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社区金融式微看银行创新

 long16 2016-05-02

作者:张新福 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摘要:平安银行全部关闭其金融超市门店,是社区银行式微的征兆。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区银行一方面遭遇严苛的监管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先天不足”的挑战

4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平安集团将关闭全国所有的金融超市门店。平安集团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关闭社区金融超市门店,主因是平安集团战略调整,平安金服将整合旗下社区金融服务资源,给所有线上及线下客户提供统一标准的专业服务。

社区银行或金融超市曾被商业银行视为战略方向,并在2010年后在全国城乡蓬勃发展。但是,六年后的今天,部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部分由于监管层的严苛约束,最早推进社区银行战略的民生银行也在收缩网点。

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曾被认为银行业务“蓝海”的社区银行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社区银行为何沦落至此?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追本溯源,梳理社区银行的发展脉络。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城乡社区开设金融门店,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它与传统银行网点不同,在服务的时间、方式、内容,基础设施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差异。

社区银行是商业银行服务的延伸,目的是为了发掘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拓宽其存款来源和经营范围。2010年后,民生、兴业、平安、浦发、光大、交行、广发等纷纷建立社区银行事业部,民生甚至一度提出3年内在全国开设1万家社区银行的目标。

民生银行:先行者的足迹

从社区金融式微看银行创新

中国第一家社区银行虽然由龙江银行所开设,但着眼全国,真正为社区银行制订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民生银行。2013年,民生银行表示,三年内将在全国设立超过1万家金融便利店。为什么民生银行对社区银行如此信心满满?

这是因为,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股份制民营银行,它制定了全新的“两小”发展战略。所谓“两小”,一个是小区金融,一个是小微金融。而在民生银行的愿景中,社区银行就是在“两小”之间起纽带作用的机构。

民生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公司业务。在两小战略实施前,其公司业务收益占总收益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这种情势下,民生银行欲拓宽发展空间,势必面临战略转型,而“两小”战略其实就是民生银行的零售银行转型之作。

民生银行首先在“小微金融”方面做转型调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提出了“小区金融”战略,最终“两小”战略成为民生银行由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核心。而这种转型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企业,一个则是居民,也就是消费者。具体怎么给消费者提供服务、怎么跟消费者建立联系,民生银行是需要渠道的,社区银行就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民生银行要打通“两小”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它有众多小微企业客户,而这些小微企业的很多业务针对的是普通居民,民生银行希望借社区银行收集客户数据、增强与客户的黏性,待时机成熟后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系统性地实现企业客户与居民客户的信息对接。

在这个过程中,民生银行的设想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打通小微企业和小区客户有针对性地把服务推送给居民客户;对居民客户而言,因为民生银行对企业有足够的了解,有望避免类似淘宝假货等问题。在这个生态链上,虽然企业客户需以低价吸引居民客户,但由于是在民生银行的电商平台上销售,其销售成本会在无形中下降,利润可随着走货量增多而增加。通过社区银行,企业客户与居民客户实现共赢,这就是跨界发展的核心。

民生银行在社区银行方面的创新,需要监管层面的支持。最初,民生银行以自助银行为基础,在业务上有一定的延伸,这是因为自助银行相对好批一些。对非现金业务、一些理财产品相关业务以及其他辅助性质的业务,包括可借助自助机具(ATM)完成的业务、借助远程设备(视频)完成的业务,都可放在社区银行中做。但对比较核心的金融业务,考虑到监管的规范,还是要放到支行也即正常的金融机构的网点中去做。

但是,大量设立社区银行需要突破人员进驻限制问题。按当前银行监管规范,纯粹的自助银行是没有服务人员的,但是社区银行必须有服务人员。而从监管角度,需服务人员的金融网点有严格的人员配备标准,需报银监会审批。社区银行本质上是介于自助银行和支行之间的机构,是一种过渡的模式。民生银行希望,这种创新尝试能得到监管当局认可。

社区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可依托基础性金融业务做跨界的尝试,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向外扩展,做一些非金融的便民服务。诸如替社区居民收发快递、提供各类便民箱、代收代缴居民水电费等。总之,金融业务是社区银行的目标,而其他的便民服务则是手段。

社区银行被股份制商业银行寄予厚望:一方面,这是商业银行突破网点设立限制的尝试,另一方面,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尝试推进金融的互联网化。但是,遗憾的是,2013年12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为这种尝试设定了严格的限制。于是,民生银行等社区银行的推进步伐逐步放缓。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从社区金融式微看银行创新

除了监管的限制,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区银行模式也有先天的缺陷。老张认为,即使没有《通知》的下发,社区银行也会沦为鸡肋。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仅仅着眼于增加物理网点,可能是一种倒退。的确,社区银行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从根本上创新经营模式,不能赋予社区银行新的内涵,它就很难适应金融业的未来发展。

银行如果仅仅限于增加物理网点,那么社区银行不过是修修补补。目前,社区银行大多作为传统银行的线下服务渠道,如果按此态势推进的话,社区银行是不代表银行发展的主流方向。即使它在某一阶段有一定成效,也不过是常规发展的一种尝试,只是旧有发展模式的简单优化,并不会引起银行业的巨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大银行都在逐步撤销物理网点,物理网点和人员在将何去何从,正在考验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

也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同的物理网点所对应的资源是不同的,不同的定位也对网点设置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大型银行在某区域没有物理网点,那肯定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比方说,在各省(市、区)开设分行,这种布局就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商业银行在同一区域大面积地增加网点,而又不给这些网点以新的定位,那就不代表银行业发展的潮流。

抛开社区银行的长远发展问题,目前最为致命的恰是监管当局政策上的打压。这才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在银行向外跨界发展的过程中,监管当局一直采取严打的态度。当前虽然互联网金融正在经历专项整治,但是,商业银行向外扩充较之互联网金融企业向内扩充所遭受的管制更为严重。像社区银行这般小心翼翼的试探,还未真正成气候,就被监管当局一棍子敲死,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因此,老张站在旁观者角度看,平安银行关闭所有金融超市门店,原因无外乎两点:

其一,正如网传平安内部人士所言,其金融超市经营不佳。但凡盈利高于成本,平安银行肯定会挺一挺、冲一冲。平安银行如此做,想必是预期到未来发展及盈利方面前途惨淡。毕竟,平安银行在全国的金融超市也就数十个,关闭带来的损失并不大。

第二,这可能是商业银行监管政策收紧的前兆。如果平安仅仅关闭上海市内的金融超市,那会被理解为对区域监管政策的反馈。但是,平安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关闭金融超市,就可能是全国性监管政策收紧的一种信号。如果监管当局在全国范围内再次“痛下杀手”,那么平安银行此举也在情理之中,反而值得各大商业银行高度关注。

本文为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原创文章,已经作者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您还可以通过搜索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China_IIFI“或者”普惠研究院“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