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东区党委旧址导游词

 闻诗人 2016-04-30
    大门口

    各位游客:

    这里就是浙东区党委旧址,于1981年7月起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请大家往里走(二门道地),请大家抬头看,大门上的匾额“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金色大字,它是由原国家公安部长王芳同志题写。大门进口处竖立的大理石碑“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所题写。(天井)纪念馆陈列室共陈列六方面内容,162幅照片,文物216件,反映了浙东革命斗争的历史。

    请大家入内观看

    示意图

    浙东抗日根据地位于杭州湾两岸,东濒东海,南迄东阳、义乌,西跨浙赣线金萧段两侧,北至黄浦江两岸的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拥有人口四百多万,面积三万平方公里。自1943年中共浙东区委从三北进入四明山后,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沪杭甬三角地区开辟新的战略区。1941年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武装南渡杭州湾,与宁绍地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三北汇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夏,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陆续派干部加强领导,建立了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即以后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与日、伪、顽的长期斗争中,根据地日益巩固和发展。在区党委的领导下,浙东军民为创建和保卫根据地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抗战胜利后,浙东新四军北撤,坚持浙东斗争的党组织,又树立旗帜,领导浙东人民重建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成立。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浙东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小战斗百余次,武装发展到万余人,恢复和开辟了游击根据地,配合大军,解放浙东。

    这个展览我们共分为六个部分进行介绍,先请看第一部分“浙东沦陷,日军暴行”(照片共17幅)。

    1937年冬,日军侵略军占领杭嘉湖平原后,不断空袭浙东各地并投放细菌弹。浙东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武装组织。1938年3月,余姚县成立战时政工队,这是最早的抗日武装。

    1941年4月,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宁绍战役、浙赣战役。4月19日,日本侵略军在镇海登陆后,长驱直入,先后侵占了宁波、慈溪、余姚等地。日寇在浙东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浙东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这组照片纪录了日军在绍兴、宁波、上虞、金华、余姚等地烧杀抢掠的情景。

    请看第二部分“根据地的创建”。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成立。1942年8月13日,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1942年7月下旬,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救浙东人民于不深水热之中,中共浦东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于1941年5月至9月,派遣由蔡群帆、朱人俊、姜文光等同志率领部队九百余人,分批南渡杭州湾,在三北地区的段头湾等处登陆,会同浙东地方党的组织和武装,着手开辟浙东敌后根据地。1941年6月18日,南渡部队的五支四大队和宗德三大队在慈溪庵东的相公殿伏击了日军,打死打伤日本鬼子16人,首战告捷,打响了三北敌后抗日的第一枪,拉开了开辟浙东根据地的序幕。此后南渡部队又先后在横河、梅园丘等地同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姜文光、陆阳等同志壮烈牺牲。通过这几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2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顾德欢等同志先后到浙东地区,统一领导浙东的武装力量和地方党组织。7月下旬,在慈北宓家埭开了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正式成立,谭启龙为书记。会后,相继成立了三北、四明、会稽、三东、浦东五个工委(浙东区党委组织系统表)。8月13日,在慈北鸣鹤场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刘亨运支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三、四、五三个支队以及教导队、简称三五支队,新国民兵团等(三北游击司令部战斗序列表)。接着又成立了“三北”总办事处,以后又陆续成立了县一级的办事处。

    三北游击司令部的成立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日本侵略军的极大恐慌。1942年9月起,日军出动了上千兵力,分三路对我在三北地区进行了“扫荡”。一周之内,我军接连在阳觉殿、竹山岙等地歼敌近百人,重挫了日寇,鼓舞了军民的抗日士气。此为阳觉殿战斗旧址(照片2-27)。

    司令部的成立和我军的节节胜利,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1942年11月,反共顽固派艾庆璋率领所谓的“忠义救国军”,纠集金山、平湖“自卫总队”及土匪黄八妹部队等三千多兵力向三北根据地发动大举进攻。区党委决定实行自卫反击,保卫根据地。从11月18日开始,经过周家路、登州街、黄家埠、谢家塘等地的战斗,歼灭顽军上千人,生俘顽军四百多人。12月5日,我军攻占了艾庆璋残部盘踞的上虞小越,胜利结束了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此为小越战斗旧址(照片2-26)。

