bcl2的表达, 干扰素可间接地下游调节该基因, 使之发生apoptosis.HCL 另一个高表达的癌基因是c Src,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 也可被α干扰素所抑制。在在不正常的酪氨酸激酶, 细胞内的高钙水平, CD20的磷酸化和细胞分化的阻断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其他B 细胞肿瘤对α干扰素也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细胞素结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低度淋巴瘤也有疗效; 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无痛性骨髓瘤和冷沉淀球蛋白尿( cryoglobulinemia) , 如果在早期长期进行干扰素治疗也有相当疗效。
    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早在80年代早期, 用部分纯化的白细胞干扰素治疗CML , 就发现有明显疗效; 随后用重组高纯度干扰素进一步研究表明, 干扰素治疗可使患者骨髓的Philadeiphia染色体阳性细胞的减少, 甚至消失。
      CML 伴有Philadelphia染色体畸变体, 后者的形成是由于第9 和第22对染色体之间的交互转位, 从而形成嵌合bcl —abl 癌基因。其蛋白产物与正常的c—Abl 蛋白比较, 具有较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CML 导源于多能性造血干细胞,常为未分化性白血病, 在周围血有未分化的髓细胞和淋巴样母细胞。该病通过骨髓移植部分患者可被治愈, 但单纯化疗不能影响预后。干扰素治疗有明显疗效。大约75% 的良性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后血相完全恢复正常; 不少患者的缓解期可长达8 年之久。
    干扰素抑制CML 细胞的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下游调节bcl —abl 基因的白表达。在治疗前, Bcl —Abl 蛋白的表达可阻止apoptosis,  以使肿瘤细胞积聚和超期存活。
    干扰素对多发性骨随瘤也有良好的疗效: 对过去治疗过的病人, 有15% —20% 的治疗反应率; 对过去未经治疗的病人, 其治疗反应率要高得多。由于传统的化疗对多发性骨随瘤也有好的疗效, 所以, 现在常将化疗与干扰素联合应用以增加其反应率或延长其缓解期。干扰素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非Hodgkin''s 淋巴瘤也获得良好疗效。
⒊黑色素瘤
      目前, 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化疗并不满意, 经典的化疗药物Dacarbazine 治疗黑色素瘤的总反应率仅为17%,完全反应率为4%, 反应期平均为6 个月。单独干扰素治疗黑色素瘤的反应率为16%,而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却报道不一。II期临床的治疗结果令人鼓舞, 但III 期临床结果的报道有矛盾。南非Pretoria大学Falkson 报道, Dacarbazine+IFN α2b治疗黑色素瘤的反应率为53%(16/30),而单独干扰素治疗的反应率为20%(6/31)( Falkson et al 1991 ) 。澳大利亚Thomson 小组报道, 联合治疗的反应率为21%(18/87),而单独IFN α2a 为17%(14/83) ( Higgins 1994 ) 。
    Marin-Cola等应用IFN/IL-2治疗黑色素瘤患者82例,总率23%,他们发现,随着干扰素剂量的增加,总率可增加至42%,但毒性反应也随之加重。目前,IFN/IL-2+化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生物化疗方案总率为41%-60%,中位存活38周,术后病人给予干扰素作为维持治疗,可明显延长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期。(引自李玉升等1998)。
    ⒋肾癌
      在北欧, 肾癌占所有肿瘤的1.4% ,所有肿瘤死亡率的1.5%; 男性发病率2倍于女性; 高发年龄在60岁左右。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 美国每年有27600例肾癌新病例。5 年存活率为50%,目前, 的治疗反应率仅为20% 。
      增殖速度较慢的肾细胞癌在单独用α型干扰素治疗后大约有10—20% 得到缓解。美国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re采用IFN —α和维生素A 类似物13 cis retinoic acid联合应用治疗24例晚期肾癌患者, 有29% 有治疗反应, 其中1 例有完全反应, 6 例有部分反应。过去单独用干扰素治疗或联合Vinblastine治疗仅有10% 的治疗反应。美国Houston MD Anderson Cancer Centre 的Sella,A  报道, IL—2 + IFN —α+Fluorouracil联合应用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反应率可达43% 。在这46例II临床研究中, 所有病人每日皮下注射IFN —α4X10(6)U/m(2) , 共29天;连续输注IL—2 2X10(6)U/m(2) 和Fluorouracil 600mg /m(2) 共5 天。其中, 4 例(8%)有完全反应, 15例(35%) 有部分反应。( Stein 1994 )
    据Wagstaff等(1995)统计, 由31篇报道, 1100  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用重组人α型干扰素, 或自然白细胞干扰素, 或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进行治疗, 总反应率为14.6% 。仅有肺转移的病例, 反应率可 高达34%(32/93)。
