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插花是宋代主流,谐音祈福为明清注重

 红豆居士 2016-05-01
文人插花是宋代主流,谐音祈福为明清注重

■古代花器

文人插花是宋代主流,谐音祈福为明清注重

■古代花器

文人插花是宋代主流,谐音祈福为明清注重

■古代花器

文人插花是宋代主流,谐音祈福为明清注重

■古代花器

文人插花是宋代主流,谐音祈福为明清注重

■古代花器

中国插花最早源于佛前供花,后延伸出宫廷插花、民间插花,后来更被文人赋予了精神内涵,出现了“文人插花”。虽然花艺与陶瓷是两个不同艺术方向,但无可否认,古人对花艺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也勾勒出了对作为花器的陶瓷有了不一定的追求史迹。甚至因为花艺,明朝更出现了不一样的器形,以达到某种精神上的追求。■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古代花器主要包含盆景器与插花器

古代花器,主要包含“盆景器”与“插花器”两类器皿。“盆景”是将植物连根栽种在花器里,观其生长;“插花”是将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里,赏其姿态。

中国插花最早源于佛前供花,人们在佛像前瓶插应时花卉,以表虔诚,这时插花称为“佛花”。以南北朝有对贮水容器插切花的明确文字记录算起,插花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香港著名古董鉴藏家黄少棠认为,用瓶子插花,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意境和气氛。

隋唐时期赏花风气更加昌盛,插花艺术也愈加盛行。插花的形式由佛前供花发展到了宫廷插花、民间插花,唐花蕊夫人所作《宫词》“一枝插向金瓶里,捧进君王玉殿来”描写的正是前者,插花在当时成为宫廷喜庆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物。而唐朝诗人窦叔向诗句“野杏初成雪,松醒正满瓶”则是反映民间插花的景象。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道出了青瓶红花的美丽画面。由此可见宋代时期的插花盛况。

插花闻香品茗挂画是宋人生活四艺

宋代的社会比不上隋唐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代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就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与隋唐喜用牡丹之富丽不同,宋代在插花构图中,注重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

在宋代,插花艺术迅速发展,与“闻香、品茗、挂画”合称“宋人生活四艺”。伴随着文人雅士作画、吟诗、赏花,又产生了“文人插花”。文人插花为此时期的主流,他们把哲思与花木、自然联系起来,穷通物理,又在花木中寻找逍遥之乐,以拂红尘之污。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黄少棠也介绍,古人插花与时令相关,不同季节插相应的花成了传统。

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卉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南宋诗人黄升的《春暮》“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正描写了文人插花的惬意。

“文人插花,以清雅、飘逸胜”

南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也记载了当时南宋宫廷插花的情景:“遂至锦壁赏大花(牡丹)。三面漫坡,牡丹约千余丛,各有牙牌金字,上张大样碧油绢幕:又别剪好色样一千朵,安顿花架,并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就中间沉香桌儿一只,安顿白玉碾花商尊,约高二尺,径二尺三寸,独插照殿红十五枝。”

这里就提及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来做花器,证明宫廷对插花的重视。珍奇的花器与国色天香的牡丹互映,显得极尽豪奢,寓意祥瑞。

马大勇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写道:“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灵精怪,瓶花吊花等形式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他认为,宫廷插花以富贵、华丽之气韵胜;文人插花,以清雅、飘逸胜;民间插花则以素朴、淡雅胜;寺观插花则以简寂、仙韵胜;宫廷插花多用精美的金、玉、水晶、玻璃、名窑陶瓷等,呈现富贵、华丽之气;文人则喜用铜、瓷,以示清淡、优雅,宗教插花亦然;民间插花,则用陶瓷器,以示朴素。花器形状也呈现多样化,有瓶、盆、篮、钵、筒、盘等。

袁宏道在《瓶史》中写道:“江南人家所藏旧瓤,青翠入骨,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袁宏道把花器比作“金屋”“精舍”,说明了中国传统插花对花器的重视。同时,他又强调“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稽、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大抵斋瓶宜矮而小……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虽旧亦俗也”。这说明,此时对花器的使用十分讲究。

明清花器以瓶为主

插花理论著作相继问世

明清花器以瓶为主,透过花材、花器及瓶身纹饰的谐音转意,呈现如“太平有象”“富贵安宁”“事事如意”之类吉祥祈愿的花艺,通过此,也可感受古人装置艺术的手法。

在明代洪武年间,景德镇设御窑厂,为宫廷烧造质量精良的御瓷,同时,其他窑口如钧窑、龙泉窑也有产品贡御,传世品中出现了大量宫廷花器。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插花中,除了对花器的选择极为重视外,更重要的是,在明代也开始出现因插花而出现的相应器形,筒瓶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筒瓶最早出现于万历时期,并一直沿袭至清代康熙年间,风行一时。器呈直口,溜肩,腹至足为长筒形。从功能方面考察,筒瓶首先应是一种插花用器。

据资料显示,古代对筒瓶所插的花,也十分讲究,宫廷中通常会插万年青,寓意“一统万年”之意。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汪浩认为:“筒瓶的出现无疑是晚明时期插花艺术对景德镇制瓷造型影响的最好例证。”

作为插花艺术的鼎盛时代,插花理论有较大地发展,许多插花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如列出了每个月的主花与配花的屠本畯《瓶史月表》;袁宏道的《瓶史》,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插花的花材、花器以及插花技艺和插花事宜;而高濂的《瓶花三说》则把鲜花的插养技艺视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休闲方法之一。《瓶花三说》即“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张谦德的《瓶花谱》对插花技艺也给予了阐述。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瓶史》,这本书对中国的插花艺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17世纪被传到了日本,对日本花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代对花器的使用要求: 春冬用铜,秋夏用磁

凡插花先须择瓶,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忌有环,忌成对,像神祠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瓶宁瘦毋过壮,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最佳。若太小,则养花又不能久。

——明张谦德《瓶花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