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文化的人生价值体现

 昵称12061330 2016-04-30

齐鲁文化的人生价值体现

 

张英基

 

摘要:齐鲁文化修持身心的最高人生价值是“怀仁”与“知礼”。其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

 

关键词:齐鲁文化  人生  价值

 

儒家修持身心的最高人生价值是“怀仁”和“知礼”,其人生价值体现在“达则兼善天下”。博学,以待问、待取,入仕从政,施展才华,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入仕从政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兼济天下”,辅佐君王以施仁政,实现儒家礼义井然有序的社会理想,要求既要有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经国治世之学于胸,又要有“身可为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之德于心,造福于民,儒家誉之为“立功”。在这种人生价值取向的教化熏陶下,造就出一大批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他们在贤君明主身边,兴邦立国,勤政爱民,发展生产,繁荣商贸,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他们在危难之时,或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或反无道,诛残暴,逐强虏;或兴利除弊,救民于水火。他们的历史功绩斐然,彪炳千秋史册,令后人为之肃然起敬。

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最高人生价值,还在于“穷则独善其身”。穷,是与达相对而言的。如果说,达,为通达,是入仕,是用“仁”、“礼”普化天下;那么,穷则是不达、未仕,用“仁”、“礼”烛照自身,自察自省。未仕,不入仕,具体又可分两种情况:或是天下无道,儒者不肯事奉无道之君以污其行;或是天下有道,而儒者自己安贫,不为利禄所动。“天下无道”,虽有暴政,不更其所,“非时不见”,不合作,“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不同流,“非义不合”,仍不失为大儒之风范。孔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贤者避世”,“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在这种人生价值取向的教化熏陶下,造就出一大批“离经叛道”者,他们是或朝隐、或野隐的高士、隐士。儒家推崇隐退,是基于维护自己的政治原则,施仁爱,反无道,绝不助纣为虐。因而退是“待时”,“以求其志”,“世事扰扰,山中人不能高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他们表面上是虚静无为,实则是一种变通,是积极有为的另一种态度。这些把儒家“养其身以有为”的思想已注入自己血液的朝隐、野隐之士,冷面热肠,不甘心于生命短促,“时不我待”,把“待来时”延伸到“待来世”,正好潜心于著书立说,教授门徒,用文字、传道授业完成他们在政治上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他们被誉之为“立言”。他们博学好思,见利不忘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向痛苦的人生注入一种使内心世界更加完美的清流,使痛苦忧深的人生变为更加充实、圆满、壮美的人生。他们“刚、毅、木、讷”的人格操守,“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思想境界和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经验,代代传承,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令后人对他们的仰慕不已。

有时天下并非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儒者并未受到重用,或者有些儒者不愿为得所累,便潜心于修持身心。他们认为,儒家的政治理想,并不偏重于通过治国去实现,而是偏重于修身去实现;因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怀仁”和“知礼”。穷,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使人不为利禄功名所累,更宜于修持身心。

有人用道家的“知足者常乐”、“知足保和”来阐释孔、孟的“安贫乐道”思想,这实在是断章取义的曲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儒家学说鼓励儒者入仕一样,入仕并不是目的,“兼善天下”才是目的。过去有人兴师动众,批判孔子宣扬了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极大的冤枉!首先,“学而优则仕”这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话;其次,批判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太片面了。其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意谓,要做好官就得学习,学习好了才能做好官。这话有什么错?

儒家教导人们“安贫乐道”,但“安贫”不是目的,目的是由此而“独善其身”,即“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就是指颜回能忍受贫困的物质生活,坚持道德修养,保持儒者的品行操守,乐在其中。孟子认为,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信(坦诚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通过认真自省反思,克己修身,除去尘垢,就可以使原本是善的人性大放光彩。如是,也就能达到“今天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儒家誉之为“立德”。他们是由中国文化凝聚而成的为人典范,是传统美德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整体形象的代表。其人格力量足以使民族凝聚为一体,穿越千难万险,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种影响,其深度、力度,要比政治上的朝代更替,更能刻骨铭心,流芳百世。这些先贤哲人使得我们今天一想起他们,便会油然而生敬意。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达,则立功;穷,则立德、立言。齐鲁圣贤通过修持身心,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力图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留下长久的影响。这样,就能以久远的影响来告慰自己,不至于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痛苦与悔恨。由此可见,齐鲁先哲把“立德”放在首位,说明这的确是“修身”的基础,是出发点。“不朽”,指的是精神不朽,美德不朽,美好的心灵不朽。不朽之人,超越了生命的转瞬生灭,超越了生存的荣辱困苦,加长了生命,浓缩了生命。这样的人生自然是快乐的、幸福的、有价值的。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极其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而孔子就是“不朽”之说的创始者、践行者的楷模,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光辉的人生典范。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始终强调修身正心的人生,这是积极有为的人生,是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坦诚之心”为一胸的人生。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责任意识的人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又保持着“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礼记·儒行》)的人格操守。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是把荣辱感、幸福感、乃至相应的苦乐观、生死观,全都灌注于人生道德修养过程之中。总之,这样的人生是中华民族最富于人道精神、最具有创造力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渊源流长,久远不衰,把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凝聚在一起,名扬五洲四海,为其他民族所惊叹、所仰慕、所折服的原因所在。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基点、内核与精华,是当今中国国民道德修养、文明建设必须依赖的历史文化基石,也是继承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原动力。

 

2004.6.5

张英基 2016-4-30收集整理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