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一代之完人',这位清代名臣怎么教育子孙?

 等待MYLOVE 2016-05-03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有一座具有典型闽南民居特色的清代建筑。整座建筑占地 3000余平方米,为五进大平屋,双护厝,有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气势恢宏,古朴典雅。

  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彰显着房屋主人不凡的身份。

  这便是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清朝不设宰相之职,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故居——新衙大厝。
1
理学名臣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清朝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他从政48年,操守清廉,政绩卓著。康熙曾三次授予李光地御匾,以彰其功。

  康熙四十年(1701年),担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受命治理永定河。他动员民众,仅用40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200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康熙亲临视察,喜曰:“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为表彰其治河功绩,康熙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12年后,康熙再赐其“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两年后,康熙在热河又赐其“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

  此外,李光地还学识不凡、著述颇丰,他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

  李光地启蒙甚早,5岁入读私塾,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除了儒家经传以外,他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晚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一生著作达43种之多。

        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李光地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雍正为其刻了一个谕祭碑,在祭文里赞扬他“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

2
治家有方诫后人

  李光地,不但自身钟爱理学、为官清正,对家人同样严格,重视家庭教育,他十分推崇儒家的修身齐家之道。

  在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冰壶赋》是唐代名相姚崇的一篇文章,文曰:“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之冰壶之德也。”唐代诗人王昌龄也有诗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光地以“冰壶”自励,同时也激励李氏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

  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亲自拟定家训族规,包括《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

勤读多记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

  【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管是大部头著作,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夜以继日,燃烛苦读。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人生离不开阅读,但阅读要讲究方法。在《家训·谕儿》中,李光地引用韩愈《进学解》的一段话后指出,韩愈读书的要诀在“纪事、纂言”两句中,也就是读书要掌握纲要,探究奥义。怎么实现呢?李光地认为: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点明读书时“心到”很重要,李光地则进一步指出,要让心到,莫过于动手抄写。动手抄写时,心自然而然能跟上,思考探索书中的精微。有思考,就能发现差异,发现问题,进而辨析论证。愈深入思考钻研,就愈能学得深,记得牢,效果就愈好。

 感念祖德
 
       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艰难。遂辍学营生以养亲,溪谷林麓之间,颠沛万状。至状岁渐赢。然自五十以前,率百里徒步不肩舆。尝曰:非力不能乘,念亲苦也。伤以贫失学,课子孙为学敦甚。期望之殷,每形忧叹。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以前我们先祖念次公(李光地祖父李先春),白手起家,非常艰辛。后来停了学业,做生意创业来奉养父母亲人,在溪谷山林间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到了壮年家业逐渐丰盈。然而他五十岁以前,常常百里路程都是自己走路,从不坐轿。他曾说:“这不是没有能力乘轿,而是感念亲人的辛苦。”惋惜自己因贫穷丧失读书的机会,就严格督促子孙读书。殷切期望后代成才,常常忧虑叹息。

  《诫家后文》是李光地写的另一篇家训。“诫”有警告、劝诫的含义。但在家训中,李光地并没有一上来就直接提出规范、要求,而是从叙述祖上艰难创业讲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辞恳切、苦口婆心。

  李光地认为祖上创业很不容易,“溪谷林麓之间,颠沛万状”,历尽艰辛,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大家族,是几辈先人长期积善的结果。可贵的是,创业成功后,先辈仍保持勤俭耕读的优良传统,轻车简从,督促子孙好好学习。所以李光地总结说“尊师笃旧,乐善分灾,此吾祖所以崛起中微,而翼我后裔者也。”尊敬师长,厚待故友,乐做善事,分担别人的困苦,这是我们祖宗从家道衰微中崛起并福泽到子孙后代的原因啊。

谦恭守业

  然而到李光地那一代,李氏家族已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加上李光地在朝为官多年,一些家族子弟失于约束,小则“妄觊非分之财”,大则聚众与乡邻斗殴,“不闻官府”。李光地对此痛心疾首,认为这既违背祖辈优良传统,也悖逆自己的处世哲学。

  为此,他首先点明家族兴衰存亡都在于人:“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极极,存乎其人。”如果像你们这样继续下去,先辈家业如何能守住?
       
       尔等生晚,皆在此三十年前后耳。身不预忧艰之事,耳目不接贵强桀大倨侮侵凌之状,渐习矣惰。

  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劳而兴,则将来亦必以乖睽放纵而败。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你们出生比较晚,都是在这三十年前后,没有亲身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见过豪强贵族傲慢欺凌人的样子,渐渐地就容易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先辈因孝顺友爱、辛勤劳作得以振兴家族,将来子孙如果悖逆纷争、放纵懒惰,家族必然衰败。我活了70多岁,看过的名门世族和官宦之家很多,然而他们兴衰存亡,不过瞬间的事。

  创业难,守成更难。李光地谆谆劝诫后辈子孙收敛约束、谦恭守业。

       
       譬诸花木,不冲寒犯,则其根可护;譬诸炉炎,不当风扬之,则火可缩。收敛约束,和顺谦卑,此所以护其根而缩其焰。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如果花草树木,没有正冲严寒,它的根就能得以保护;如果炉火,不正对着风向,火焰就能收缩而不被吹灭。低调一些,约束自己,温顺谦卑,这是能够保护他们的根部、收缩火焰不被吹灭的原因。

  李光地运用花木、火焰的比喻就是要告诉子孙不能张狂外露、不能处处抢占风头,收敛一点、低调一点,修身立德,才能保全家族,实现长久持续发展。

  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不肖子弟,特别是打着他的名号为非作歹的人,李光地还撂下了“狠话”。

  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借吾形似以犯法理,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我们这些成熟稳重的老人还在,就决不能姑息纵容子孙。何况那些不肖子弟,常常打着我的名号来为非作歹、触犯法律。你不为我顾惜名声节操,我难道还为你爱惜性命?国家有严格的法律,也一定不能宽恕你。

  可以看出李光地虽处高位,却时刻保持清醒,不护犊子,不徇私庇护。拿今天的话来说,李光地深刻地认识到“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私事”。自己在朝中为官,假如对家人管教不严,族中子弟利用自己的影响胡作非为,不仅影响家族长远发展,最终也必然会败坏社会风气,伤害国法尊严。


  如今,300多年过去了,李光地的家训族规仍然挂在新衙大厝的厅堂里,始终被李氏后人铭记于心,并且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言一行,彰显着家训族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长久魅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纪小兰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