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墓博物馆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如今已发展成为涵括历代典型墓葬、北魏皇家陵园、河南古代壁画馆三大展区,展示古代墓葬与壁画的大型博物馆,2008年更名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她以独具个性的展品和陈展方式,展示了河洛地区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是我们了解神秘的古代丧葬文化,感知先人的聪明才智的文化艺术殿堂。 火 历代典型墓葬展区于1987年建成开放,现位于馆区东部,占地面积44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
在这里,你既能从墓室建筑、墓内装饰中看到不同时期墓葬之间的差异,也能从随葬物品上看到各朝各代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风尚,更能从墓中出土的碑刻、陶文等文字资料中探寻出一段湮没于岁月长河里的或悲或喜的陈年往事。 嗯,去东南角点个蜡烛先,开始入墓…… (西汉时期洛阳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 空心砖是一种用陶土模印烧造而成的墓葬建筑材料,形体较大,中空,表面上用模印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早期空心砖墓构筑的墓室形状与商周时期的木椁墓相似,西汉后期就形成两面起坡的房顶式样,看上去更接近房屋。 ▲每块空心砖的形状和尺寸按所在的部位需要分别预先设计、制造,制坯时还要按部位拍印不同种类的图案花纹,并且刻划编号,以免组装时发生错乱,这可能是最早的预制建筑构件的雏形。墓室中不同位置印制的图案也不相同,墓室四壁主要印制一些表现墓主人生活的拱揖迎拜图、驯马图、谒见对语图、虎和马等,墓室门额上则印制代表升仙思想的扶桑树、青鸟、仙鹤和白虎,这些精美的图案反映了汉代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 该墓于1957年发现,是一座用模印花纹空心砖和小砖混合砌筑的砖室墓,墓室结构复杂,前堂后室,中有隔梁,壁画分布在后壁、隔梁梁柱、隔梁楣额、前堂脊顶和门额内上方,运用了绘画、透雕加彩绘、高浮雕加彩绘等多种表现手法,雕绘有《星象图》、《二桃杀三士》、《鸿门宴》、《乘龙升仙图》和《傩戏图》等壁画,这些精美的壁画,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技法上都对后来的绘画、石刻画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鬼图壁画墓中的壁画,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系统、最生动的反映汉代驱傩主题的汉墓壁画,是研究汉代丧葬史、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直观资料。 东汉时期仿照地面宅院的结构布局用小砖砌造的多室墓盛行,不同的“功能区域”摆放不同的随葬器物,是汉代“事死如生“思想的重要体现方式。 ▲1959年发掘于洛阳西北郊的东汉墓就是这样的多室墓,墓内有放置车马器具的“车马间”,安置灶台饮食器的“厨房”,会宾待友的“客厅”,以及置棺木的“卧室”,俨然是东汉豪贵家庭的缩影。建墓用的砖形制多样,有普通条砖、子母砖和楔形砖,还有空心砖;墓顶样式有弧形券、穹窿形和四角攒尖形。这座墓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墓葬) 该墓于1956年发现于洛阳市涧河西岸,坐西朝东,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南、北耳室、后甬道、后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门处置两扇石门,门框也由青石扣合而成。
该墓于1979发现于洛阳市定鼎路周公庙,坐西朝东,为小砖砌筑的多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后室、北甬道、侧室、耳室等组成。 ▲前堂3米见方,高3米,为穹窿顶。后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结构,长4.44、宽1.76、高2米。在前堂北壁偏东处向北开甬道,通向侧室。侧室也为长方形拱顶结构。侧室东壁南侧有一耳室。全墓用小砖铺地。墓的形制非常特殊,平面好象失去一只翅膀的大鸟,显得偏重而不平衡。 魏晋南北朝墓葬的特点之一是在墓中放置墓志,墓志是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对正史补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贴士:自魏晋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经少有见到。贵族官僚们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所有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居室。 1981年4月发掘出土,是洛阳为数不多的没有被盗扰的唐墓之一。其址位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北麓,坐南朝北,土圹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天井、壁龛、墓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门为青石制,门楣、门框、门板、门槛上均刻有精美的图案。
1983年发现于洛阳市新安县石寺乡李村,墓葬形制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 该墓墓门是砖筑仿木结构门楼,上部正中镶砌正方形铭砖,由题记可知墓主人姓名和埋葬年月(1126年)。甬道两壁各有两幅砖雕。分别为“孟宗哭竹”、“王裒闻雷泣母”、“捧盒侍女”和“持熏炉侍女”。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砌有砖柱,柱顶为砖雕斗拱,斗拱以上砌砖逐层内收成穹窿顶。 ▲墓室内部遍施彩绘,八面墓壁,除一面为墓门外,其他七面均有壁画和砖雕门窗。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壁上为直棂窗,下绘牡丹图;第二壁雕双扇格子门;第三壁上雕格子窗,下绘“交租图”;第四壁正对墓门,绘有 “开芳宴”;第五壁上雕格子窗,下绘“庖厨图”;第六壁雕双扇格子门;第七壁上雕棂窗,下绘“杂剧图”。 1994年发现于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宋村,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五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阶梯式。墓室呈方形,边长2.22米,墓室后部用砖砌成须弥座式棺床。 ▲墓室转角处砌四方抹角倚柱,倚柱上砌栏额、普柏枋。枋上砌柱头斗栱。在转角斗栱之间的四壁又各砌出三朵斗栱,结构较为复杂,侧旁两朵均做角度相同、方向相反的整体转动,这样全部斗栱互相呼应,平面上变成八边形状。墓顶砖层层内收,至墓顶作成八角叠涩式。 此墓有大量砖雕,墓室内遍施彩绘。北壁为5个格扇门;西壁浮雕“开芳宴”图;东壁正中砌假门,两侧立颊外各有一扇侧门;南壁正中为墓门,两侧各立一人。此墓随葬品仅有铜钱和墓志砖。 1974年发现于河南省焦作市。该墓由青石筑成,墓室平面为不等边八角形,南壁开墓门,其余三正壁与四隅壁间,各立四方抹角倚柱一根,共六根。
▲西壁的杂剧图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一幅画像,图高56、宽111厘米,共刻十一人,还原了金代杂剧的演出场景。 在墓室周壁的青石上都刻有画像,内容有:西壁杂剧;北壁桌椅;东壁女主人家居生活和煎茶;在南壁墓门上方、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的石壁上刻出11幅孝子故事;墓壁须弥座和六根倚柱上刻有牡丹、葵花、荷花、忍冬等花草枝叶。雕刻手法为阴线刻或减地加线刻。每幅画像线条流畅,构图疏密有致,显示出刻工高超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