    ⒌肺癌
       1996年廖美琳等报道210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以干扰素治疗,第1、2、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和术后化疗组。1997年我国安徽省肺科医院史清明等报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同时,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化疗加白细胞干扰素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出品),干扰素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100万单位,共20天 ,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提高了近期疗效;?降低了骨髓抑制程度;?减慢了肿瘤的生产速度;?缩短了化疗的间期。
     6.消化道癌
      干扰素与5-Fu联合应用治疗结肠癌比单纯化疗得要好。
1992年Wadler收集干扰素+5-Fu治疗晚期直肠癌,总率为26%-63%。另一些作者认为干扰素+5-Fu治疗晚期直肠癌并不能延长存活,联合应用CPT-11(羟基喜树硷)+5-Fu+CF是当前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较好的化疗方案(李玉升等1998)。
       香港一组研究人员应用干扰素+ADM治疗75例不能进行手术的原发性肝癌,与单用ADM治疗相比,疗效提高,中位生存时间延长。黄俊显等报道,干扰素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54例中晚期肝癌,疗效优于单用肝动脉栓塞治疗。
      李玉升等(1998)应用干扰素+5-Fu+CBP+PDD治疗晚期食道癌获得较好疗效。
      Bernhard 等(1995)应用干扰素+CF+5-Fu治疗晚期胰腺癌,14%部分缓解,14%稍有缓解,但疼痛控制率大于60%。
Ajani等(1996)报道,应用干扰素+5-Fu+PDD治疗作为胃癌术前化疗,率达40%。另有报道,应用干扰素+5-Fu率达45%-54%。
7.其他肿瘤
      肠神经内分泌瘤也同样对干扰素有治疗反应。皮肤鳞状上皮癌和基底细胞癌对干扰素或干扰素加视黄醛衍生物(retinoid)治疗有较好疗效。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一种由于IL—7 刺激产生的TH细胞肿瘤也对干扰素或视黄醛衍生物治疗敏感。
      成骨肉瘤是一种导源于中胚叶的肿瘤, Rb和p53 突变的机率很高, 手术后干扰素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Kaposi肉瘤是一种血管原性增生性疾病, 常见于AIDS病患者, 干扰素治疗后大约有40% 患者得到缓解。最近证明, 儿童致命性肺血管瘤(pulminary hemangioma) 也对干扰素治疗有良好疗效。
       有报道干扰素+5-Fu+PDD作为头颈部鳞癌的新辅助化疗,3周后率达93%,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4%(引自李玉升等1998)。Vokes等报道干扰素 +PDD+5-Fu+CF治疗晚期头颈部癌,41例可评价,结果25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
      Medenica等(1996)测定18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干扰素抑制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经干扰素+激素治疗2年后,10例完全缓解中位生存6年。
      干扰素治疗脑神经胶质瘤也有较好疗效;Paker等(1996)报道一组32例应用IFN-b联合超分割放疗,中位生存8个月。
      干扰素+13-顺式-维甲酸治疗晚期皮肤癌率达25%,局部晚期者率达93%(引自李玉升等1998)。
      干扰素对治疗表面膀胱癌、卵巢癌、原发性脑瘤等也有一定疗效。
     γ型干扰素对肾细胞癌、黑色素瘤、慢性随细胞性白血病、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 等也有一定疗效。
    a干扰素是一种骨髓生成抑制素,用于治疗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ystemic mastocytosis ,SM),( Schernthaner GH等2000)。
㈡抗病毒治疗
理想的抗病毒药需具备下列条件:
1.抑制或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
2.激活免疫系统,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病变细胞;
3.防止病毒基因(DNA病毒或具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
干扰素是人体中抵抗病毒感染的天然蛋白质,它具有理想抗病毒药物的所有条件:它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激活免疫系统,清除被病毒受染的细胞;并能防止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
    目前, 干扰素治疗病毒病的见表8 。
        表8干扰素治疗病毒性和其他非肿瘤疾病的疗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毒病      病毒病原                疗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慢性活动性    HBV           约40% 患者HBe 阴转        
