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最一流的人才才是做判断的。 你负责秒懂,我负责锤炼,欢迎大家收听千锤百炼,我是说书人,大锤。 经常有人会说这样的话,我们员工每天累死累活的干,老板只要在方案上写个同意或者不同意就行了,当老板可真轻松啊。 10:52 10分钟提高你的判断力 来自千锤百炼 在方案上写“同意”真的很轻松吗?其实不然,老板每一次决策都是一次战略眼光的试错,试错的成功率有多大,靠的就是老板预测未来的能力了,所以说做判断就是做预测。在前面一期《做个复杂的现代人》(智识分子上半部分解读文章)我说过,世界很复杂,而且越来越复杂。 所以预测世界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也是最消耗我们意志力的事。 不信你可以设想一下,现在你要把你的全部家当拿出来买股票,该买哪支股票呢?即使有多个股票专家给你出谋划策,你这个“同意”写的就很轻松吗?做老板的可是每天都要下这种判断的,现在你还觉得老板轻松吗。 好了,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做预测,也就是帮助我们下判断的能力,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技能。今天我来给大家解读万维钢老师新书《智识分子》的下半部分,我将从分解问题、尺度思维以及知识的可靠程度三个层次来帮助大家提高判断力。 分解问题 先来看第一个,分解问题。最近有本书很火,名字叫《超预测》,它的作者泰洛克在上世纪8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用科学的方法评估了专家学者们的预测能力,比如说,他让专家们预测苏联的未来是会变好、变坏还是保持现状呢,并要求专家们给出了各种情况的概率。 二十年后,实验结果证明,专家们果然是“砖家”,预测正确的概率跟投硬币差不多,无论他们当初分析的多么头头是道、令人信服,最后证明也不过是传说中的“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的典范。 泰洛克的研究最引人关注的是,并非所有的专家都是忽悠,事实上有一小部分专家预测相当准确。根据他们的特点,泰洛克把他们命名为“狐狸型”专家,“狐狸型”专家运用的核心预测方法就是“分解问题”。 如何分解问题呢? 举个例子,现在给你一个问题——“芝加哥有多少钢琴调音师呢?”在不知道任何精准数据的情况下,只让你猜,你能精确到多少? 你可能会说,太荒谬了,这个问题根本无从下手,猜也只能是瞎猜,毫无逻辑可言。但是狐狸型专家可不这么看,他会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比如这个“芝加哥有多少钢琴调音师”的问题,就可以分成: (1)一架钢琴需要多久调一次? 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随便猜,比如一年一次; (2)为一台钢琴调音需要多久? 我们可以大致猜个两个小时吧; (3)一位钢琴调音师一年工作多久? 根据标准工作日来猜,一年大概2000小时吧; (4)芝加哥有多少架钢琴? 我们可以猜每100人需要一架钢琴,芝加哥我猜大概有500万人吧,这样芝加哥就有5万台钢琴。 必须要强调一下,以上数据纯粹是作者瞎猜,没有任何根据,绝没有作弊。但诡异就诡异在,四个小问题是互相影响的,如果你猜错的数字是随机分布的,理论上四个猜测数字的误差会相互抵消,如果你分解的小问题越多,最后的总误差就会越小。 作者根据上面四个小问题的估算数字,计算出了芝加哥大约有63个钢琴调琴师,最后去政府部门一查数据,与真实数据的83名钢琴调琴师可以说是相差无几,这就是分解的魔力。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无从下手的复杂问题时,不妨也试着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小问题,再一个一个去预测,最后计算总体预测结果,说不定你也能成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哦。 尺度思维 光知道如何分解问题还不够,有时候我们从不同的尺度看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出两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答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尺度思维来分析不同尺度下答案的优劣了。 2012年的时候,当时的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在访问以色列的时候发表了一个讲话,他认为导致一个国家和地区强盛富裕的首要条件是文化和政治制度,而不是地理因素,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处一地,两个地区经济却天差地别,所以他认为文化和政治因素比地理因素更重要。 《智识分子》这本书就认为罗姆尼犯了一个单尺度思考问题的错误,他得出文化政治因素比地理因素更重要的视角就是一个小尺度视角,从较小的空间与较小的时间跨度来看,罗姆尼的结论非常正确;但是如果放大我们的思维尺度,再来看这个问题呢? 比如从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史来看富强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研究大尺度问题,必须关注一些长期不变的因素,也就是“硬条件”。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也许可以在小尺度内左右一个王朝的命运,但改变不了人类文明的大格局。 在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15英寸等雨线”是农区与牧区的分界线,为什么呢?