    1943年春,不甘心失败的日伪军对三北地区进行了在大规模的“清乡”。经过反“扫荡”和反顽斗争考验的根据地军民越战越勇,连续在黄沙湖、郑巷、天元市、三灶等地对日寇发起了伏击战,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这是黄沙湖战斗旧址(照片2-28)。

    通过反“扫荡”、反顽、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三北游击根据地得到了巩固。浙东区党委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挺进四明山的战略决策。谭启龙、何克希等区党委主要领导人率领主力部队挺进四明山,在袁马、杜徐、孔岙、茭湖、大岚、柿林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壮大了抗日力量,1943年4月,为开创四明山抗日新局面,区党委又作出了解放梁弄的重大战略决策(即狮子山战斗)。

    梁弄是姚南大镇、地处余姚、上虞、嵊县、奉化、鄞县、慈溪六县边境,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盘踞梁弄有是伪军第十师第三十七团一营,拥有二百余人,并配有轻机枪八挺。伪军还在梁弄苦心营筑了所谓“中国的马其诺防线”,妄图凭借完整坚固的工事阻止我军的进攻。面对强大的敌人,参战的我军指战员与敌人斗志斗勇,经过两昼夜的激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梁弄。梁弄的解放,在浙东抗日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使我军在四明山腹地拥有了一处重要的战略据点,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和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图为梁弄狮子山战斗旧址(照片2-30)
    1943年8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和横坎头。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抗日武装结束了灰色隐蔽,公开树立了共产党的旗帜,梁弄也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浙东抗日局面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请看第三部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照片60幅)
    顽固坚持“假抗日、真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派当然不能容忍根据地的壮大。1943年10月6日,蒋介石在其发给军令部的快邮代电中,严令“彻底肃清”浙东新四军(照片3-1)。从1943年11月起,国民党顽固派再次掀起反共高潮,调集三万兵力对四明山发动大规模的“清剿”。根据地军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当时,我军兵力不足三千人,浙东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采取分散作战,四面出击的方针策略,经过大岚蜻蜓岗、大俞战斗等大小战斗九十一次,终于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进攻,取得了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的胜利(照片3-2、3)。
    与此同时,浙东各地军民与日伪军也展开了英勇的斗争。1944年5月27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在诸暨墨城坞击退伪军两个团的进攻,歼敌200余人(照片3-6)。1944年6月7日,三支队对镇海洪桥伪军据点发动了袭击,俘获日军少佐军事顾问和伪舟山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上校总队长(照片3-7)。1944年7月至8月,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区党委武装保卫秋收的指示,在三北地区开展了武装保卫秋收的斗争,共毙伤俘敌伪军200余人(照片3-8)。1944年8月21日,浦东支队在南汇朱家店歼敌34名(照片3-9)。1944年8月25日,海防大队一中队在岱山以西的大渔山岛抗击日伪军海、陆、空联合进攻,血战七小时,毙伤敌军近百人,我军42名勇士壮烈殉国(创作画1)。
    1944年9月25日至11月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一届军政会议在慈溪洪魏和余姚袁马召开,1944年11月24日,毛泽东给大会复电(照片3-12、13)。
    坂本寅吉是一位日本军人,曾担任义乌县楂林采伐队队长,在侵华战争中深刻体会到战争对中日两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激起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感和不满,于1945年毅然投奔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并参加日本反战同盟会,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后来他随浙东新四军北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一九四九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照片3-15)。
    托勒特是一位美国飞行员,在空袭上海日军据点时负伤跳伞,被浙东纵队淞沪支队营救并护送到四明山地区养伤,在根据地期间,托勒特与谭启龙、何克希待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照片3-16、17)。
    1945年5月,浙东游击纵队发起讨田战役。时任国民党三战区挺进第四纵队司令部 的田岫山不顾何克希司令员的多次规劝,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投靠日军,充当进攻我军的帮凶。浙东纵队在上虞许岙村同田岫山部队进行了激战,全歼敌人一千多人,并乘胜解放了上虞县城丰惠(照片3-19、20、21)。时任国民党三战区挺进第五纵队司令的张俊升,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毅然率部起义,接受新四军领导,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员(照片3-22)。
    无数英雄壮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牺牲了,李敏就是其中一位,李敏,一位可敬的女共产党员,曾担任中共鄞县鄞江区委书记,为革命事业做出过许多贡献,后来被国民党浙东保安团抓捕,在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1944年2月在鄞西樟村惨遭杀害。李敏被誉为“浙东刘胡兰”,她的英雄事迹曾经广为流传,鼓舞着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照片3-26)。
    随着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1944年1月15日,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在余姚茭湖成立,并颁布了施政纲领(照片3-28、29)。1945年1月21日至31日,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梁弄正蒙学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各界代表一百零一人,谭启龙、何克希分别作了重要报告,并正式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会后各地县、区、乡民主政府相继成立(照片3-30—42)。
    随着主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浙东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发展。1945年4月,根据地的金融机构浙东银行成立,颁布实施,浙东银行条例》和《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照片3-44、45)。此外,根据地还办起了印刷厂、被服厂、修械所和后方医院,以战时环境中的浙东根据地的生存发展趣了极大的保障作用(照片3-46-49)。