  肝炎                        与激素联用可以提高疗效
2.丙型肝炎      HCV           约25% ~50% 患者ALT 下降
                              或正常
3.艾滋病        HIV           抑制艾滋病患者HBV 的复制;                     
                              延长HIV 带毒无症状者发病的潜
                              伏期;
                              Koposi''s肉瘤可以缓解,增加
                              血清β2M水平
                              与AZT 联合应用可以症状
4.唇和生殖器官  HSV—1       缩短病程,减轻疼痛
  复发性疱疹    HSV—2
5.带状疱疹      VZV           缩短病程阻止扩散,减轻病痛
6.肿瘤患者水痘  VZV           降低致命性的内脏合并症
7.病毒性角膜炎  HSV—1       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痊愈率>90
                腺病毒
8.红眼病        肠道病毒70    缩短病程
9.慢性宫颈炎    HPV,HSV,      局部应用60% 显效,95%
  包括宫颈湿疣  CMV
10.肛门—生殖器 HPV           40—50%
   扁平湿疣
11.青年喉乳头   HPV—11      肿瘤消失或缩小,  易复发
   状瘤
12.寻常疣       HPV          
13.巨细胞病毒   HCMV          尿毒症消失,降低发病率
14.普通感冒     HRV           缩短病程,排毒减少
15.外阴前庭炎   50%与HPV有关 临床症状
16.Behcet''s病   不明         γ干扰素治疗后,口、生殖器溃疡
  ( 征 )生殖器溃              结节性红斑、血栓性静脉炎、复发
   疡,口疮及眼               性关节炎等均可减轻症状或完全消
   色素层炎                   除。但是眼色素层炎,视神经乳头
                              炎无,停药后复发。
17.类风湿关节炎 不明          γ干扰素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
                               40~50% 缓解
18.复发性硬化   不明           延长缓解期
19.精神分裂症   不明           部分
20.呼吸道合胞   RSV            志愿者试验表明,攻击前后均
   病毒感染                    给药, 可以明显减轻症状,但
                               仅在病毒攻击后给药, 则无效。
⒈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
图 2乙型肝炎病毒
全世界有3。5亿乙型肝炎感染者,每年有5000万新病例。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典型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剂量为10MU,每周3次,4-6个月为1疗程。治疗后大约有40-50%的 患者转氨酶(ALT)转正,活体肝组织病理,HBV DNA被清除,HBeAg阴转,HBeAg阳转,在治疗仃止后几个月或数年, 大约15% 患者的HBV SAg 阴转, 导至带毒状态的终止。这些转变是由细胞免疫系统介导的。活动性慢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原始感染的病人和免疫耐受的病人对干扰素治疗也不同。慢性肝炎,HBeAg阴性者,干扰素治疗要每周3次,每次6-9MU,疗程延长至12个月,尽管如此,仃药后的复发率高达60%以上。 1992年初和同年7 月我国和美国FDA均先后分别批准IFN-α1b和a2b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有19个国家批准采用细胞素治疗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与肝细胞型肝癌有密切的关系, HBV X 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可能与癌变有关; 而干扰素可以控制这一过程。
    对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不理想。Lampertico et al (1997)使用a2b型干扰素长期治疗HBeAg阴性, 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42例,随机对照,治疗组21例,4例肝硬化;对照组21例,3例肝硬化a2b型干扰素,600万单位,每周3次,连续24个月。结果表明,干扰素组有1/3病例HBV持续抑制,81%病人减轻。
    a2a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当剂量小于5X10 MU/d时副作用轻,随着剂量的加大,副作用也随之增加;接受a2a/b型干扰素治疗的大多数患者在给药2-8小时内出现“流感样”症状,采用退烧药可减轻症状。a2a 型干扰素偶尔可诱发或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如甲状腺功能紊乱,牛皮癣等;偶尔还可见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视觉障碍,失眠,高甘油三脂血症,总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房室阻滞,超声心动图改变等。由于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的达17%左右。在a2a型干扰素治疗患者中约有10-20%产生血清中和抗体。
