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枫桥夜泊 感悟诗意语文

 江山携手 2016-04-29

走进枫桥夜泊  感悟诗意语文

走进枫桥夜泊 <wbr> <wbr>感悟诗意语文

                                                         文/秋雨

今天,在UC房间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课例《枫桥夜泊》,听后震撼、如痴如醉,深深的被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感染。整理自己的笔记,记录自己的体会,激励自己不断的进步成长。

一、王崧舟老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深厚

一首古诗仅仅28个字,但是通过王崧舟老师的一番教学,它变成了280个字甚至2800个字,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其情感的迸发。诗文中的“寒山寺、钟声、”以及诗文中提到的“月”,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很多相关的诗句。简单的一首诗,教师既教学出语文的厚度,同时,又教学出诗文的广度,可见教师的文化底蕴之深厚。

二、和谐的师生课堂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的感觉老师与学生就是在聊天、谈心。整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就像完成一曲古典音乐的演奏,浓郁、质朴、节奏舒缓。让人非常舒服。

三、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王老师由《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歌词和另外几首写钟声的诗导入,整堂课设计思路清晰,分为“启、承、转、合”四个部分。一句“愁眠啊,愁眠”引出“月落、渔火、江枫、乌啼”,抓住“月落、乌啼”等意象,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对愁眠”中的“对”字,王老师试着用“伴”来解读,一字之差便将当时的画面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悠悠回荡......”王老师又以诗句结束全课,把忧愁集于一体。

四、情景创设,入情入境

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始终如一的用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结合音乐的渲染,让“愁眠”真正植入了孩子们的内心,真正走进诗人的世界,特别是“钟声”想起时的情景创设,学生聆听到的不仅仅是钟声,那是一种何等的愁苦之情啊!

五、教师的引导读技巧高超

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来自读,读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韵,教学中,王老师安排了很多次读,他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而是通过自己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读出韵味。如:当学生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时,他强调“慢,在慢点,想象着诗人怎么读......”

走进枫桥夜泊,感悟诗意语文......以上是本人听课后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走进枫桥夜泊 <wbr> <wbr>感悟诗意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