    浙东区党委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教事业。1944年11月,在陆埠杜徐创办了鲁迅学院浙东分院。1945年,学院迁至让贤上岳殿。学院共招生三期,培训了约七百名学员,为浙东根据地的党、政、军各部门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基层干部(照片3-50)。1944年6月,在原新四军教导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浙东抗日军政干校,为浙东部队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党政军干部(照片3-51)。另外,根据地还举办过电讯培训班等专业培训班(照片3-52)。并且,还成立了浙东解放区青年联合会和妇女联合会筹备会(照片3-57、58)。
    请看第四部分“抗战胜利、奉命北撤”(照片22幅)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8月12日,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向浙东敌伪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向盘踞在浙东地区的日伪军发起全面大反攻(照片4-1)。8月17日,浙东纵队在三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攻势,四天内解放收复了掌起、周巷、浒山等日伪据点20余个(照片4-4)。8月19日,浙东纵队向鄞县鄞江桥伪十师一部发起进攻,全歼守敌,直逼宁波城下(照片4-5)。8月30日,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经过激战,解放了南汇县城。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自1941年5月南渡到1945年9月北撤,艰苦卓绝,奋斗四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年中共与日、伪、顽进行大小战斗六百四十三次,收复上虞、南汇县城两座,攻克敌伪据点一进一十余个,收复国土三万平方公里,毙俘日军六百余人,毙伤、俘虏伪军八千五百六十六人,解放同胞四百万人。我军从小到大,从九百余人发展到一万五千余人,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武培育力量。
    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四年中,我党我军也有1239名干部、战士和党的工作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烈士的英名将永远留在浙东人民的心坎里,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了谈判。我党为避免内战,寻求国内和平,决定主动撤出南方八个解放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于1945年9月30日开始北撤。北撤前夕,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在《新浙东报》终刊号上刊登了由顾德欢同志撰写的《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这篇饱蘸离别泪水、清深意切的告别书,字里行间渗透着浙东新四军广大指导员对浙东人民的极其深厚的感情,洋溢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战士们出发时,根据地人民扶老搀幼,泪眼相送,战士们频频回顾,依依惜别。此情此景相信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同志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到苏北涟水,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及独立第一旅(照片4-8-18)。
    请看第五部分“坚持斗争 重建武装”(照片30幅)
    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浙东地区和四明山,对我根据地人民实行政治清剿和军事围剿,疯狂捕杀革命群众,浙东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中。留下来支持斗争的同志们执行党的“树立旗帜,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转入地下活动。他们依靠群众,穿行于深山密林之中,拉起一条坚固的隐蔽战线,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虽然条件相当艰苦,住的是草棚“公馆”,吃的是野果野菜,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但同志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却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照片5-1、4、5)
    1946年冬天,敌人对四明山地区发动“雪天清剿”。为冲破敌人的清剿,地下党组织大量恢复基层党组织,建立也不少“红色保垒村”,并恢复扩大民兵,为在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作好准备,当时余姚左溪乡七丘田村就是“红色保垒”中的一个(照片5-3)
    地下党组织曾在各地建立了不少秘密联络点,位于余姚城内的鸿兴面店就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余姚城内的一处重要联络点,曾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照片5-6)
    在严酷的地下斗争中,我党许多优秀的干部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中共慈镇县特派员蒋子瑛、中共鄞慈县特派员朱洪山、中共余上县特派员黄明、四明工委委员陈爱中、中共镇海县特派员罗德生等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照片5-7、8、9、10、11)
朱祥甫,这位早年参加同盟会的民主人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持我党活动,被国民党浙保部队逮捕后,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挥笔写下“得道者存、失道者亡”八个大字后英勇就义。
    1946年冬,为恢复以四明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上海党组织成立了“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开始了恢复浙东根据地的新阶段。四明山区地下党组织也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开展缴枪斗争。1946年12月4日,朱之光等人袭击国民党余姚天华乡公所,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十三支(照片5-13),1947年3月11日陈爱中、赵士炘、沈宏康率领武装突袭国民公所,缴获一批枪械子弹(照片5-14)。缴枪斗争提高了我党的装备水平,为重建革命武装打下了基础。
    1947年5月15日,中共四明工委在余姚陆埠洪山草茅庵召开会议,宣布重建四明山革命武装,标志着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地区革命斗争从隐蔽坚持阶段转变为游击战争阶段(照片5-15)。五月下旬,四明主力武装,渡过姚江,出击三北,扩大了影响,鼓舞了群众(照片5-16)。
    1947年秋至1948年初,国民党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清剿”,妄图一举扑灭四明山革命武装。四明山人民和游击队并肩作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攻,基本上恢复了抗战时期的四明、三北、会稽等根据地。1948年1月8日,中共四明临委首次扩大会议在余姚孔岙召开(照片5-19)。

