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楣声】重大发现,灸感三相 。

 朱1971 2016-04-30

我们所采用的灸具必须是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时间持久,始终作用于一点,当局部力量蓄积至一定程度时,感应即离开灸处(穴),开始向病处及远方流行,这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称道的“感传”。而这种感传又是有其阶段特点与自身的规律,因而就称为“感传三相”。



1.灸感过程的三个基本时相:

当人体在接受某种外来刺激时,虽属同一刺激物,由于作用方式和作用量的不同,而人体的反应也就不能相同。所谓“灸感三相”,是在采用特定的灸疗作用方式与作用量的影响下,人体所发生的特有反应过程。这是与一般的常用灸法所不能相比的。无怪乎有人说:“我已干了大半辈子针灸工作,从未见到过有什么灸感三相”。须知这是采用特制的“灸架”,由温和灸所获得的,具体方法在“灸具改革”中再作介绍。

有了特定的作用方式,才能获得充分的作用量,这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灸具必须是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时间持久,始终作用于一点,当局部力量蓄积至一定程度时,感应即离开灸处(穴),开始向病处及远方流行,这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称道的“感传”。而这种感传又是有其阶段特点与自身的规律,因而就称为“感传三相”。所谓“相”,有相关、相连、相承、相接与相感之意在内,是意味着在感传之全过程当中,既有各不相同的阶段特征,又有一脉相承的彼此联系。所以把感传的三个主要过程称为三个“时相”,而把各个时相中的主要作用称之为“期”。

这种不使火力中断,持续均衡的着灸方式,正是与其他针灸法的主要区别。


2.感传三相的临床所见

(1)第一相(定向传导期):

针灸的作用自古就是强调“气至病所”,在针刺时,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古人创立了多种手法,使针感加强,以催气和推气前进,但并非每一病例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而在采用“灸架”或其他类似工具连续施灸时,其作用就可大大提高,使感传易于发生,患处在头就走向头,在足就走向足,在不用手法协助的情况下,可以自然出现,而且极其鲜明。

这种几乎无例外的方向性传导,可以转弯抹角地沿着特有途径(经络或不是经络)朝着患处的区域前进。而远离患处的另一侧仅能前进少许或是连一寸也不能前进。常在第一次施灸即可到达患处,有时也要在二次以上方能到达。如左右上下同时施灸,则感传可以先后或同时到达患处而彼此集合。


(2)第二相(作用发挥期):

当上述定向传导到达患处后,感应并不同时停止,而是对患处能发出极期明显的治疗作用,确实可立竿见影。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同第一相一样完全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既是多样性,也有规律性。大致均是感应先自患处边缘而达患处中心,再逐渐向四周扩大,最后及于整个患处,但仍以中心为强烈。患处能出现发热、发凉、盘旋、蚁行、风吹、芒刺等不同感觉。如系脓肿有时似感知有气体或脓汁向外流,患处的热感可较灸处的热感为大,感应的轻重强弱及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轻重缓急大致可成正比。病愈重愈急,则感应亦愈快愈强,在严重病例,灸处的热感似乎是被患处所抽吸。病较轻较慢,感应亦较轻较慢,时间亦较短。感应最后消失之处,也常是患处的中心部位。但有时也可见有症状并不十分鲜明,而感应时间却能久不消失,最后病人因体位发生疲劳而中止。当作用发挥期开始不久和到达顶峰时,病人的自觉和他觉症状即开始逐步有所减轻,如产生舒适感,疼痛大减或停止,体温下降,咳喘平静等。如为化脓性炎症每见肿胀当时即有所消退,皮肤出现皱纹。所有以上这些效果,可以维持3~4小时,此时各种症状又复燃,故必须连续施治。在轻病也有一次痊愈者。但均是无例外的因病情之减轻与痊愈,而感应亦逐步减弱与消失。


(3)第三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

不同部位与不同病变,感传过程第一、二两相基本是相同的,但至第三相则有两种差别:

①下降中止期:

