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货有个共同的特点(当然也包括汽车):一方面非常注重零部件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很在意成本。当然这个“在意成本”与我们所说的偷工减料完全两码事,他们通过最优化设计去掉冗余的设计以降低成本,最优化设计通常体现在优化(简化)结构和选取合理的材料(包括价格和性能)两方面。这是现代工业的核心理念,但也造成与奢侈品等顶级商品无缘的结果,这类产品遵循欧洲传统的为上流社会服务的生产理念,不太考虑成本和生产效率。这又回到了对冗余的理解上,有些在功能上冗余的设计其实在挑剔的用户眼里并不多余,复杂的机构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手感,昂贵的材料也只为了更优的质感,日本厂商选择了舍去,欧洲的顶级货生产商选择了保留。不能说谁好谁差,只是市场定位不同。 另外因理念的差异,同样是降低成本,欧美的做法是看是否能找到更便宜的供应商,标准放宽一点。而日系车为了降成本,减配的零部件选用功能简化的低端的型号,再不行,取消这项配置(花冠配置减得所剩无几,依然不用差零部件),不用质量打折的。日本车可靠性也许就是这样得来的。 对日本货我们有时觉得不可理喻,一方面厂商努力降低成本,但他们依然对并不高端的零部件品质要求苛刻,加工一定要精密,材质一定要精良。哪怕是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塑料材质也要用一流的塑料。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其实是工业化大生产所推崇的做法。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万宝龙钢笔数千元一支,质感一流,而办公常用的日本一次性中性笔仅十元左右,虽说不高档,但不可谓不精良。日本货在全球的竞争力并非是靠坑蒙拐骗得来的 |
|
来自: 昵称31747617 >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