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古瓷器鉴定要诀(上)

 张小半仙 2016-05-02


在中国古瓷历史长河中,有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情况,认识和鉴别这类瓷器很重要。因为产品好才有人仿,仿制品不是假冒品。人们都是仿好不仿坏,仿得值得才仿,仿得不一定不好,仿得肯定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见得价值不高,也许价更高。认识真假才知好坏,假中有历史,有真正的高仿品。高仿品也有珍品,这要看鉴赏水平和仿品本身。可收藏仿品,不愿收藏假冒品,总之,要明白历史上后代按前代原型的制作的产品和造假有区别,仿品和仿制有区别,仿制品和现代假冒也有区别。虽然是老的又是真的,但量很大,做为珍藏就需要考虑是否有珍藏价值。


明瓷有元纹饰并非仿品

大笔涂抹元画展,永宣小笔醮料触。

边框双勾不填色,深浅色辨小笔触。

纹饰勾线小笔填,蕉叶中空色不补。



注解——

明代初期还用元代器形,元代的料。不过纹饰有了些变化。这部分瓷器不可能在器形纹饰上随之就变。因为政治上的变化不能一下子就影响到瓷器。所以在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不可能将瓷器工业立刻改变。特别是常常出现两朝并存的现象。如:朱元璋在南京称皇立都,而北京元朝还在;努尔哈赤在沈阳称皇立都,但到第三代才攻下北京,推翻了明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像对这样的历史时期的瓷器,时代特征要注意。如:明早期瓷艺匠人用笔有了变化,改元代大笔涂抹为小笔触,边线用双勾线,蕉叶中间空芯。

有元代纹饰特征不是仿品

元代花叶葫芦相,明代画叶已变相。

明龙立发披发凶,龙头龙爪更猛相。

注解——

明朝早期的瓷艺匠,还是元朝做瓷艺的人。基本上器形、料没多大变化,但也有小的改变。元代画花叶子是葫芦型叶,到明代画得叶子就变型了,不太像葫芦叶子了。

画龙也改变了元代的粗线条和小龙头。而是龙头大,立发、披发都有。龙爪也少用三爪、四爪了,而多用五爪了。显得龙更威风、更凶猛、更好看。

明代早期瓷器不能认为是仿元代

元末明出瓷无仿,瓷艺变化非官场。

明代小笔修足好,器形用料是元厂。

注解——

明早期的瓷器、形状、用料基本上是延续元代制作的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不能叫仿品。因为瓷器不会一下子随朝代的改变而变化。在用料、器形上,哪个朝代都是如此。不能一下子改变上一朝代的制作技术。但是,仔细看也会发现在制胎和画工上有所变化。这不是朝代造成的,而是瓷艺人本身技术的发展变化造成的。如:明代早期用小笔触画,底足修的比元代整齐。所以这给后人留下了辨别的依据和历史痕迹。但这都不能称为仿品。是历史变革时代的产物,在这一点上要十分注意。

明洪武时期的瓷器与元代的不同

洪武瓷器有元相,纹饰器形特别像。

洪武仿元从底看,糙底挂红不一样。

青料发灰双勾线,仔细辨别不能忘。

注解——

洪武时期和元代接近,窑工基本是元代的,在器形和纹饰上和元代近似,但洪武时有苏料也有其他国产料所以青色有的发灰,在画法上出现双勾线,这是不同于元代画法的。洪武多糙底,有的抹一层褐红色的釉浆,仔细鉴别从纹饰上、苏料、底足等还是看得出来的。

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与元代的不同

永宣仿元用苏料,但是料精要知道。

画法底足都不同,色如元代难做到。

器形削足有变化,滑润程度可断到。

注解——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也按照元代的瓷器生产过,但是可以看出来。因为在永乐宣德时期虽然是苏料,但对苏料的加工淘洗比元代精细,因此青花发色比较好,铁斑也不像元代一样,另外胎土加工也和元代不同。如永宣削足比较规矩,胎土已不是元代时的滑,而是滑中带润,虽然不像清代糯米汁一样的润滑,但已出现润。这些现象都可以断出永宣和元代的不同。

