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位私塾先生

 昵称10666223 2016-05-03

朱执中:中国最后一位私塾先生

                                     ——2009感人教师系列

       86岁,无疾而终,在中国传统里,算是喜丧。只是每天的清晨,在老屋的门前,不见了那个经常晒晒太阳、抽抽烟、若有所思又若无所想的老 人,也再也听不到屋内他带着孩子们那似唱似吟的读书声。《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甚至还有《论语》《孟子》和《离 骚》,几十年来,这三间老屋里所发生的故事,平淡而又传奇,它甚至已经成为整个村庄的一种生活方式。68日湖南平江县五峰山下五角村 ,五峰私塾的主人朱执中辞世。挽联在生前就已写好:一朝谢世,万事了然。



乡亲们都喊他朱夫子

       朱夫子本名朱执中。“夫子”是乡人们对他的尊称。 乡人说,朱夫子是南江镇的一张名片。从京城赶来的记者们说,朱夫子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68,朱夫子去世当天,他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弟子都赶到平江,在先生灵前跪泣。 “葬礼很隆重。弟子们跪在地上,悲痛万分。说他是名片,这话一点都不假。”朱夫子的堂弟朱荷尧说。 朱夫子的儿子早已在岳阳城区安家。先前,儿子想接老人进城,但老人舍不得那个私塾,离不开那个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一直没有去。 后来,朱夫子老了,生活起居由侄儿朱日华照顾。朱日华说,老人每天两餐,喜吃青菜。吟诗、写字、散步是老人必修的“功课”。


19岁开始,教了60多年私塾

       朱老先生从19岁开始就教私塾,一直教了60多年,就在文化革命中间他也没有停,他就是以扫盲班的形式在生存着。来五峰私塾读书的,大都是一些失去了进一步深造机会,但年龄又小的孩子。父母们送他们来,一是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更是希望他们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因为他教的时间长,往往一家教了几代,或三代的人都在他手下念书,所以地方人对他特别恭敬。他的那种习惯,你一看就感觉到这个就是私塾的先生,他的那种行为基本上就是私塾里边的,就是四书五经里边的。
  据《平江县志》记载,1940年时全县共有私塾168所,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平江农村“读老书”依然蔚然成风,1988年,全县的私塾还有84 所。但是,由于同现代教育体制的冲突,平江县的私塾越来越少,而朱执中的五峰私塾,则因坚持时间最长,成了平江县最后的一个私塾,朱执中,也被称为最后的私塾先生。

       2009年6月8日,朱夫子走了。享年86岁的他,留下了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的五峰私塾。石头门框还在,低矮宅子还在,只是没有了诗文吟唱,没有了翰墨清香。中国最原始的启蒙教育方式,或许也已被这位中国最后的私塾先生带走。


中国的一张名片

       朱夫子本名朱执中。“夫子”是乡人们对他的尊称。乡人说,朱夫子是南江镇的一张名片。从京城赶来的记者们说,朱夫子是中国的一张名片。6月8日,朱夫子去世当天,他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弟子都赶到平江,在先生灵前跪泣。“葬礼很隆重。弟子们跪在地上,悲痛万分。说他是名片,这话一点都不假。”朱夫子的堂弟朱荷尧说。朱夫子的儿子早已在岳阳城区安家。先前,儿子想接老人进城,但老人舍不得那个私塾,离不开那个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一直没有去。后来,朱夫子老了,生活起居由侄儿朱日华照顾。朱日华说,老人每天两餐,喜吃青菜。吟诗、写字、散步是老人必修的“功课”。

         朱夫子的遗物大都是繁体竖排古书、字画、笔墨,这是老人执教70余年留下的家产。


文言、戒尺

        23岁的欧阳满意曾是朱夫子的学生。他接受了两年私塾教育。 “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架着一副眼镜。天冷的时候,穿袄子,系围巾;到了夏天,就是一身素色长衫。永远是一副质朴考究的学者风范。”欧阳满意回忆道。跟朱夫子读私塾,初学者的课本是《幼学琼林》。这是一本集天文、地理等各项知识的古代百科全书。学完此书,朱夫子才会教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等。背书、练字、对对联、写文章、练珠算,这都是五峰私塾的“必修课”。

       欧阳满意回忆起上课时的情景:一张朱漆桌,先生与弟子们坐在一起,对照课本教大家学问。下课后,先生把弟子们叫过来,一起作赋吟唱。每年清明、重阳等日子,先生会带弟子去登高,之后布置作业,用文言文写游记。

