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砚【古都遗韵】

 朝花夕拾的书 2016-04-30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爆肚儿摊】爆肚儿的主料是绵羊全肚儿和牛百叶,一般在爆肚儿摊上卖的都是水爆肚儿。何为“爆”?就是“快”的意思。把肚儿切成块棱般的细条,放入开水锅里汆一下,便可食用。以这样的手艺做出的肚儿吃起来又脆又嫩。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冰糖葫芦】冰糖葫芦是老北京的特色食品。早年京城市上卖一种叫“冰糖籽儿”的小食品,把山楂去了核,再滚上饴糖,用竹签串着卖。其它果子如白海棠果、山药豆,荸荠等也可以这样做。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茶汤油茶摊】茶汤摊儿最耀眼的,是他那把大紫铜茶壶。壶足有二尺来高,铮明瓦亮,在铜壶嘴的地方和壶把上各镶着一条弯曲金色的龙,两条龙是黄铜雕制的,壶里的开水从龙嘴里吐出来的,非常巧妙!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大碗茶】旧北京的大街上、胡同口,都有卖大碗茶的茶摊,茶水可便宜了,一分钱一大碗。这茶水是用茶叶梗煮的,色气很重,还有股茶香味。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吊炉烧饼】在胡同里或街口都有做吊炉烧饼的,边做边卖,灶堂上有一个圆形的“烤箱”,把擀好的芝麻饼放在烤箱堂上烤,灶堂烧着劈柴火,用文火烤出的烧饼,外焦里嫩、酥脆香甜,这种烧饼,老北京人叫做“吊炉烧饼”。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豆汁摊】老北京的豆汁是出了名的。卖豆汁有摆摊卖的,也有串胡同卖的。早年都说京城里的人都爱喝豆汁儿,其实在京城活了一辈子却不爱喝豆汁儿的也不算少数。这豆汁儿从表面上看很像豆浆,但没豆浆浓,用绿豆粉和团粉的下脚料再发酵后,就成了豆汁儿。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煎灌肠】你看这炸灌肠,说是“肠”,其实跟“肠”挨不上。它是用团粉加红曲揉成硬面团儿,做成半尺长的长条,再切成片儿,放在平锅里用猪油煎,红曲本身发红,再煎得黄里透红,很是好看,吃起来又脆又香,再拌上蒜汁,就更加有滋味儿了,所以老少都爱吃!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卖臭豆腐】提起老北京的臭豆腐就会谈到王致和。臭豆腐最大特点就是闻着臭,吃着香!其做法是把大块豆腐切成小方块,经过两个多月的腌制发酵,就成了臭豆腐。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卤煮火烧】“卤”是用猪下水汤制成,汤内还有猪的心、肝、肺、肠等。“火烧”是卤煮火烧中的另一种重要原料。这种火烧一定要烙的偏硬,这样火烧在卤汤里才能不烂。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面茶摊】老北京胡同里卖的面茶都是糜子面熬出来的,再配有芝麻盐儿或芝麻酱,所以浓香可口,面茶表面看起来像面粥,那为什么叫面茶呢?谁也没考证过,也许但凡调出来的稀食,跟茶一样与干粮一起合食的,就可以叫“茶”吧?但不管怎样,面茶摊一出,就会有人坐下吃。凭面茶的香味,就可以引来过往的行人。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刨冰摊】夏日胡同里的刨冰摊,是用几块床板搭好几条长板凳做成的。一个特制刨冰机,是手摇的,把一块方块冰卡在刀盘上摇动旋转,把冰刨成雪花状,漏到刀盘下面的小盘子里,然后浇上各种糖水,里面都有香精……在炎热的夏日里很受欢迎。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豌豆黄】豌豆黄是老北京传统特色小吃。是用老豌豆煮熟碾烂成沙,再用石灰点制放到砂锅里,成豌豆黄后切成方块或三角块,每到三、四月间,卖豌豆黄的就推着独轮车串胡同叫卖。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打冰盏】冰盏是招揽顾客的一种响器,“盏”就是小杯子,打冰盏是把两个直径三公分的铜制小杯子拿在一只手中,利用熟练的技巧将小铜杯在手中互相碰击,发出“当~当~”悦耳的响声。打冰盏的卖什么?就是在不同的季节卖不同的“果干汤”:夏季卖酸梅汤,春秋卖柿饼汤、糖藕汤等,相当于现在的饮料,直到冬季天冷了,才听不到胡同里冰盏的响声。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卖白芸豆糕】白芸豆煮糕后,和成团,用芸豆面团作成带馅的小苹果形状的“糕”,里面的馅有白糖,芝麻的,还有一种是用小月饼模子做出来,形似小月饼的芸豆糕,小贩卖这种小食品总是采取“抽奖”:他手里有几根钉子,有的拴红线,有的没有红线,小孩子爱抽这种“奖”,抽到带红线的可以多给一块芸豆糕,若没抽中的只给一块,小孩子们总想抽中,所以多抽两次,小贩也多卖些芸豆糕。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抓“半空儿”】这“半空儿”到底是什么?