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我国京剧舞台上,曾出现过三位身残志坚的演员,人称“梨园三怪”。这三位演员身残志坚,通过发奋努力成为了京剧名角,他们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传为佳话。他们的演艺生涯,也给人们带来不少启迪。
一个是跛子名丑孟鸿寿。孟鸿寿幼年很不幸,小小年纪就得了软骨病,生得头特别大,脚又特别小,身长腿短,走路一高一低。身体纤弱而又行走不便的他,偏偏却欢喜上梨园这个行当,他的学艺之路走得比平常人要艰辛百倍。他生活在梨园,每逢排戏演戏时,就暗暗跟着学,仔细地揣摩,
一招一式默记于心。虽然无人教授,但他坚持长年不懈,勤学苦练,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练功,期待着有机会上台演出。终于,在一次春节唱反串戏时,他自告奋勇扮演《芦花荡》中的张飞,博得观众和同行的满堂彩。此后两年时间,
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梨园名丑,梨园界竞相邀请其演戏。
另一个人称瞎子须生双阔亭,他自幼就嗓门大,乐感好,学戏得天独厚。不料,正当他鹊声四起之时,因病而致双目失明。但他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反而,以坚强的毅力,更加勤学苦练。每次演出之前,在台下走路要用人搀扶的他,上台表演却泰然自若,寸步不乱,成为一位功深艺湛的须生。他演出的《朱砂痣》、《逍遥津》等戏,观众根本看不出他是双目失明的人。特别是他在《扑犬》一折戏中,奔跑躲避的动作大,速度快,堪称艺精功夫深,令人敬佩。
还有一个哑巴武生王益芬,先天就不会开口说话,他出生在艺人家庭,戏曲乃其家传。平日嬉戏后台,懵懂哑小子竟扒在侧幕,津津有味地看父母演戏,每次看父母演戏时,都一一默记于心上。虽无人指点、教授,但每天起早贪黑练功。他第一次登台演出《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时,翻跌矫捷,勇猛异常。武戏艺术上的猛、凶、狠、稳、准、帅,他无不精通,自成一格,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一位名扬南北的武二花脸,后被戏班奉为导师。
“梨园三怪”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不幸面前,处逆境而不馁,痛己短但不甘于短。在心血和汗水的考验中,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