    (2)丙型肝炎
HCV是于1988年发现的。丙型肝炎从感染到肝损伤可长达20年。丙肝可导至肝硬化,肝癌和肝衰歇。在美国丙肝是进行肝移植的主要理由;美国有450丙肝病人。全球有2亿病人。据估计,丙型肝炎如不治疗,其病死率将超过艾滋病。干扰素是在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干扰素治疗方案为:3-5MU,每周3次,6-12个月为一个疗程。大约有50-70% 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是敏感的。大约有15—30% 患者有持久反应, 导至肝功恢复正常。治疗的患者在仃药后复发率高达40-60%。Damen M等(2001)认为干扰素长期治疗,可以明显地增加病毒学的稳定的反应率,特别是对用传统方法治疗后复发的病例。
采用PEG(40kd) IFN alpha-2a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每周一次的病毒学的反应率高于每周3次注射普通干扰素。性相似,  PEG(40kd) IFN alpha-2a的适宜的剂量为180-微克。(Reddy KR2001)
     保持持久反应性的因素为:低病毒血症,除1以外的基因型,无肝硬化,肝内铁含量低,E2基因核苷酸变异小。延长疗程(》12个月)可以增加治疗反应的持续性。对无治疗反应性或复发的病例可考虑联合治疗,包括干扰素加indomethacin,干扰素加ketoprofen,干扰素加ribavirin。
      1998年6月3日美国FDA批准Schering Corporation(Kenilworth NJ)重组α2b型干扰素与Rebetol(ribavirin)联合应用治疗丙型肝炎,商品名为Rebetron。临床试验表明,联合治疗6个月,仃药追踪6个月,大约有45%的患者HCV水平持续降低,而单用干扰素再治疗只有5%。联合治疗后,患者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有50%有炎症,而单纯用干扰素治疗为34%。Rebetol和干扰素治疗丙肝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必须在医生严密监视下进行,包括死胎,致畸,因此妇女在接受时和在治疗后6个月不能怀孕。Rebetol可引起贫血,特别是有心血管疾患者尤为严重;干扰素还有精神症状,包括抑郁、自杀行为等。
最近Maxim Pharmaceuticals宣布(2001。4。20)采用干扰素a联合Ceplene(histamine dihydrochloride)治疗丙型肝炎72周完成II期临床结果表明,有40%的病人获得完全、持久的治疗反应,使用高剂量的Ceplene(10 mg/周)高达44%。而单独使用干扰素组只有16%的病人获得完全、持久的治疗反应。目前正在进行干扰素、病毒唑和Ceplene联合治疗丙型肝炎。特别是I型,它对干扰素不敏感,但在美国和亚洲有70%丙型肝炎是由I型引起的。
使用Ceplene治疗丙肝的理由是,许多癌症病人和慢性病毒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不能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而Ceplene可以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Ceplene是一尚在研究中的药物,除治疗丙肝外,还在12个国家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III期临床)以及晚期肾癌(II期临床),已超过1300例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3)D 型肝炎
       慢性D 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方案为:9-10MU,每周3次,12个月为1个疗程,暂时性缓解(ALT正常,HDV RNA阴性)率不超过50%。持久反应率不超过20%。  
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病又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最近报道,全球一半以上的成人被乳头瘤病毒(HPV)所感染。目前已鉴定的已达100个型别以上,它感染特定部位或引起特定临床症状,约有30%通过性传播。有报道指出,77%HIV阳性妇女同时也是 HPV阳性。与其它性传播疾病不同,HPV很易通过与感染的皮肤或与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触而传播。所谓性行为不能阻止HPV的传播,因为病毒存活在生殖道的外层皮肤细胞之内和阴道宫颈、肛门和尿道细胞内。避孕套不能保护所有这些部位的病毒传播。美国资料表明,大约有1000万美国妇女,其中大多数是10多岁和20多岁,具有活动性HPV感染。
自70年代以来,就陆续证明,干扰素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HPV可以引起人类多种疾病,见表9:  
表9  HPV与疾病关系一览表
疾病
致瘤性
 HPV型别
生殖器粘膜的高度发育不良症,上皮内瘤形成和宫颈癌
A:致癌性高;
B:致癌性中
C:致癌性低
A: 16, 18
B:31, 33, 35, 39, 45, 
  51, 52, 56, 58, 59, 68
C:6, 11, 26,40, 42, 43, 
  44, 53, 54, 55, 62, 66
鼻腔乳头瘤,上皮发育异常和癌
6, 11, 57;
肛门、生殖器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性疣)
常是良性
6,11,2,40,57
慢性宫颈炎(上皮发育异常,上皮内瘤形成(I和II度)
6,11常是良性
16致癌性高
6.11.16.
