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手工陶瓷历史中,有两个巅峰,一个在唐代,代表物唐三彩,另一个在清代“康雍乾”时期,代表物是当时在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瓷。
 大唐时期生产和制造的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最招人喜爱的是马俑和人物造型。

今天,我们看到的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 ,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至于人物造型,有宫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唐代窑工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均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如,贵妇面部丰满,服装鲜艳,发髻多样;文官表现出彬彬有礼,武士则刚烈勇猛,胡俑个个高大深目,天王怒目威武,它们都堪称我国古代雕塑中的典范精品。

唐代陶业在我国陶瓷文明史上高度发达,除了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裕,社会需求过旺,这一历史共性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世界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冲击,新的思想、新的审美意识产生,这对陶瓷的生产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盛唐文化发达,诗词歌舞、音乐书法、绘画文艺活动十分繁荣,人们渴望把这一切能够很好的记录下来,而石雕、铜雕、泥塑都难以满足自己的心愿。因此,他们把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可塑性极强的陶瓷;三是对外的文化输出。

大唐的唐三彩,在当时,不仅中国人喜爱,对世界影响也非常大。借鉴三彩制作技术,西亚的波斯烧出了“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烧出了“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烧出了“奈良三彩”。
在陶瓷文化史上,唐代的三彩釉陶几乎是我国盛唐文明的代名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铅釉陶溶点低,生活中实用性差,虽然好看,当时却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经济很快出现严重衰退,盛世时期盛行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随之一去不复返。唐三彩的制作也因缺乏整个社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百姓支付能力不足,整个陶业随之进入衰退期。 我国盛唐陶业的发展,前后不过百年,然而,为这百年的到来,陶业在我国却历经了一二万年的漫长筹备过程。唐王朝结束以后,陶业在我国从此迅速衰落,取代它的是家族中的新兴瓷业。一度辉煌的陶业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