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拳16字诀

 秋水觅冰 2016-04-30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行拳16字诀释意:


开合垂缩。

 

开合者,拳中规模,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大意有三,一曰肩胯要开,手足要合。二曰吸为开,呼为合。三曰起为开,落为合。一曰形,二曰气,三曰意。

曰形:形者,拳中规模也。

开者,开肩、开胯。

缩者,缩肩、缩胯。

开缩二者同时而生。开者,外肩、外胯,即臂根、腿根处。

缩者,内肩、内胯,即躯干与四肢相接之处。所以外肩、外胯永远要开,内肩、内胯永远要缩。无时不然,不离须臾。无论四肢如何伸缩,外肩、外胯无时不开,内肩、内胯无时不缩,此为肩胯要开。亦为松肩松胯、沉肩塌胯之意义也。


合者,手足要合、肘膝要合、肩胯要合。

合者为何?进退顾盼定时周身、四肢、手足相互呼应于一。

手足相合有三个意思,第一,两手要合。第二,两足要合。第三手足要合。三尖相照仅为手足相合之特例,非其全部。

何谓两手相合?行拳时,两手如作用于同一物,或如球、或如杆、或如轮,或如带,或转、或揉,或捋、或推、或搬、或捧、或接、或放、或拧、或撕,两手之意皆要合在该物之重心处,贯穿始终。

何谓两足要合?行拳时,重心要落在两足跟间之连线处。移动时两足如翘侥板之势,此起彼落,循环相生。


何谓手足要合?手足归根也。

何谓根?根分虚实,实足为实根,虚足为虚根。同一足,能移动时为虚根,重心坐满时为实根。

手足如何归根?起自实根,落向虚根。手起时,手不出肩圈,起自实根并与虚根呼应。手落时,始终落向虚根,手到时,虚足已然转为实足,手再转起意。起而再去,如是循环。两手来去之迹,始终不出两肩圈外,其落向亦不得偏离虚足足跟。否则,身法呈败势。

肩圈者,两肩外开、肩根内缩所成之势,即体外掌控之势。

以上两手合,两足合,手足归根,三者俱备,谓之手足相合。

肘膝相合者,垂肘、顶膝两两呼应,如线相牵。又肘膝同攻。

肩胯相合者,肩胯四根之窍皆要开展。又无论身体如何进退、束展、转动,肩胯四根总要在同一平面上。


需于拳式中反复体悟,方可得手足相合之全部意义。先由站三体式得其入门之意。再由拳式中反复玩味,得其式中之理。

曰气:内外循环之理也。

气有二气,一者口鼻呼吸之气,谓之外气。二者体内流动之气,谓之内气。

外气吸入时,深长细缓,内气同时自足跟而起,过脊至顶。此谓之开。

外气呼出时,弥于六合,同时内气自顶而落,徐徐归落于腹而意入足根,此谓之合。

外气者如风火往来,内气者似机轮转动。


初练拳术时,机轮滞涩需风火强。入道以后,机轮流畅,则风火幽微。至神化之境,机轮常转不竭,则无风无火。此时开合起落循环无间,谓之神行机圆,开合如一。

曰意: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也。

意者,内合于内气,外用于敌。意起为开,意落为合。起即吞入,为横。落即吐出,为顺。起是听势来,落是就势去。

开合时,需形、气、意三者开合同时兼备。意之开合,体之如圜,用之如箭。至有而若无,无中生有,则意之开合如一。开合者,一谬俱谬,务要同到。故练拳需由站三体式开始,先站三体式求得规矩兼备,再由行拳中求得规矩兼备,方能入于对手、散手而不失于拳义。拳中各式之学在启拳中规矩。

垂者,垂肘。何谓垂肘?肘窝朝天,肘尖指地。凡用拳用掌,赖以沉肩、垂肘,贯穿始终。惟用肘时,全赖以沉肩,肘尖因势而变,不受垂肘之约。行拳时,务垂肘沉肩,用肘时,需隐蔽出奇。

 

裹翻起落。


裹翻有形、意两层意思。起落则为气。需明裹翻起落要相互呼应,一曰形意气三者相合,又要相互环生。亦为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形意气三者如何相合?吸气时裹,其形要开,其意要拔其根。呼气时翻,其形要合,其意要归根。如此合为一气循环不竭。

裹者,吞入之法,有手裹、肘裹、肩胯裹、身势裹、神气裹。

翻者,吐出之法,翻时要内外一气又要翻中蓄裹。

总之,裹中寓翻,翻中蓄裹,裹翻不相离,一气起落循环。

 