阴茎疣
常是良性
6,11
口腔寻常疣
常是良性
6,11,57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Heck 氏病)
可能演变成癌
13, 32;
青年人和成人突发性喉乳头瘤
常是良性
11,6
唇部疣性病灶
常是良性
2
结膜乳头瘤
常是良性
6, 11
深部趾和掌蚁冢状疣 
良性
1
皮肤寻常疣
良性
2,3,10,28,40,57
 青少年扁平疣(Verrucae planae)
很少恶化
3,10,28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症
(Epide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 )
至少12,17和20可以恶化
3,5,8,9,10,12,14,15,
17,19,25,28,36,40
趾疣和寻常疣
良性
4
花斑糠疹斑
(Pityriasis versicolor macules)
有30%可以恶化
  5,8 
肉类与动物管理人员的寻常疣
常是良性
7
Bowen氏病样丘疹;
16,18,31,35,39
喉、食道癌,某些支气管癌
恶性
16,18,31,35,39
皮肤疣,免疫缺陷患者
未知
26
皮肤疣,接受肾移植
未知
27 
皮肤、中间疣
未知
29
30,40
非生殖器Bowen氏病
原位癌
34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良性
37
在一黑色素瘤内
恶性
38 
Bowenoid 病灶
良性
40
多发性湿疣和皮肤扁平疣
良性
41
生殖器疣
  良性
42
(1)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生于急性官颈炎之后,或由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发生。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体轰肿和官颈内膜炎。其中宫颈糜烂最为常见,约占我国已婚妇女的50%左右. 例如,1996年,丽水地区全年全区共检查妇女14948人,查出妇女病患者9177例,疾病检出率61.29%,其中宫颈癌患者9例,占检查妇女数0.06%;滴虫性阴道炎458例,占3.06%;宫颈糜烂5337例,占35.7%;淋病3例,占0.02%;尖锐湿疣3例,占0.02%;Ⅱ度以上子宫脱垂5例,占0.03%。
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名称,正常的宫颈露在阴道部分的表面是由鳞状上皮覆盖,它由5层细胞构成,较厚,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较强,当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这部分上皮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所取代时,由于它只有一层细胞,很簿,下面的血管均可暴露,呈鲜红色,形似糜烂,故称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糜烂。单层的柱皮抵抗力极低,病原菌侵入易发生炎症而为临床所重视,成为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表现。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复杂.1989年中国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天坛医院合作研究发现,宫颈糜烂与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 ,巨细胞病毒(CMV)和衣原体感染关系极为密切( 表10 ). 从慢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中,三种病毒的检出率均明显地高于正常宫颈,说明这三种病毒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生, 特别是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有关. 因而是干扰素治疗的对象.
由表10 可见, HPV-16,HSV-2,CMV的检出率, 糜烂宫颈的检出率为正常宫颈未绝经者的4.9倍和3.9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CMV的检出率,糜烂宫颈为14.0%,为正常宫颈的5.8倍;CT的检出率,糜烂宫颈为13.4倍,是正常宫颈的5.6倍.
由表11 可见,糜烂宫颈4种病原的综合检出率为48.5%,是正常宫颈未绝经者(26.8%)的1.8倍,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正常宫颈已绝经者(44.1%)与糜烂宫颈比较无显著差异.