    为了增强四明山革命力量,1948年5月15日,张凡、储贵彬受上海局指示,率浦东游击队和南汇大团镇自卫队共百余人,南渡浙东,在余姚临山十六户登陆,改编为第五支队(照片5-20、21)。
    1948年5月28日,三五支队在茭湖上王岗与两千余敌军激战一天,连续击退敌人十余次冲锋,毙伤敌人百余,俘敌三十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照片5-23)。
    到1948年底,浙东根据地以四明山为中心,东起舟山,西跨富春江,南至台州、金华、北至浦江、杭州湾,包括四明山、三北、会稽山、路西、路南、台属六个地区,发展成为完整的游击战争根据地,成为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
    请看最后部分“配合大军 迎接解放”(照片19幅)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起了根本性变化。中共浙东临委决定正式建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整军备战,广泛转入外线出击,为迎接解放作准备。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堑。五月初,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在诸暨枫桥召开大会,部署进军绍兴、宁波,接管城市(照片6-1)。5月16日,解放军三野部队由杭州挥师东进。5月22日,解放军一部在余姚筀竹岭与中共四明工委及其主力五支队胜利会师。5月22日傍晚,解放军全歼余姚城郊丰山守敌,5月23日,余姚解放。5月25日,宁波解放,奉化解放。浙东人民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资料:
    1、抬枪:是一种大型火枪,使用方法与鸟枪一样,先填入火药,再充以黄土、铁砂等。点火发射,杀伤力较大,有土大炮之称。因体积大,携带不便,一般放在船上、阵地上使用。
    2、木槌:是弹绵花时打击弹弓上的弦所用的木槌,俗称弹花棒子。
    3、铳:是生铁铸成的一种火器,声如爆竹(炮丈),为山民驱赶野猪用,因用火药引火爆炸,所以充以铁砂,作土炮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