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说八股与林云铭論八股

 江山携手 2016-04-30
与婿郑冠(官五)五论八股   作者林云铭   
   八股文字,当年王介甫不是驀空剏mo chuang 出这般格式,蓋圣贤之言,义理精奥,非従四方八面说来。不能发明殆盡,故先辈八股中有虚实,有主客,有反正,有浅深,有题前推原,有题后脱卸,有题中洗发,有题外拓开。看来自破至结,其实只是一滚说话。妙处在入手养局。今人不明此法,一起讲便把题目说尽,下面八股总是一意,改换字句而已。 圣贤当年说话时,把一句话重叠说了八九遍也,豈不好笑。
   
    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制义,是中国明、清皇朝及越南阮朝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隋唐开始,中国出现了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开出中国社会低下层知识分子能成为上层官僚的途径。在隋唐时,科举考的是诗歌,直到明、清两代才正式转变为八股文。

基本解释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

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概念

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难为了大多数考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