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4分多钟的视频里,一群中国单身女性透过镜头讲述了她们的内心和故事。因为年龄在27岁以上还没结婚,就被冠上了“剩女”的名号。 她们感受到了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被催婚逼婚,被当做商品一样放到相亲角“推销出售”。 她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理解,也渴望真爱。 最后,她们决定勇敢做自己,不让压力左右自己的未来。 她们去到了相亲角,向父母坦白了自己的内心: “我很开心,很自由,很享受一个人的状态“ “我仍渴望真爱,我想等到那个对的人” “自信、独立、热爱生活” 虽然这只是一个广告,但视频不仅在国内引起热议,也在国外引起关注,BBC也关注和报导了我们的“剩女现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 百度百科上说,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对于大龄女青年一种新型称呼。
“剩女”,也是被妖魔化的一群人。“剩女”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过激反应,却是一种倒退。 有调查显示,27%的“剩女”没有愁嫁的压力,36%的“剩女”认为单身也不错。 妖魔化的后果,就是不论“剩”还是“非剩”的未婚女性,还有她们的家人、长辈、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开始群体恐慌。当90后也开始争先恐后地加入相亲大军时,公众对未婚的80后、70后女性们,就更不宽容了。 希望从我们新的一代开始剩女这个词汇开始且永远消失; 希望女博士是一种荣耀而不是一个爱情的枷锁; 希望婚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个任务; 希望单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嫁不出去”的代名词; 希望怀孕的女性都被善待被关心而不是被失业; 希望女性甩掉自己身上所有充满歧视色彩的帽子。 还有,那些所谓的“剩女”,其实是主动选择了“剩下”,她们之所以选择“剩着”,是因为暂时还没找到让她们心甘情愿结束单身的另一半。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不能被称为“剩女”,而是一群还在寻找幸福、为爱坚持的“单身女青年”。 拥有伴侣或是家庭从来都不是衡量幸福的最高准则。 (文章素材综合网络,如有涉及侵权问题 ,请联系小编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