当作用发挥期到达顶峰时,感应即逐渐开始下降,并不能因火力持续不断而感应亦持续不已。患处的感应多是由减弱而消失。贯穿线(经络)亦逐步退缩而消失,最后仅剩下灸处局部皮肤的灼热而别无任何作用。当上述情况出现后,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使感应再见,而一次治疗到此也应中止。因此灸治时间的长短不是固定的,是依照感应时间的长短决定的。下一次治疗间隔的时间,一般多在3~4小时以后,感应方可再见。如另取对侧或相距较远的经穴,则不在此限。

②循经再传期:

如仅取一个孔穴施灸,当感传已达病处,第二相的作用已经完成后,有时并不以此为终点,而能有以下几种表现:

  • A先后再传:当身体有两处性质相同或性质不同的病变同时存在(如头痛、腹痛,或是关节痛同时并存),或是同一病种而双侧同时受累时(如双侧急性结膜炎,或双侧关节炎),则感传可以先到较近或病变较重的处所,使前一患处感应完毕后,再向后一患处移行,使两种或两处病变先后和连贯地各自发生一次感应过程。

  • B往返再传:感处先至甲病处,不久又走向病处,复由乙病处而返回甲病处,如此互相往返。

  • C轮流再传:一身有多处或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感传可以轮流和交替地出现。

  • D全身再传:因灸治次数的增多,作用亦逐渐积累,当到达一定程度时,又可离开受病组织,在全身上下反复周流,持续时间也可较长。


3灸感时相的作用和意义:

灸感过程三个基本时相的发现,其意义和重要性是多方面的:

(1)根据感传第一相的特征,能为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五行学说与五液所主找出依据。

(2)根据感传现象与路径,可对经络实质及其学说作出阐明。

(3)根据灸感第一相的定向传导,可为临床诊断指明方向。

由于感传第一相的基本特点是以病患所在为其投射目标与行进终点,因而对病变部位就可作出有益的提示。例如肾脏病患者是双侧还是一侧?如双侧同病是轻重一致还是轻重不一?而根据感传所见,则是左病至左,右病至右,左右同病则左右皆至,左右轻重不一,则左右反应也是强弱不一。对其他病变也可指示其所在与范围,这虽然只能定位不能定性,但这既是对病人的治疗,也是对病人的检查,具有双重意义。

(4)根据感传受阻与被遮断,可以发现隐藏和潜伏的病灶。例如上腹痛而灸治三里,当感传进入下腹后竟迟滞不前,久不上达或终不上达,而下腹的反应却很明显,这就必然是感传中途受到另一病灶所阻断的缘故。由于这种病变尚未产生自觉症状,或是症状轻微尚未引起注意。这就可为跟踪检查,发现隐患提供线索。

(5)根据感传所至,可以打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陈规,为“穴病相连,经无常道”奠定基础。这在“溯本求源,探讨经络”章中早有相应的说明。

(6)根据灸感消长的情况,可以指示病情的好转和恶化。凡是感传明显,反应良好的病例,结合其他体征,其预后也是良好的。随着病情的好转和恢复,而各种感应也就逐步减弱与不复发生。另一方面原先反应也属良好,感传作用也颇明显。但随着病势的深化和恶化,而感传与各种反应,也就逐步迟钝以至不复出现,这常是预后不良的象征。

(7)根据感传第二相反应时间的长短,可使灸疗作用量具有客观标准。古人对于灸疗的作用量,是用“壮”来表示的。现时的艾条灸又多是以手持法为主,而以分钟计算,这均是“以意为之”,均不能达到有效的作用量,而灸感第二相的作用发挥期,就可弥补这一缺点而大大提高了灸效。

(8)根据灸感第二相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看出灸的效果是远胜于针。特别是对急性病与各种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其效果远远优于药物之上,这是随时经得起验证的。所谓“急性病宜用药物,慢性病宜用针灸;实证体强者宜用针,虚证体弱者宜用灸”,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必须打破,必须清除。

如上所述,可见灸感三相的发现,确是灸法史上的大事,其意义是十分深远,也是周氏对灸法事业的一大贡献,请勿等闲视之。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