这得六十开外的老北京人才知道:“半空儿”就是没长成熟的瘪花生,一般花生都长两个粒儿,而这瘪花生只长一个粒,另一半只长瘪皮没有粒儿。这半边空着的花生就叫“半空儿”了。早年间卖“半空儿”的大都是穷苦的老年人,而买“半空儿”的也都是长在胡同里的孩子们,一分钱抓一把两把,也有拿小碗量的,一分钱一小碗。卖半空儿的都是下午才来,一直到吃完晚饭,还能听到“抓半空儿多给喽!”的叫卖声。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卖蛐蛐】在千百年前,我国就有养蛐蛐、斗蛐蛐的习俗,人们在山石缝里、路边、房前屋后都能听到蛐蛐叫,而用来斗的蛐蛐还得到山石缝里去抓。人们有的把蛐蛐放在陶泥罐里卖,也有的放在苇席篓里来卖。买蛐蛐要看头、看牙、听叫声辨别好坏,讲究“全须全尾”,有了残缺就不值钱了。有的爱好养蛐蛐的有钱人,也拿蛐蛐当宠物,拿蛐蛐去赢钱,小孩子也爱养蛐蛐,但只是用来听叫声,看蛐蛐咬架好玩。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卖蝈蝈】夏末秋初,老北京郊区的农民把在田野里抓的蝈蝈放在秸杆皮编的小笼子里,拴在木架子上挑到城里来卖,卖蝈蝈不用吆喝,这百十个蝈蝈的“大合唱”让人老远就知道:卖蝈蝈的来了。蝈蝈比青蚂蚱个头大点,特别是肚子大,在农村种黄豆的地里较多,小孩子买个蝈蝈,掰一块黄瓜尾巴塞到笼子里,蝈蝈张开大牙啃着吃,到了中午太阳越晒,它越叫的声音大!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雪花酪】老北京炎热的夏天里,在胡同里大树下往往有雪花酪摊边做边卖。摊贩用一个大木桶放在板凳上,用绳子固定好大木桶,又套一个直径小三分之一的高铁皮筒,铁皮桶底与木桶底用活动轴相连,铁皮桶可以自由转动,在大木桶与铁皮桶之间的空隙里放满冰块,再撒上大盐。铁桶里放上凉水、糖,各种香料搅匀后,用一条皮带或麻绳套在铁桶上部,由一个人来回拉扯,铁桶内的糖料水慢慢形成冰渣,如果在糖料中放上牛奶淀粉,就形成了冰激凌,而一般雪花酪是没有牛奶的。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卖大对虾、黄花鱼】老北京每年到四、五月份,街上、胡同里卖对虾、黄花鱼的很多,现在年轻人一定不知道为什么叫“对虾”?因为小贩卖虾,是两个虾颠倒着插在一起,一对一对地卖。“对虾”有多大个?一般有二、三两大的,有半斤多一个的;还有煮熟的,红的发亮,也是一对对地卖。黄花鱼也是这个时候大量上市,和对虾一块儿论斤卖。那时候谁不爱吃那鲜亮的大对虾和“算瓣肉”的黄花鱼呢?这两样东西要现在吃就了不得了,一般人谁吃的起?可老北京一般人家谁都吃得起,您说便宜不?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糖炒大栗子】每年一到秋后冬初,京城大街上胡同里设摊炒栗子的多了起来,摊位上都用大字写上“糖炒大栗子”的广告牌,有的还特意写上“良乡大栗子”,如同我们现在买栗子总讲究买“怀柔栗子”一样。老北京的炒栗子,好剥皮、皮软不沾肉、又甜又面,所以口感特别好。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莜面卷】莜面卷是用油麦面做的,当年这种面比白面便宜,和棒子面一个价儿。卖莜面卷的都有一块厚石板,把莜面用滚开水烫,发出一股油味后再和面,面一定要有一定的硬度,然后把面揪成和饺子剂子大小差不多的一团团面剂儿,再一个个放到到石板上,用手掌用力碾成一个薄片再卷成卷儿,然后上锅蒸在大笼屉里,熟了就着算泥醋,香油、盐调成的左料吃。因为好吃又便宜,吃完卖力气半天不饿,当时很受卖苦力的人欢迎。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压饸饹】胡同里,压饸饹的摊贩在烧开水铁锅上支一个压饸饹架子,对着锅架上有一个铁制圆筒,筒里有一个上下活动的“活塞”与手柄杠杆相连,圆筒下方有一个带孔的铜片堵住筒口。摊贩把和好的荞麦面放在圆筒里,手压杠杆活塞向下挤压,荞麦面透过带孔的铜片形成面条,直接掉进开水锅里,煮熟捞到碗里再拌上卤水或芝麻酱,饸饹面又劲道又爽口,比白面条更好吃。

方砚【古都遗韵】----逝水胡同
【炸面筋】都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其实也有些名不副实,比如“炸面筋”的小贩们。他们身背一个椭圆形的木头箱子,上面木盖,反过来就是切肉的“菜板”。箱子里装的是煮得烂熟的猪头肉。盐水猪肝,酱制猪肚,熏鱼熏鸡……但唯独不见“炸面筋”。

      方砚,民俗画家,自幼随父母生活在京津两地,少年时曾拜国画大师刘子久、刘奎齡学习国画;后又师从傅乃琳、沈毅、郭燕先生学习素描、连环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连环画多产画家。曾创作了长卷画《中国古代历史图卷》、《江山名胜图卷》、《九河下梢天津卫》;《儒林外史》、《古都遗韵》、《中轴龙脉图卷》等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创作老北京民俗市井风情题材画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日本多处寺庙创作佛教题材的大型壁画,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