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弘仁《长林逍遥图》(安徽省博物馆藏)

 江海寄余生书馆 2016-04-29


清 <wbr>弘仁《长林逍遥图》(安徽省博物馆藏)

清 弘仁 长林逍遥图 纸本墨笔 86x30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如何从形式上形成“虚实”之美的构图,这是山水画家心灵上的美学体现。它是靠理性分析得到的心灵感悟,画家细心观察自然物象烂熟于心,再通过水墨技法来传达心中的美景,是气韵生动的展现,使山水的作品达到传神的表现。画家心灵中,要有虚实疏密、起伏平衡等各种形式构图的准备,构图一方面是挖掘艺术深层内涵,另一方面要将作品的笔墨气韵加以提炼升华。这是山水画家自觉和不自觉地延续着中国画的传统法则,山水画的心灵构图与笔墨气韵缔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画的特征,也就是在“天人合一”观念下所产生的技法和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是山水画中强调“平远高远深远”之法则。平远,运用散点透视法,无边的千里江山万彩红,可纳入山水画的长卷;高远,如同行人下江南,视点随之变换万千重山,形成立轴长卷;深远,则用远近山水的形态大小浓淡对比、线条粗细,来表现出山谷立体深邃。“三远”相互对比联系,是变化和抽象、单纯和繁杂的点线面的对比,从而达到心灵构图之神韵。山水画“精品”艺术之作,是心灵水墨构图中的黑白,计白当黑,以白衬黑,知白守黑,画面的黑白是“虚实”相生变化无限的关系,是阴阳转化,注重虚实疏密与转折互应等辩证关系,这正是山水画老庄的哲学观念在作品构图水墨运用的表现与展示。笔墨生动来自山水画家的心灵,是画家主观世界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并延伸到艺术作品之中。道家思想贯穿中国山水绘画的始终,她是感悟人生、体现品位的天人合一。心灵与笔墨统一,才能达到气韵生动,才能产生“精品”之作。所有山水画实际都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在《长林逍遥图》中,点为“虚”、线为“实”,水为“虚”、山为“实”,弘仁正是在这些虚与实的转换之间,实现了心灵与笔墨的统一。
《长林逍遥图》以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山峰雄伟之势,以铁线勾勒为主,“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大面积留白,为其画平添了几分冷逸,更能表现一种空灵、伟峻、超脱、高古的意境,“这张画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整个画法既有元人松灵的笔墨特点,又有宋人大山大石的壮美气象,给人以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画家简介

弘 仁(1610~1664) 字无智,出家后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一作亦奇,大奇)。 弘 仁(1610~1664),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 弘仁作品 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多宗清(倪瓒)者,盖渐师道先路也,”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清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 。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 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 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写梅花和双钩竹,与杳士标、 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亦有称“海阳四家”)。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 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