成化时期与元瓷器的不同

成化苏料并不多,别料不像不用说。

如果苏料仿元代,画工浓色看的多。

质量体型刀工看,成化仿元难度多。

注解——

成化仿元大部分不成功,因为苏料少,加工工艺也不同,胎、底、削刀的技法都和元不同,所以是元是明比较好断,如:质量、成化轻、型也不同。料色也不同于元。元的铁斑重,成化的很浅,浓艳程度也不一样。

成化以后仿元代瓷器难

成化以后看青料,没有苏料用各料。

纹饰画法料不同,要仿苏青和谁要。

成化以后要仿元,料色实在难做到。

注解——

成化以后几乎没有进口苏料,用其他的各种料勾对,但都难以和苏料对比,另外画工纹饰也都不同,如果在胎釉上不同,再仿也难成功,要是成化以后每个朝代的用料就更容易断出什么时代仿得,如:要是嘉靖仿得可能是用回青或石子青进行勾兑,仔细看是能看出的,能看出是不是苏料比较容易,但要看是什么料勾兑的比较难,这要经常的练才行。在明代成化以后各朝用料特征比较明显,因没有苏料,对其他料了解的清楚就能成为重要的鉴别依据。

浙料应用朝代

苏料、石子青、回青、平等青、珠明料

元有苏料国产料,两料都用要知道。

永乐苏料晕散艳,成化平等淡雅笑。

正德石子浓带灰,回青石子混的妙。

嘉万回青掺石子,散而不收解决掉。

回青幽青掺石子,万历中期用浙料。

嘉靖也用珠明料,只是少用要知道。

注解——

元代基本上用苏料,但也用其他料如石子青等国产料,永乐、宣德大量用苏料、用的也好。成化采用平等青,景德镇产也称陂唐青,色泽淡雅、用的好。正德时期就开始采用回青为主,为了色正掺了石子青。到嘉靖万历时开始大量用回青掺石子青,掺石子解决了回青幽青散而不收的难题,石子青掺的好,每两加一钱石子青。到万历中期就开始用浙料了,到清初期也用浙料和珠明料,嘉靖已开始少量用珠明料。

成化时期多用平等青

平等青料成化兴,另有名字陂唐青。

淡雅不散可细绘,斗彩用料平等青。

注解——

成化时期多用平等青,这种国产料景德镇也叫陂唐青,淡雅、不晕散,可画线细的画面,成化斗彩常用平等青,可画小器,也可绘制大器。


嘉靖用回青、石子、珠明三种料

嘉靖用了多种料,回青石子珠明料。

各色勾兑出多色,鉴别多看才知道。

注解——

嘉靖用回青多,但也用石子青、珠明料三种青料,当然也进行勾兑调色,也采用几种青料画一个图案如:用一种料勾边,用另一种料填色。要多看细看才知道用什么料,是很难的,也是很重要的。

正德、嘉靖、万历多用回青掺石子青

正德嘉万多回青,掺料用的石子青。

改色稳定发色好,造价低廉色度升。

注解——

正德、嘉靖,万历多用回青、掺的料基本上就是石子青、每两回青掺一钱石子青,这不但使回青质色好,也改变了回青易散而不收的难度,使画面清晰,色度稳定,也解决了苏料缺,没有进口料的难题,达到了了低廉、色彩程度好的目的。


回青少、到万历以后用浙料珠明料

万历浙料到清初,康熙浙料珠明辅。

其实嘉靖有珠明,回青缺少是清初。

清初只好多浙料,分水青花浙珠出。

浙料煅烧翠毛蓝,康熙发明别低估。

注解——

浙料万历朝用,珠明料嘉靖就用过,但当时有回青,所以大量用回青和石子青勾兑应用,后来回青也少了,就用浙料和珠明料,在清代对浙料珠明料用的好,但在后来用珠明料多,可以用青料的深浅勾画出五个层次的山水人物、虫、草画面,有的资料上说可分几个层次。也有叫分水青花的,这是以蘸料多少调出深浅度的角度说的。崇祯晚期为了能加工细料在淘洗制作上对浙料进行了煅烧,出现了新的青花色,蓝中泛绿,称为翠毛蓝,意思是像翠鸟羽毛,在康熙时期大量用这种料,因此也就出现了七种青色料:苏料、回青、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翠毛蓝。而翠毛蓝色可随意深浅,色稳定。

99%的人点击了下面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