表10 正常宫颈和糜烂宫颈HPV-16,HSV-2,CMV和CT检出率的比较
病原*
正常宫颈@
糜烂宫颈
总例数
检出例数
%
总例数
检出例数
%
HPV-16
78
4
5.1
268
64
23.9
HSV-2
117
8
6.8
374
99
26.5
CMV
41
1
2.4
157
22
14.0
CT
41
1
2.4
134
18
13.4
*HPV-16:人乳头瘤病毒16型,采用DNA杂交技术检测;HSV-2: 人疱疹病毒2型,采用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和DNA杂交技术检测;CMV:巨细胞病毒,采用DNA杂交检测;CT:沙眼衣原体,采用ABBOTT试剂盒检测.
@不包括已绝经的34例.
表11  不同宫颈标本4种病原综合检出率的比较
宫颈标本
总例数
综合检出阳性
糜烂宫颈
134
65
48.5
正常宫颈:
   未绝经
41
11
26.8
已绝经
34
15
44.1
合计
209
22
43.5
宫颈糜烂的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由于病原菌的不同,白带的颜色、量也有所不同。白带常为粘稠性,有时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下腹经常出现疼痛,盆腔部可发生下坠痛或痛经,常于月经期、排便或性交时加重。此外,可出现月经不调和不孕。
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官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其糜烂面积大小可为三度:轻度,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官颈面积的1/3;中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重度,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根据靡烂的深浅度,可分为单纯型、颗粒型和乳突型三型。子宫颈糜烂与早期子宫颈癌从外观上难以鉴别,须作宫颈刮片检查,必要时作活检以确定诊断。
治疗前常规先作宫颈刮片,必要时宫颈活检,以排除早期宫颈癌。治疗目标是促使鳞状上皮的再生。治疗原则以局部治疗为主。
1987年钱止维等采用重组人干扰素a治疗宫颈糜烂,发现干扰素对此常见病有十分明显的疗效.
由表12 可见,146例宫颈糜烂患者用人干扰素a治疗的总率达93.8%,其中显效率为60%,与同剂量的自然白细胞干扰素相当;用常规药妇炎灵治疗的疗效为37.7%. 干扰素治疗12个月后仍保持明显疗效(表13)。干扰素治疗后病毒的检出率也明显下降(表14)
表12  重组人干扰素a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
分组
治疗反应率%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不变
恶化
干扰素(10mg)
146
11.0
60.0
93.8
6.2
0
干扰素(5mg)
22
4.5
31.8
90.9
9.1
0
自然干扰素
30
33.3
63.3
93.3
6.7
0
去干扰素对照
20
0
0
10.0
80.0
10
妇炎灵
53
3.8
37.7
88.7
11.3
0
无环尿苷
24
0
20.8
62.5
37.5
0
表13  重组人干扰素a治疗宫颈糜烂的远期疗效
分组
显效率(%)
仃药3天后
(n=295)
仃药6个月后(n=194)
仃药12个月后(n=115)
干扰素(10mg)
60
73
63
干扰素(5mg)
32
40
41
自然干扰素
63
88
83
去干扰素对照
0
0
-
妇炎灵
38
43
43
无环尿苷
21
38
-
表14   用干扰素治疗宫颈糜烂前后,宫颈HPV-16和HSV-2检出率的比较
分组
检出例数
HPV-16
HSV-2
No.
%
No.
%
正常对照
113
1/37
2.7
2/76
2.6
治疗前
112
8/21
38.1
37/112
33.6
治疗后
100
0/20
0
10/100
10.0
采用黄芪加人a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和单独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对比治疗164 例宫颈糜烂, 结果说明,不仅从临床疗效,还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率来看,黄芪干扰素合剂均优于单纯干扰素.  
表15 可见, 在总量为7.5ug 的干扰素2 组中, 用药一个疗程后(3周), 22例中仅1 例痊愈, 6 例显效, 显效以上共7 例(31.8%) 明显地低于加倍量的干扰素1组(59.3%)(P<0.05).在黄芪加干扰素组的56例中, 有4 例痊愈, 30例, 显效以上共34例(60.7%),明显地高于干扰素2 组(P<0.02), 而与加倍量的干扰素1 组相当(P>0.05)在停药6 个月后复查, 黄芪加干扰素组的41例中10例痊愈, 20例显效, 显效以上达30例(73.2%),与加倍量干扰素1 组的(72.7%)相似.
