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庐山,观瀑布,写有著名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第二首是中国诗歌史上咏瀑布的压卷之作,尤为脍炙人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冉冉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上,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前川的瀑布喷涌而出,势不可挡,远远望去,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真是想落天外,惊人心魄。整首诗给人以超群脱俗、雄奇瑰丽的印象和诗意盎然、美妙无尽的审美享受。诗论家李元洛先生说过,《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是庐山瀑布永不过时的广告词,也是永不换代的身份证”(《唐诗三百首新编今读》)。的确,此诗一经问世,庐山即飘荡着永不消逝的万古诗魂,它为庐山增添了无比丰厚的文化意蕴。 但是,李白诗中的香炉峰在什么位置呢?建国以来出版的各种唐诗选本或李诗选本,以及相关论著,大都认为:在庐山西北部。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詹锳主编的八卷本皇皇巨著《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对此作了正本清源的纠正。该书第六卷第3022页在《望庐山瀑布》诗后对“香炉峰”是这样注释的: 据此可知,庐山的香炉峰不止一座,李白诗中的香炉峰在山南,而不是西北。那么,为什么众多选家、注家会一致认为在西北部呢?对此,万萍《香炉峰考》一文作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诸多注家把李诗中的香炉峰说成在庐山西北部,可能主要是根据清代王琦编注的《李太白全集》。王氏在《望庐山瀑布》诗题之下,引《太平御览》注瀑布:‘即瀑布水也’,这是对的;他在第一首诗后引《太平寰宇记》说:‘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这就错了。南部的瀑布水和西北的香炉峰是不相干的,王琦的两条注释相互矛盾,闹了笑话。就总体而言,王琦的《李太白全集》不失为详备的注本,成为后来很多选本的依据。也正因为王琦的本子较好,所以香炉峰这样局部的注释错误也就容易以讹传讹了。原因之二,大概是不知道庐山的香炉峰不止一处,而由于白居易等人诗文的关系,大家对东西二林附近的香炉峰又很熟悉,于是就未加审慎,轻率加注了。” 《望庐山瀑布》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早已万口传诵了千百年,并且还会千秋万代地继续传诵下去。但是对诗中香炉峰所在位置的错误注释,由于以讹传讹的缘故,几乎到了积非成是的地步。虽然《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一书作了纠正,但似乎收效甚微。就管见所及,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唐诗选本、李诗选本和相关论著,在注释《望庐山瀑布》的“香炉峰”时,除了安旗《李白诗集》(中国国际出版社2012年版)、李元洛《唐诗三百首新编今读》(台湾九歌出版公司2013年版)和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少数几种外(其中安著注得最好:“香炉:即香炉峰。庐山西北有北香炉,南有南香炉,此诗之香炉峰当为南香炉。”),其他大都仍然以《太平寰宇记》为据:“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如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王运熙《唐诗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赵昌平《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和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等均为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它们权威性高、普及性强、发行面广,备受好评,但在注释香炉峰位置时,误注则无一幸免。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这种是非混淆、相沿成习的现象,不知何时才能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