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人码头

 圆角望 2016-05-03

  他的笔更加犀利、老练、成熟,刀锋已经出鞘,寒光闪闪。海明威把拳头捏得咯咯发响,像一个即将登场的拳手。 

  [南京]李晓恒

  1952年《老人与海》发表,果然石破天惊。他以哲理和象征,使他的硬汉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升华。同时他借助一个老渔人与海的较量完成了他与海的情结。1954年,当海明威在爱达荷乡间别墅里品味孤独和寂寞时,他的《老人与海》让他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到达一生最辉煌的顶峰。

  若干年后,当我来到旧金山海湾的渔人码头时,大师已经谢世近五十载。我坐在当年老人坐过的酒吧,要了一杯同样色泽的马爹利酒,远眺着深蓝幽静的大海,彷佛依旧能听到当年的涛声。

  1951年的旧金山海湾,浓浓的晨雾渐渐逝去,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蔚蓝的大海上。尽管是冬天,这里并不寒冷。慢慢地天升高了,海发亮了,海明威望着港湾那一根根竖起的桅杆,嘴里叼着木质的大烟斗,像一个老水手一样沿着海湾大大的陡坡向渔人码头走去。他的步履明显有些踉跄,但依然执著坚定。

  在渔人码头一间能看到海的木结构酒吧里,海明威坐在那张固定的位置上,他和往常一样要了一大瓶马爹利酒。这是他生平最喜欢的一种酒。他把酒缓缓倒进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凝视了片刻,然后一仰脖子,那金黄的液体流进了他的胃。不一会儿,他感到一股子热焰在他体内燃烧起来,他那满脸沟壑饱经沧桑的面庞也像壁炉里的火一样通红。面对着这片海湾,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酷爱大海,并想去征服大海就像想征服自己的命运一样。

  往事如烟,时间在无声无息地流淌着,永远不会凝固。但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却成了永恒。自从写作《太阳照样升起》而一夜声名鹊起,他被公认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开一代先河。虽然不知不觉老之将至,他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病魔缠身,胡须如雪,但在马爹利酒的作用下他信心又恢复了,他像一个美国西部的斗牛汉子跃跃欲试。他并没有被荣誉眩惑了眼睛,他有着伟大的睿智,知道自己还没有登上巅峰。他笔下的版图不算小了,从美国到法国,从南美洲到黑非洲。他写过战争、狩猎、登山、斗牛、爱情,但他的笔端始终没有涉及到大海这个主题。他一生向往大海,自从他少年时离开内陆福克纳老家的庄园来到加利福尼亚海边,他一下就被大海所诱惑了。他曾小试锋芒把哈瓦那一个渔夫的故事写成一篇通讯,但那篇东西没能激起一点儿水花就消失了。

  后来,在风云动荡的本世纪初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出生入死体验过生的微笑和死的恐怖。读了他的《永别了,武器》,你不能不为他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所感染,不能不为他笔下激越而痛苦的心灵呐喊而震撼。他到过中国,在嘉陵江畔沉思;他去非洲攀登乞力马扎罗山;他在马德里冲锋陷阵。他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挚爱。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大海的涛声夜夜激荡在他的耳畔。如今他人格精神已得到一种升华。他的笔更加犀利、老练、成熟,刀锋已经出鞘,寒光闪闪。海明威把拳头捏得咯咯发响,像一个即将登场的拳手。 

  海上起风了。他听到长风在海上擦过船身呼啸而过,在暮色的海面上有一团渔火随着巨浪或上或下地闪耀,海水蓝得像海明威笔下的墨水。大师已经聆听到海的启示了,那十五年前哈瓦那渔人的故事渐渐凸显在眼前,像发了酵的马爹利酒愈陈愈浓。长期的积蓄、浩瀚的期待,海明威终于落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