表15芪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
组  别
干扰素1组
(10微克)
干扰素2组
(5微克)
黄芪加干扰素组(黄芪0.1克,干扰素5微克)
仃药当天
总例数
86
22
56
痊愈
11(11.6)
1(4.5)
4(7.1)
显效
41(47.7)
6(27.3)
30(53.6)
27(31.4)
13(59.1)
21(37.5)
无效
8(9.3)
2(9.1)
1(1.8)
仃药后6个月
总例数
44
-
41
痊愈
10(22.7)
-
10(24.4)
显效
22(50.0)
-
20(48.8)
12(27.3)
-
11(26.8)
无效 
0
0
表16说明,76例正常宫颈的病毒分离阳性率仅2.6%, 而240 例糜烂宫颈的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30.8% 后者是前者的11.8倍. 而治疗前, 治疗后病毒分离的结果表明: 在单纯干扰素组( 包括总量为7.5ug 以及15ug组),治疗后的病毒分离阳性率达10.6%,  比治疗前(34.8%) 降低3.3 倍, 而在黄芪加干扰素组, 治疗后的病毒分离阳性率仅3.8%, 比治疗前(29.9%) 降低了7.9倍.(表16 )
表16  疗前疗后单纯疱疹病检出率的比较
标本来源
例数
分离病毒阳性数
病毒分离阳性率%
正常宫颈
76
2
2.6
靡烂宫颈
240
74
30.8
单纯干扰素
疗前
141
49
34.8
疗后
123
13
10.6
黄芪加干扰素
疗前
67
20
29.9
疗后
52
2
3.8
上述结果说明, 黄芪和干扰素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对病毒性宫颈糜烂的疗效; 黄芪加干扰素治疗后,HSV的分离阳性率明显地低于单纯干扰素组. 这表明黄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具有相当广谱的性质.
1990年王大婉等代表北京妇产医院等6家医院组成的干扰素临床协作组总结了采用重组人干扰素a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证实了钱止维等人的工作.他们于1988年8月至1989年1月,共观察研究了673例宫颈糜烂患者.协作组使用二种不同剂量人重组干扰素a:5mg组和10mg组,在一疗程后总率为84.3%及86.6%,较对照组卡那霉素及妇炎灵的66.3%及62.9%为高(P<0.005)。停药6个月后,扰素治疗组总率上升至90.1%及95.7%,疗效仍高于卡那霉素组的69.5%〈P<0.05〉。对宫颈糜烂病例宫颈局部作拭子标本197份进行HPV-16DNA分子杂交.阳性率达41.6%,其中经干扰素治疗166例,其治疗前后的阳性率分别为41.6%及17.5%,说明干扰素对HPV-1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测有可能是一种阻断宫颈癌发生的方法。
    1993年钱止维等报道,采用PCR检测技术证明,80%妊娠晚期妇女宫颈HPV-16阳性者的新生儿咽部HPV-16也为阳性,说明宫颈HPV-16母婴传遍率很高.1998年 胡敏华等报道,重组人于扰素a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16型母婴传播有阻断作用.40例足月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用干扰素10mg贴敷宫颈,隔日1次,共3次.另20例为对照组。在治疗及临产前分别取宫颈洗液标本,再取其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咽拭子标本,用PCR技术,检测其中即HPV-16碍DNA。结果:HPV-16母婴传播率在治疗组为29.4%,对照组为80%(P<0.025)。说明干扰素局部外用对宫颈HPV-16的母婴传播确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2)生殖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
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性疣)在我国年发病数约有500万人-1000万人;美国年发病数为100万,所以这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会阴部,肛门周围,阴颈等处是生殖器、肛门尖锐湿疣好发部位,起初只有针头大小的损伤,并不疼痛或不适,病人很可能疏忽,如不治疗可能长大至碗豆大小,甚至大至菜花状,长期不治还有癌变的危险。虽然尖锐湿疣是良性的,但必需及时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切除、电烧,CO2 激光. 液氮冷冻疗法等。传统的局部化疗有:盾叶鬼臼树脂(podophyllin resin),鬼臼素, 5-氟尿嘧啶, 类维甲酸,芫青素(cantharidin), 水杨酸, 乳酸, 二氯乙酸, 三氯乙酸等。
大多数不能。 因为瘤体用激光去除或烧灼治疗后,隐藏在组织细胞中的病毒依然存在,无临床表现,可长至6个月后,不少患者在治疗后又长起新的疣。
我国早在1989-1992年,就获得国家批准采用干扰素a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慢性宫颈炎和生殖器和肛门尖锐湿疣,美国FDA也批准干扰素a治疗性疣。单纯用干扰素治疗性疣可根除50%-70%的疣体。
