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戏剧活化石陆丰正字戏 精彩绝活亮相艺术节

 中王 2016-05-03

跑布马、钱鼓舞、南拳武打……近日,根据明代正字戏手抄古剧本重新整编,由国家级戏曲艺术家创作团队操刀,融入现代舞美技术重拳打造的陆丰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作为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参评剧目在广州蓓蕾剧院上演,一系列精彩绝活让观众掌声不断。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素有“南戏遗响”之美誉,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字戏从明洪武初年从温州、弋阳传入碣石卫、粤东,流行于粤东和闽南一带,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尼和我国香港、澳门也曾有过演出足迹。


正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2600多个,文戏有明宣德珍本《刘希必金钗记》(原名《刘文龙菱花镜》)、十二金本戏和三十六真本戏等160多个,剧目大都是宋元南戏名剧。



正字戏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正字戏的声腔与伴乐丰富多彩,三公戏三公曲弋阳腔,高亢喧嚣激越,显示人物刚直豪迈。生旦戏的青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平腔,委婉清丽、飘逸缠绵、古老浓郁,展示出独特的南曲音韵和风味。



正字戏“昆牌子”自成一格,与大锣、大鼓、大唢呐严密配合,善于制造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氛。而“昆牌子”配合笛子伴奏用于生旦戏更是甜美悠扬、悦耳动听。



正字戏的表演,武戏粗犷、雄浑、豪放、潇洒,文戏优美细致、雅俗共存,承传南戏载歌载舞的优秀传统艺术风貌;在剧本、声腔、伴乐、表演上都保留了南戏丰富的艺术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