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死亡事件

 pengxq书斋 2016-05-04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死亡事件

(2013-10-30 14:02:38)

       一个没有严肃的思考过死亡的人,不能算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深度的民族(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民族的);一个没有严肃的讨论过死亡的思想,不可能是有深度的思想。
       中华民族,似乎是一个相对忌讳死亡的民族。连我们的圣人孔子在学生询问他死亡的事情的时候他都说,“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是避讳谈话死亡的。然而,当我昨夜躺在床上临睡前想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才意识到远非如此。回顾历史,想到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死亡事件,简要摘录如下:

 

1、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开诚布公的谈论死亡是庄子。他可以算是中国谈论、面对死亡的第一人了。
        说庄子像风,是指他的思想,也是指他个人的风格,其实他的人生也是这样。纵观他的一生,就像是他写的《逍遥游》一样,他是来天地之间遨游了一场。生活上,作为一个漆园小吏,他活的相当清苦。精神上,作为一个哲人,他总是如此的洒脱。
        走来路上,遇到了骷髅,他把骷髅当枕头睡着了,在梦中和骷髅对话。我想,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思考死亡了吧。虽然不知道这是谁的骷髅,但到底是他人,相对是要容易些的。
       他的爱妻死了,他盘腿而坐,鼓盆而歌。友人不解,说他无情。他说:她刚刚死时,我怎么会不悲伤呢?思前想后才发现:(悲伤)是因为自己还不明白生死之理(“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现在明白了,也就不悲伤了。(“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重要亲人,因为和我们有重要的情感连接,所以,无论对于谁,重要亲人的离去对我们都是重大的心灵创伤,因此,悲伤难过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庄子先泣而后歌,我想,这是庄子关于死亡认识的重要突破吧。就像他说的,他哭是因为自己还不明白生死之理,不同天地之道,那么,当他为爱妻歌唱的时候他已经通达了。
        如果说妻子死的时候,他的态度还可能伪装的话,那真到他自己死的时候他一定会原形毕露了。然而,最让人惊奇的就是他面对自己死亡时候的态度了。在他即将离世的时候, 他淡然而坦然甚至多少有些愉悦,依然和弟子谈论生死,还给弟子解释、传授生死的道理,给悲伤的弟子以情感上的安慰,让人看来,不是他要死,反倒更像是他的弟弟要死了一样。弟子想要给庄子一些陪葬,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哈哈,每每读到此处,都不禁大笑。他活着的时候,活的那么洒脱;他死也死得如此的飘逸。这哪里是一个人要死呢?这是要成仙啊!死亡已经完全不能局限他了。当一个人能通达生死的时候,就达成他所说的”真人“了吧。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神仙是不死的。在道家看来,仙人的修行是要比神更高一个等级的。 我想,庄子就是这样的活神仙吧。是的,他已经完全超脱了生死,所以,他是不死的,是永生的。几千年来,庄子又何曾死过呢?鲍鹏山说,他是那株”守望月亮的枯树“。我倒觉得,他就是天空那轮明月。也许,不止是明月。
          浏览千古,逍遥生死,无能出其右者。大哉,庄子!
          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影响极其绵长悠远。说他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可能有些过分,但是,他对中华民族的精魂的影响非常重大那是确定的,对中国人的精神态度具有普遍的影响也是确定的。至少,庄子之后,在相当多的比较通达的人看来,死亡便不再那么可怕,而是显得那么自然、随顺、安详,甚至可爱。
            美国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龙(也有翻译为:欧文●亚隆)在其谈论死亡焦虑的名著——《直视骄阳》中说:“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而庄子正好就是那个直视骄阳的人啊。如果说,死亡是骄阳的话,庄子看待生死的思想态度就是骄阳身边那轮明月,他何止是直视骄阳,他还在有意无意间借助骄阳的光彩成就他和骄阳一般永恒的淡淡的清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