    由于性疣是由病毒所引起的。防止性疣复发的根本措施要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其它病毒感染一样常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所以国外资料表明,使用干扰素a2b治疗,加用增强细胞免疫的制剂。
1.在艾滋病毒感染的妇女中,由于T细胞受损,由乳头瘤病毒6、11型引起的性疣发病率为6%,而无艾滋病毒感染的妇女则为2%;其它型别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率前者为34%,后者为12%;多型别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前者为13%,后者为3%。说明乳头瘤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密切相关。
   2.在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同时皮下注射IL-2,发现大多数病人免疫学指标的改进,性疣的发病率在治疗组明显地低于对照组(仅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3.单用IL-2局部和皮下注射治疗性疣的研究结果也有一定。
  4.1997年3月3日美国FDA批准一种治疗性疣的新药,商品名为Aldara cream),由3M药业生产,成分为Imiquimod,它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刺激周围血单核细胞诱生多种亚型a干扰素以及其它多种细胞因子
    1998年我国尹光文等用香菇多糖治疗尖锐湿疣,结果表明,香菇多糖对尖锐湿疣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并能降低尖锐湿疣治疗后的复发率。治疗后血清IL-2水平升高,SIL-2R水平下降。
 图 3 生殖器尖锐湿疣  
3.性疱疹
性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I型所引起,在接触病毒后2-20天内发病,常表现为水疱,疼痛,类似于单纯疱疹病毒I型所引起口角单纯疱疹。通常情况下初次感染时较严重,以后即使没有性接触也会复发。病人有疼痛时感染性最强,要避免性接触。干扰素和无环尿苷可以治疗。
4.AIDS病
 图4  艾滋病毒
 IFN —α2b与IL—2 联合应用治疗AIDS病正在美国进行I 期临床试验。
七、干扰素的副反应
根据栾英非(1995)介绍,干扰素最长见的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烧、寒战、头疼、乏力等,大部分患者都可耐受。长期、高剂量使用时可出现骨髓抑制现象,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等,同时出现干扰素抗体,a2a型干扰素产生抗体的机率大于a2b型干扰素。日本厚生省曾收集641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除流感样症状外,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为1.26%;甲状腺功能异常1.08%;眼病变0.42%;神经症状0.28%;肾循环系统病变0.23%,感染0.16%。截止1994年3月日本已有32例应用干扰素后产生自杀妄想,12例死于自杀(李玉升等1998)。
Koh et al (1997)报道,长期使用大剂量干扰素后约有6%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17%的患者有甲状腺自家抗体。
Neri S 等( 2000)采用干扰素加N-acetyl cysteine 无副反应。
八、我国生产的干扰素质量
      至于我国生产的干扰素α2b的质量见表9 :
表17 国产人基因工程干扰素α2b与美国FDA 批准的
同类产品先进技术全面对比一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指标       产基因工程干扰素      美国FDA 批准的同类产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品种             α2b                 α2b
批准的治疗        慢性活动性乙、      毛细胞性白血病
适应症            丙型肝炎            Kaposi肉瘤
                  性疣                慢性活动性乙、
                  带状疱疹            丙型肝炎                     
慢性宫颈炎          性疣 
                  疱疹性角膜炎        多种肿瘤等
                  多种肿瘤等
副反应            主要为发烧          主要为发烧 
产品质量         
    纯度          >95%                >95%
  比活性          >108 /mg            >108 /mg
  残留DNA         <100pg/ 支          未做
产品价格          低                  高
生产线            GMP                 GMP  
分享到:

 您现在的位置: 百济新特药房网首页 >> 肝病科 >> 肝病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