顶塌滚拔。


顶者有四,舌顶、头顶、手顶、膝顶。

塌者亦有四,塌腰、塌腕、塌肩、塌胯。

舌顶与沉喉相呼应,头顶与塌腰相呼应,手顶与塌肩相呼应,膝顶与塌胯相呼应。手顶、塌肩,抽住肩根。膝顶、塌胯,抽住胯根。塌肩、塌腕合于垂肘并与手指指尖之意相呼应。

何谓舌顶?舌顶上牙齿根处。

何谓沉喉?喉头下沉如将喝水而未咽之状。

何谓头顶?虚领顶劲,百会、喉门、会阴一线贯穿,百会处向上领起。

何谓塌腰?尾闾下垂于地,命门撑起饱满,抽住肩胯四窍,归向足根。

头顶塌腰归于足跟,身体内外有如虚实相合之圆球。

何谓手顶?五指张开,食中二指或向上或向前领起,拇指平伸,腕下塌,大小俞际左右撑开,劳宫内吸。如水中抓瓢然。

何谓塌腕?手腕与手顶垂肘呼应,小臂成拧劲,将手腕撑开。

何谓膝顶?进退时,膝总要有前顶之形与意,不可使大小腿成一线。

何谓塌肩?即沉肩也,外肩外开,内肩内缩,将肩窍松沉开。手臂无论怎样上举下落,肩要塌住,不可上耸,不可下压。

何谓塌胯?身如直杆,臀如坐凳,两胯向下松塌,又向两边开展如环。

顶塌者,着意于将周身窍节,节节松开。唯节节松开,周身方能合为一气。坚似铁,柔如鞭,其性如水然。


滚拔者,身法、步法也。

身法者,粘身滚进,撤身如拔。

步法者,前足迈步滚落生根,后足跟步拔起对踵。

何谓滚落生根,拔起对踵?往前迈步或摆扣步子时,前足跟先着地,逐渐滚满全足着地,重心落在该足跟处。此时后足如从泥中拔起跟向前足。向后、向侧迈步时,足尖先着地,逐渐滚满全足,重心落实,此时另一足如从泥中拔起跟进。后足落地处,当与前足位置相对应。

 

圜研相合。


圜者,有形之虚圈。

研者,无形之实圈。

斯二者太极虚实之理。

圜者有三,式、气、意。

研者亦三,劲、机、神。

圜研相合者,式合于劲,气合于机,意合于神。三者需兼备。

圜式者,行拳之形式,一为劲式之圜,式如圆球。二为运势之圜,其势不停,圜圜相接,滚滚相连。

劲式如圆球,周身总要六面劲,两足总是单重。故式合于劲。

需知此圆球并非形式,全是劲意。此劲意务要周身各处均匀,无一处格外用力,其劲如球六面撑起,其意虚中,如气球然。劲在己身,意在体外,内外浑然如一圜。所谓走趟子时要“无人似有人”,无人似有人便是圜接体外之意,亦称体外之势。用周身六面球劲,意在虚中,操动身体内外所成浑然之圜,便是式合于劲。


圜圜相接者,其圜如圈,相连不断,连续互变,周身六面劲不失,圜变合于劲。

滚滚相连者,形式虽变,其圜不可茫失,身内体外两势呼应,合为一圜,其劲如球,滚滚相连,圜式中劲意研合生化出焉。

圜气者,内气流动之势,起落升降缠绕如圜。

合于机者,则循环无间断。呼吸换气不仅他人不知,自己亦不知觉,而内气循环无间断,如是方为圜气合于机。

呼吸换气彰显,圜气循环则有间断。此间断处即为气口,乃失机之处。俗云:打气口。此乃为他人所乘之处。气口明,则失机显。气口彰,则失机宽。俗云:一动即喘,其艺不高。动静如一,方入神妙。

初练拳术时,身体内外滞涩,气口不得不彰显。久之内外一致,气口渐臻幽微。进至息无,则圜气合机。谓之一气贯串。

圜意者,顺逆之理。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同时兼备。

顺着,意顺从于气。此成顺圜。

逆者,意与外形动作方向相逆,劲意回缩,不离虚中。此成逆圜。

意总要顺于气,气总要合于形。意不可妄加,总要归于虚无,方能顺于气,合于形。又由此知,拳中规矩总要约之以形。形者,外合于力,内合于气,意气形相合,则内劲生焉。

圜意归于虚无,则合于蓄神。神明者,虚无之意中之真消息。

故能形断,意不断,圜意也。意断,神可接,意归于虚无也。

圜式如球则合于劲,圜气息无则合于机,圜意还虚则合于神。圜式如球、圜气息无、圜意还虚三者同时兼备,

则圜研相合,一气贯串,神行机圆。如是,太极拳走趟子功夫得矣。


浪费您一二分钟看完下面文字,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找伙伴练太极或交流;

2、学习太极知识;

3、发表太极心得或感悟;

4、找到自己想学的拳种;

5、找到更好的老师(师父)或学员(徒弟);

6、打响个人或团队的知名度;

7、合作推广宣传自己或团队;

8、为广大爱好者提供道具服务或其他服务;

9、融资合作加盟;

10、晒自己或团队太极美照酷照;

11、有其他的想法;

我们正在全面邀请全国各地有以上需求的太极爱好者加入,请扫描如下二维码加入,我们将竭诚为全国太极爱好者服务!希望能将中国的太极文化发扬光大!


    
如有疑问或不明之处需要咨询请加微信号:zgtjjxj2015QQ32641581966(无论是加微信还是QQ加我请注明太极爱好者或者太极老师或太极馆等等),或拨打手机:蒋先生158581991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