因为少于这个雨量的地区只够滋养牧草,所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不管谁强谁弱,从大尺度来看他们之间的边界线就是15英寸等雨线。 事实上,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正好就是地理意义上的15英寸等雨线,这种惊人的巧合可不是出自上帝之手,它就是地理因素所决定的,无论秦皇汉武如何威武,唐宗宋主如何大略都无法改变大尺度下的硬条件规律,这就是尺度思维带给我们看问题的全新视角。 我们不妨用这种“尺度思维”方式思考一下前两天发生的papi酱拍卖事件。拍卖结束之后,几乎整个朋友圈都被这件事刷爆了,而且大家对此事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很多人都在争议罗胖做的拍卖事件到底有没有水分,各种真真假假的细节,众说纷纭。 如果我们换一个更大时间尺度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比如五年后回顾papi酱拍卖事件,你还能记住什么呢?五年的时间足够抹去绝大部分的事件细节,你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在,2016年的某一天,中国诞生了第一个新媒体标王,价格是2200万。 不过,我可不是否认大家讨论细节完全没用哦,只不过给大家多提供一个维度的视角而已。 当你考虑大尺度问题时,小尺度现象往往可以忽略或简化,比如研究行星运动时可以把太阳、地球都当成没有体积的质点;同样的,当你考虑小尺度问题时,大尺度现象也可以忽略或简化,比如计算汽车和火车运动时,只要把地球当成平面就行了。 所以看问题的尺度不管是大还是小,并没有优劣之分,两种不同的视角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哪种知识更可靠 既是学会了不同尺度看问题,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不管我们怎么思考也没办法想明白的问题。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百度专业知识呗,可问题是哪种知识更可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一个知识可靠性的排名次序。 第一名当然是数学,数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它是一个纯粹由逻辑构成的、抽象世界。 在《三体》里面,数学被称为宇宙通用语言,因为不管外星文明有多诡异,科技有多发达,只要他们发展科技,那么就一定要使用数学,而数学规律是唯一的,所以如果人类将来要跟外星文明沟通,就可以通过数学作底层代码来翻译整个文明所有的一切。 第二名是物理学,物理学的某些理论只是逻辑自洽的假设,也许并不是真实的物理世界,但因为物理学是除数学之外逻辑最多的科学,所以也相当靠谱。 马斯克就经常说,只要在物理学上行得通的东西,我就一定能造出来,这就是他所谓的“第一原理”;据说特斯拉、space X都是在这样疯狂的理念下创造出来的。接下来马斯克还有造时速1200公里的超级高铁,听起来天方夜谭吗?不,马斯克说火箭能竖着打,就一定能横着打,只要符合物理规律就一定能造的出来,一旦有人开始,成功需要的就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第三名是化学和各种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指的是机械和电子工程等。这些科学逻辑性更少,依赖实验数据较多,但依然比较靠谱。 第四名是生物和医学,因为整个系统变得无比复杂,数学已经没多大用处,几乎完全依赖实验,经常会出现不靠谱的结论。但不管怎么样,大规模实验得出的现代医学结论,也比中医以个人经验总结得出的医学理论要靠谱的多。 第五名经济学、心理学这些社会科学,这些科学已经相当不靠谱了,必须时时更新,时时修正,千万不要抱着一套理论就以为找到了真理。 第六名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科学,第五名的社会科学好歹还是以客观角度为出发点来研究问题的,有一定的可证伪性;但人文科学跟中医理论一样已经到了无法证伪的程度了,大家根据自己主观角度给各种事物下判断,没有客观标准衡量,这也是为什么自古文人相轻的原因。 大家捋一捋啊,记住这个排名次序,不同领域的知识给予不同程度的信任。我建议前四名的理论,对于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基本是不用怀疑的,因为你也没资格怀疑;但是第五名、第六名的知识,千万别把它当成真理一样笃信,可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一套理论不行,就赶紧换另外一套。 好了,打完收功,最后总结一下。 我们学会了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问题来分别处理,也明白了从不同尺度看问题的好处,还弄清楚了知识的可靠程度排名,这样以后我们再对一件事情预测的时候就更精准了,从而提高了我们的判断能力。 我给大家归纳了一个,“老板神功三板斧”: 1、遇到一件大事的时候,我们除了从小尺度分析它,最好还能着眼更大的尺度来分析它,哪一种尺度的结论对你更有利,你就顺应这个尺度的趋势,迎上去。 2、分析它的时候,如果它太过复杂,你就把它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问题,各个击破。 3、如果还是无法击破,就去查查相关的科学知识,对照一下上面的“知识可靠度排行榜”,如果是前四名的知识就不要怀疑,如果是第五名以下的知识,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一套不行换另一套。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有信心当老板了呢? 文/音/图 /王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