       朱夫子教学非常严厉。“只要弟子不认真,或是背不全古文,他都要实施惩罚,很多弟子都挨过他的戒尺。不过,力度不大,纯属告诫。”欧阳满意说,正是在朱夫子的严格教育下,弟子们大多学有所成。

       尚礼而不迂腐课堂上威严,生活中的朱夫子则良善、温和。

       去年,朱夫子邻居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朱夫子看到这孩子气血不好,便假称自己头晕,委托女婿买了些人参。人参寄来后,他转手就送给了邻居家孩子。“可以这样讲,镇里人个个喜欢朱夫子。他的人品在南江镇算是数一数二的。”乡亲们说。

       2005年,朱夫子封馆弃教。“新私塾”教育模式开始在许多地方悄然兴起。朱夫子的弟子、来自上海的张志勇特意在南江镇、岳阳市区等地办了“新私塾”,也有一段和老师共同执教的渊源。

      张志勇这样评价朱夫子:“为人豁达,价值观清晰,行事有原则,做人讲礼教。”

      尽管朱夫子教的国学特别注重礼仪细节,但他从不要求弟子对他行大礼。弟子来拜年,只需一个拱手礼,不准下跪叩拜,更不准带礼品。


被改变的村落

弟子们缅怀朱夫子,更多的是因为先生将千百年来的传统私塾文化传承下来。张志勇说,私塾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智慧。他认为,除了因材施教,私塾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关注个体发展,激发每个人学习的潜能。

 私塾文化是一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现在,村里还有不少朱夫子的学生,最大的已有70,他们开口即是仁义道德、传统礼数,作对吟诗也信手拈来,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姿态,并不比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差。”张志勇说。

私塾文化的传播,也在悄然改变一个村落的风化和习性。朱荷尧告诉记者,乡里人崇尚读书习文,这些年已经出了几百名大学生,而且社会风气纯正。这与朱夫子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中国最后的私塾先生——朱执中和他的学生们

[湖南岳阳平江五峰私塾,老先生朱执中和他的学生]  

      说起私塾,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懵懂的小孩、老气的先生,还有“啪啪”打手板的声音。2004年,当湖南最后一个私塾——岳阳市平江县五峰私塾84岁的老先生宣布“封馆弃教”以后,中国最后一批私塾永远地消失了。 
      2004年12月6日,我驱车1000多公里从深圳到湖南平江县五角村和高坪村,去看望并拍摄了80岁的朱执中老先生和83岁的彭熊滨老先生(现已去世)。这两位老先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教私塾的前辈,彭老先生因耳聋且年事已高已彻底闭塾(不再教私塾),而朱执中老先生也将在2004年年底闭塾。此组照片拍摄的是朱老先生和他最后的弟子。
  平江私塾复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鼎盛时一个自然村平均有一二所,多的有五六所。近些年,随着“教老书的”先生相继辞世,平江私塾的数量开始下降。
  在平江,私塾教育被称为“教老书”。在过去的年代是个很平常的事情,四乡几乎都有教老书的,越是偏僻的山区,教老书的就越多。私塾的课本大致有《三字经》、《论语》、《孟子》甚至《左传》,以四书五经居多。很有意思的是,在朱执中老先生的课本中有他自己编的东西,如天文、望雨、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珍宝等条目,分别解说,有的条目配有问答题。
  朱执中老先生办的私塾,其实是同村里一幢低矮的旧农舍——三间用土砖砌成的老房子,前两间住着先生和家人,后一间就是先生教书、学生读书的课堂。从外面看,私塾先生的家与普通农舍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显简陋,这也说明私塾先生并非是农村中的富裕一族。据村民介绍,朱执中先生的私塾收费不高:每月30元,加一斤米;后来一斤米不收了。“有些家庭富有的,往往多给一些。也有一些读了书缴不起学费的,那也就算了。乡里乡亲的,给不给钱都无所谓。”
  上私塾的学生年龄有二、三十岁的,也有十三、四岁的不等。主要是那些失去了进一步深造机会,进入社会,年龄又较小的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也有个别小学生或高中生。小学生主要是假期来作短期学习的。大家念起书来摇头晃脑,七嘴八舌,朗朗书声交织一片。
  进入二十一世纪,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还能找到旧式的私塾,你可能不信,但这是真的。

[五峰私塾外的山路,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

[湖南岳阳平江五峰私塾,教书的老先生朱执中]

[业余时间朱先生在卧室内看书]

[天冷时,朱执中经常在厨房烤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